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抗褐飞虱水稻品种上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ASD7、IR36、粳籼89(JX89)、Mudgo四个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和感性品种TN1为材料,比较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这些品种上的行为反应。褐飞虱对抗性品种表现出明显的非嗜好性。褐飞虱自4h、白背飞虱自8h以后,各品种上的着虫量与TN1差异显著,而其它各品种上的虫量无明显差异(Mudgo除外)。白背飞虱选择各抗性品种的百分率明显大于褐飞虱(Mudgo除外);同一水稻品种上的稻飞虱数量无时间上的规律性。两种稻飞虱在抗性品种和TN1上的取食量差异显著。取食同一品种时,白背飞虱在IR36、JX89上的取食量大于褐飞虱,且相互间差异显著。两种稻飞虱在四个抗性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明显多于TN1;两种飞虱在ASD7和JX89上的取食痕数量差异显著,白背飞虱的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在所有水稻品种上的取食痕数量与取食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共生菌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虫的共生菌减少量均超过了50%。在感虫和抗虫水稻品种上,缺乏共生菌的褐飞虱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正常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褐飞虱。正常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时的若虫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但缺乏共生菌的生物型1在取食抗虫品种Mudgo和ASD7时的若虫历期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品种TN1时的若虫历期。推测共生菌在褐飞虱适应水稻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对稻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不同生物型反应是不相同的。试验结果证实:(1)褐飞虱若虫在敏感性品种上的生存率显著地高于抗性品种。在TN_1上,无论那种生物型的生存率均很高;而栖息在Mudgo的褐飞虱若虫,其生存率以生物型2的最高,而生物型1与生物型3的均很低,栖息在ASD_7的若虫,以生物型3的生存率最高。(2)褐飞虱在敏感品种上的后代群体密度显著地比抗性品种的大。生活在敏感品种的若虫,发育进度较抗性品种的快,并且身体较重。(3)在敏感品种取食的飞虱,其分泌的蜜露量较抗性品种的多,生物型2取食Mudgo的和生物型3取食ASD_7的均分泌较多的蜜露。上述结果说明了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机制属抗生性范畴。  相似文献   

4.
多抗性晚籼浙丽1号(6202)对几种主要病虫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等自1973年开始进行抗病虫水稻品种的研究工作,现已育成抗主要病虫害:褐飞虱、自背飞虱、黑尾叶蝉和稻瘟病的晚籼浙丽1号(6202)。组合为广塘矮/Mudgo//竹科2号。本文还就耕作制度尤其抗虫品种以及褐飞虱“生物型”与稻飞虱种群动态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查明当地褐飞虱田间优势种群目前尚属生物型1。  相似文献   

5.
抗褐飞虱生物型Ⅱ水稻品种抗性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2年调查桂引901、国粳4号抗褐飞虱的结果表明,在桂引901、国粳4号上褐飞虱的虫口密度均显著低于在当地主栽感虫水稻品种上,说明这两个水稻品种抗性稳定;监测褐飞虱生物型在广西南宁的变异动态,结果表明该虫均以生物型Ⅱ为优势种群,孟加拉型所占比率逐年上升,但上升的速度较慢。对该虫生物型的监测结果进一步反映桂引901、国粳4号的抗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水稻品种IR36甲醇提取物各种不同极性组分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成虫单向选择性、产卵拒避率、取食量和若虫生长发育等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组分对褐飞虱的定向拒避率为51.59%~97.64%,产卵拒避率为48.91%~86.90%;与对照相比,取食量减少2.5~5倍,虫体重量增加率降低约6~12倍,若虫的死亡率增高2~6倍,羽化率降低1.5~5倍,以上各项指标与对照相比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说明各种组分对褐飞虱生物型Ⅱ成虫定向反应和产卵选择有拒避作用,极性越低的组分作用越大;对褐飞虱取食行为有抑制作用,对若虫生长发育表现为负作用,导致其死亡率增加和羽化率降低,极性越强的组分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7.
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分别于1971、1973年在菲律宾等国推广抗二点黑尾叶蝉(Nephoteteix virescens)品种 IR20和抗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品种 IR26,印度则利用抗稻瘿蚊品种 Shakti 和 IR32来防治稻瘿蚊,均取得成功。然而,一些水稻害虫新生物型的出现使抗虫品种的培育和利用复杂化,如已推广的 IR26在三年后由于褐飞虱生物型2的出现而“丧失”抗性。而菲律宾抗二点黑尾叶蝉的品种 IR8在孟加拉却高度感虫。斯里兰卡抗稻瘿蚊的品种在印度则表现感虫。  相似文献   

8.
在高温下干旱胁迫对褐飞虱生态适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高温条件下干旱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生态适应性的影响,以感虫水稻品种TN1、抗虫品种IR36和耐旱品种沪旱3号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水稻植株,在31℃温度下研究干旱胁迫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随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在TN1和IR36上,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在20% PEG 6000处理7d时最低,为58.25%和28.25%,而在沪旱3号上则以PEG6000处理3d时最低,为48.75%,但各处理中IR36上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均低于在TN1和沪旱3号上的存活率.在10% PEG 6000胁迫7d时褐飞虱在3个品种上初羽雌成虫体重均最轻,分别为1.86、1.26和1.93 mg;20%PEG 6000胁迫7d时产卵量最低,分别为215.9、85.9和227.9粒/雌.褐飞虱卵孵化率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在同一品种上相同浓度PEG 6000处理3、5和7d,均无显著差异.褐飞虱种群增长倍数随着PEG 6000浓度的升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越南水稻种植面积约6百万公顷。在北部,水稻为冬春作及夏作雨季,大约有60%的种植品种为抗褐飞虱Ⅱ型;在南部,为冬春作、夏作和夏秋作三季,大约70%以上的品种为抗褐飞虱Ⅱ型品种,但其中有不少现今已经不抗Ⅱ型褐飞虱了。在北部以夏季稻褐飞虱为害重,总发生面积10万公顷左右。在南部每年有3个褐飞虱发生高峰,即1—2月份;7—8月份和10—11月份。在1990—1991年,一个诱虫灯,一个夜晚,最高曾诱到褐飞虱成虫达10万头。1973—1975年曾种植抗褐飞虱Ⅰ型的品种,如 IR1561、IR26、IR30等,  相似文献   

10.
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是为害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利用寄主抗性培育抗褐飞虱品种被认为是防治其为害的有效途径.自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相继开展了水稻褐飞虱抗性基因的发掘工作,截至2007年12月,经国际注册确认和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共22个,其中12个为显性基因(Bph),10个为隐性基因(bph),已被定位的达18个,此外还鉴定了一些重要的抗性QTLs.文中还讨论了综合防治褐飞虱策略等合理利用抗性基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蘖盛期单株鉴定法初步测定了183个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筛选出19个高抗水稻品种,然后用水稻苗期群体筛选鉴定法和成株期自然种群鉴定法,进一步测定了19个初筛鉴定的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江农早1号和三粒寸)在3种鉴定方法条件下均表现为抗性或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水稻品种与褐飞虱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水稻品种TN1(感虫品种)、中浙优1号(生产主栽品种)和IR56(抗虫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蒽酮法和葡萄糖分析试剂测定了褐飞虱取食不同水稻品种后对褐飞虱和稻株体内的海藻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被褐飞虱取食后,IR56和中浙优1号的海藻糖酶活性分别由无虫状态下的3.56、4.34 nmol·g~(-1)·min~(-1)显著升高至7.53、6.05 nmol·g~(-1)·min~(-1),海藻糖含量分别由12.10、5.14 nmol/μg降至3.14、2.43 nmol/μg,而TN1的海藻糖酶活性由1.46 nmol/μg显著升高至3.05 nmol/μg,海藻糖含量无明显变化。取食TN1、IR56和中浙优1号后,褐飞虱体内的海藻糖含量分别为0.53、0.28和0.20nmol/μg,取食后二者的褐飞虱体内海藻糖含量与TN1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且褐飞虱体内海藻糖酶活性以及3个海藻糖酶基因在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TN1组。表明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在褐飞虱与抗虫水稻的相互作用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了11个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忌避性和抗生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营养物质、二氧化硅(SiO2)以及草酸含量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武粳15、武运粳7号及武运粳8号等3个粳稻品种感灰飞虱;镇稻2号、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等4个粳稻品种以及汕优63、协优63、协优136、丰优香占等4个杂交组合中抗或高抗灰飞虱。灰飞虱若虫存活率与水稻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镇稻2号、徐稻3号、协优136叶鞘中SiO2含量分别为0.1660±0.0027、0.1530±0.0081、0.1401±0.0064g/g,显著地高于感虫对照。扬粳9538、镇稻2号叶片草酸含量分别为56.372±1.086、53.763±1.887μg/mL,显著高于感虫对照。低含量营养物质使供试水稻品种对灰飞虱表现抗性,SiO2含量和草酸含量较高是部分水稻品种(如镇稻2号)抗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 褐稻虱是亚洲水稻的大敌,严重地威胁水稻生产。由于水稻孕穗以后,虫口急剧上升,在水稻后期用药不当,环境谷物易受污染。同时还因天敌被杀伤,造成害虫发生再猖獗。国际水稻所60年代成立后,即将抗褐稻虱育种列入计划。1969年育成第一个含抗褐稻虱基因Bph1的矮秆稻种IR26,1973年在东南亚推广后2~3a褐稻虱田间种群产生新的生物型,抗虫种变为感虫。1976年再推广含抗性基因bph2的IR36和IR42,至1982年菲律宾棉兰老岛和印尼北苏门答腊又出现类似现象。这说明采用抗虫品种虽是防治褐稻虱为害的一个重要对策,但在培育和推广抗虫品种中还必须研…  相似文献   

15.
银杏叶粗提物对褐飞虱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银杏叶提取物对褐飞虱若虫有着较强的拒避作用,在处理后24、48和96h对褐飞虱的拒避中浓度AFC50分别为0.57、0.98和1.70mg/ml。银杏叶提取物有较强的内吸性,其对褐飞虱的拒避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但触杀作用较弱。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mg/ml银杏叶提取物后,水稻上残存活褐飞虱虫数明显低于对照,7d后的校正拒避率仍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16.
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抗褐飞虱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研究比较了栽培稻与广西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指纹图谱中既含有与栽培稻抗褐飞虱生物型II相关的峰1、峰2、峰8,又含有与栽培稻抗褐飞虱孟加拉型相关的峰3、峰5、峰9、峰11,但药用野生稻中的峰1、峰2、峰3、峰5的含量特别高。前期的结果表明,峰4与栽培稻对褐飞虱孟加拉型的抗性呈负相关,峰12与栽培稻对褐飞虱两种生物型的抗性均呈负相关,但广西药用野生稻却几乎不含峰4和峰12。广西药用野生稻的这种既与栽培稻相似,又有它自己鲜明特点的HPLC指纹图谱特征,使它对褐飞虱具有广谱抗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在植物诱导抗虫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克隆1个水稻ERF转录因子基因OsERF7,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反向遗传学及生物测定,探究其在水稻防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机械损伤处理与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均能在中后期诱导OsERF7的表达。沉默OsERF7能显著降低水稻上褐飞虱及白背飞虱卵的孵化率,并延长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沉默突变体品系R1和R30上的卵孵化率分别只有野生型水稻上的62.5%~68.3%和68.0%~76.0%,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则延长0.37~0.45 d。沉默OsERF7不影响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水稻防御相关信号分子—茉莉酸(JA)、水杨酸(SA)、乙烯(ET)和过氧化氢(H_2O_2)的含量。表明转录因子OsERF7作用于防御相关信号途径的下游,并且负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抗性水稻品种IR36地上部分次生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得到四种不同溶剂的萃取物。结果显示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对褐飞虱若虫的活性最强。乙酸乙酯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白色针状晶体组分F4-1,分别测试了组分F4-1对褐飞虱若虫取食和褐飞虱成虫产卵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组分F4-1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取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20μg/mL浓度时,褐飞虱3龄若虫蜜露分泌量明显减少,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褐飞虱3龄、4龄若虫的蜜露分泌量均明显减少。在500μg/mL时,对褐飞虱3、4龄若虫的拒食率分别为68.95%和60.28%。在100和500μg/mL浓度时,褐飞虱3龄若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F4-1在500μg/mL浓度时,对褐飞虱成虫的产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卵忌避率达91.03%。组分F4-1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成分分别是(3α,24S)-5-烯-3-豆甾醇、反式-5,22-二烯-3α-豆甾醇、菜油甾醇和(3β,22Z)5,22-二烯-3-豆甾醇乙酯。  相似文献   

19.
观察含有不同抗虫基因的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九龙江型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翅型分化的影响表明 :生物型Ⅱ若虫在抗虫品种Ptb33上无法羽化 ,在抗虫品种RathuHeenati上若虫发育历期最长 ,在抗虫品种ASD7、Babawee上和在感虫品种TN1、Mudgo上差异不显著 ;孟加拉型若虫发育历期在Ptb33上最长 ,在TN1、Mudgo和ASD7上最短 ;九龙江型若虫历期在Ptb33上最长 ,分别比TN1、Mudgo、ASD7、RathuHeenati和Babawee多 11.82、10.41、10.87、74.6、92.9d。生物型Ⅱ在抗虫品种上若虫存活率明显下降 ;孟加拉型除Babawee外 ,在RathuHeenati、Ptb33上若虫存活率很低 ,分别为 14 %和 4% ;九龙江型若虫在Ptb33上的存活率为 8% ,在RathuHeenati上的存活率为 28% ,在其余感虫品种上的存活率均达 52%以上。不同生物型在不同抗感品种上的短翅率均很高 ,受品种抗感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在杭州对8T62、87品6、中育88-9 3个中籼品种及汕优63、Ⅱ优46两个杂交组合作了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白背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3病4虫的抗性鉴定,并进行了农艺性状观察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8T62、Ⅱ优46、中育88—9综合抗性较好,而Ⅱ优46较感白背飞虱,汕优63高感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