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是以产结角倍为主的倍林。贵州是全国角倍的中心产区,仅铜仁地区就有 2 0余万亩成片的野生盐肤木林.进行野生盐肤木林改造,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倍林角倍产量,对开发山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1986—1991年在铜仁地区思南县卢山林场,对 6 0亩野生盐肤木林进行改造试验,现将其技术效益分析如下:1 试验地条件 试验地海拔1050m左右,母岩为石灰岩,土壤为山地黄壤,中性偏酸,适宜于倍蚜虫越冬寄生藓类植物的繁殖和生长,以6年生左右的野生盐肤木为主(杂灌混交林),密度亩为约70  相似文献   

2.
1983年,衡东县开始对4000亩油茶低产林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改造技术措施,改造后,亩产油由1983年的4.2kg提高到1989年的19.9kg。改造分3种类型进行:1.成林低产类型.改造面积1700亩,分布于新塘镇和石湾镇;立地为页岩发育的丘陵红壤,土层较深,肥力中等偏低,品种为衡东大果,50年生左右;直播造林,多株丛生,株行整齐,每亩70株左右,常年亩产油5—6kg。  相似文献   

3.
蒋霖  董志强 《江苏林业科技》1992,19(1):26-26,43
宜兴县太华乡现有低产板栗林5000余亩。除少数栗园管理较好外,大多数管理粗放,树势衰退,结栗甚少,亩产板栗仅有32kg左右。为迅速提高栗林的产量,1986~1989年进行了复壮试验,现已取得良好的结果。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宜兴县太华乡官庄村。该村有低产板栗林约400余亩。一般林相不整齐,缺株较多,每亩仅有栗树20~30株。树龄为30~40年。主要品种有青札,焦札、黄毛软札、大底青、大藤青等,约10多个品种。由  相似文献   

4.
福建龙栖山森林群落林窗边缘效应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在边缘效应强度指数,对龙栖山森林群落林窗的边缘效应现象进行了研究。27个林窗样地不同部位上述指标的测定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6 ̄2.5左右,而用生态优势度值测定的林窗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4 ̄1.3左右。棕这缘区由于边缘效应的作用有增大物种多样性的趋势,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经营管理提供  相似文献   

5.
针对贵州省现有杜仲低产林分比重大,且主要由于高度密植、缺乏抚育造成的资源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特点。采取诃整密度并结合抚育、多肥种追肥、不同保留密度等对比试验方法,对典型低产林分进行改造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年生左右龄段的杜仲低产林改造潜力最大,其改造最佳模式是保留密度在153株左右,并加以尿素追肥抚育。  相似文献   

6.
河堤水杉林首次间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节水杉林分密度,改善树体生长空间营养面积,缩短成材期,培育较大径级用材,提高水杉木材质量,我们于1982年春在江都县红旗河堤二姜乡汤营村地段进行了水杉首次间伐试验,获得了对生产有参考价值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林为1972年春在竣工的红旗河两边的青坎、堤坡上营造的水杉林。林龄9年生,面积3.12hm~2。株行距2×3m。林地土壤:青坎为砂质壤土,堤坡为砂土。含N量与有机质很少。水杉林平均树高9.2m,胸径12.4cm,活立木蓄积量为121.91m~3/hm~2。林分郁闭度为0.78~0.86,平均枝下高2m左右,树  相似文献   

7.
<正>理清思路,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中低产林改造步伐全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60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其中,到"十二五"期末改造2000万亩,到2020年基本完成其余4000万亩改造任务。  相似文献   

8.
绿海短波     
《云南林业》2011,(1):71-72
云南省投入中低产林改造资金4.76亿元云南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60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其中,到2015年改造2000万亩,到2020年基本完成其余4000万亩改造任务。  相似文献   

9.
分别3种不同立地类型、4种不同经营水平,建立毛竹纸浆材模式林,进行优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纸浆模式林宜选择立地类型为Ⅰ、Ⅱ类地,经营措施宜集约、中等经营,竹林结构以立竹密度3000~4500株/hm2,竹龄Ⅰ~Ⅲ度竹占绝对优势,均匀度6以上,整齐度6~10,叶面积指数7以上的纯林或混交阔叶树10%左右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结合湖南实生繁殖型板栗低产林成因,通过良种改造和改善种植密度两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改造示范。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种板栗7号、板栗8号、板栗9号和板栗11号单位冠幅面积产量都较对照铁粒头有较大提高,其中板栗7号单位冠幅面积产量最高,达到了502 g/m2,增产幅度达到了40%,其他几个品种增幅保持在20%~30%之间,板栗8号平均冠幅面积最小,而且植株间变化差异不大,板栗7号单位冠幅果实个数最高,达到了17个,但是坚果单果质量稍小一些,约12 g左右,板栗9号和板栗11号单位冠幅面积果实个数较少,但是坚果单果质量较大,达到了14 g左右,植株间的差异也不明显;板栗林在密度改善方面以密度3 m×4 m为主进行疏伐。  相似文献   

11.
白夹竹低产林改造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市有白夹竹 Phyllostachysnidularia Munro约 1 0 0 0 0 hm2 ,主要分布于梁平、忠县、开县和长寿等县海拔 1 30 0 m以下的丘陵、低山和中山地带 ,是该市最重要的竹种之一。长期以来 ,由于管理粗放 ,每公顷年均产竹材仅 3 0 0 0 kg左右。为此 ,从 1 986年至 1 992年 ,我们在  相似文献   

12.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调查,研究了林隙大小与更新以及林隙形成年龄与更新的关系,对林隙和非林隙林分内幼苗和幼树的高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隙大小在100m^2左右,最适合于苗高20cm以下的更新幼苗生存,超过100m^2,更新幼苗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少;林隙大小在300m^2左右,最适合冷杉幼树和小径木的生存。林隙形成年龄在30a左右,更新幼苗和幼树的数量最多,而小径木数量有限,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大,小径木数量逐渐增多,而幼苗和幼树逐渐减少;林隙内幼苗、幼树和小径木的密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对3年生以下幼苗的高生长影响不大,对4年生以上幼树的高生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9年生至16年生幼树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近期的林野火灾的趋势与对策1前言我国这几年来.一年发生3000次左右的林野火灾.有2500hm2的森林消失。在最近五年间稍微有减少的趋势。林野火灾由于发生场所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有效的灭火措施难于实施.往往产生很大的灾害。尤其在我国开辟山林修建居...  相似文献   

14.
板栗低产林改造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栗,壳斗科栗属植物。六安现有板栗面积23775亩,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7%以上。起步于70年代,当时较大面积以实生苗为主,近年来营造以嫁接苗为主的幼林约15000亩,对90年代前营造的板栗林中实施改造仅占10%左右,据调查统计,全区年均产量约有20000kg,单株均产量2.1kg。因此必须对板栗低产林实施改造。  相似文献   

15.
用半叶法测定杉木林分光合强度可看出,杉木林的光合强度不但与叶量有关,还与叶子质量,空间结构有关;树冠和蔗增加,叶子受光均匀,净光合强度增大;光照强度60%时,净光合强度最大。杉木林叶子能制造3kg/hm^2.h左右的干物质了制造的有机物只有5%转化为树干材积,转化率随母公顷断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幼要工,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杉木林群体光能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半叶法测定杉木林分光合强度,可看出,杉木林的光合强度不但与叶量有关,且还与叶子质量、空间结构有关;增加树冠长度,能使叶子受光均匀,增大净光合强度;光照强度60%时,杉木林净光合强度最大,大于或小于60%都不利于光合强度的提高。杉木林叶子能制造3kg/hm2·h左右的干物质,叶于制造的有机质只有5%转化为树干材积,这个转化率随每公顷断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幼林时期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桐城市现有油茶面积2万余亩,树龄多为40年,地域分布以吕亭为主,大关、唐湾、龙眠、黄甲及青草等镇均有栽培。目前产量基本稳定在500吨左右。结合我市现有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到2020年,规划新建高效生态油茶基地3万亩。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1万亩,一是对现有油茶疏林进行良种壮苗补植;二是林相整齐的油茶林进行深挖垦复、引放土蜂、修剪和施肥等措施促使油茶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用半叶法测定杉木林分光合强度可看出 ,杉木林的光合强度不但与叶量有关 ,还与叶子质量 ,空间结构有关 ;树冠长度增加 ,叶子受光均匀 ,净光合强度增大 ;光照强度6 0 %时 ,净光合强度最大。杉木林叶子能制造 3kg/hm2 ·h左右的干物质 ,叶子制造的有机物只有 5%转化为树干材积 ,转化率随每公顷断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幼林时期适当增加密度 ,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林隙(GAP)干扰研究进展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6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循环的理论、自然干扰的概念、林隙的一般特征和林隙干扰的时空格局。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干扰形成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林隙的大小、形成年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木的特征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虽然不同森林群落中,林隙干扰的频率和程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不同,但大多数森林的年平均干扰率是在1%左右。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小型干扰的比例不同。小型林隙干扰与大型灾难性干扰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森林景观的时空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玉屏县板栗低产林经营改造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 8 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开始 ,贵州省玉屏县利用本地板栗资源优势 ,从选优入手 ,通过无性繁殖方法 ,陆续培育了大量性状表现较为优良的板栗嫁接苗 ,这些苗木除销往周边地区外 ,本县亦积极组织上山造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 ,全县目前已发展板栗造林 3万多亩 ,其中约 1.5万亩已挂果 ,少部分栗林进入盛果期。由于多种原因所致 ,部分栗林经营水平不高 ,亩产栗籽仅在 4 0~ 12 0 kg之间 ,每亩收入在 30 0元人民币左右 ,经济效益不显著 ,给发展板栗生产带来影响 ,我们经过近 2年时间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观察、分析、总结 ,对玉屏县板栗低产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