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了车辆起步抖动问题的发生原因,并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通过对动力总成和传动轴刚体进行模态试验、整车模态试验、动力系统及整车振动试验,结合理论分析,确定问题发生原因为传动轴的二阶力激起了动力总成Y向刚体模态,引起整车左右抖动;传动轴二阶力激起整车一阶扭转模态引起整车上下抖动.优化方案验证结果显示,将后传动轴由二段轴更换...  相似文献   

2.
卡车方向盘怠速抖动过大,严重影响整车NVH性能。针对某款卡车方向盘怠速抖动过大的问题,采用"怠速—匀加速"的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原因是:方向盘共振和动力总成悬置解耦较差。在方向盘结构改进成本较高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了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分布方法。经试验验证,怠速方向盘抖动降低了68%;说明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是降低方向盘怠速抖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某轻卡出现怠速时车身/驾驶室严重抖动问题。对怠速工况下原有动力总成悬置以及车身悬置主、被动端振动加速度的测试与分析诊断,得出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尚可,但车身悬置系统不能有效隔离怠速时制动系统打气泵的激励,以致引起车身低频大振幅抖动。因此需对原车身悬置系统模态频率进行优化配置,以避开怠速时打气泵激励频率,改善该轻卡怠速时车身抖动的问题。介绍一种在刚体模态及动刚度约束下的悬置系统优化设计流程,通过3次从宽到严地调整悬置动刚度约束范围,逐次对车身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最终使新悬置系统刚体模态能够有效避开发动机与打气泵这两种激励源,且悬置3向动刚度均符合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4.
动力总成前置后驱车型在整车VTS试验过程中,2,3,4挡全油门加速(WOT)及滑行工况,主驾乘客在3000r/min附近有Booming声抱怨。经过阶次分析、振动分析、传递函数和声腔模态分析确认,该噪声为结构声。由于副车架悬置安装点Y动刚度DPDS不足导致整车受Y向激励过大,引起前排3000r/minBooming声。主要通过优化设计创新型悬置安装支架,提升悬置隔振水平,优化后客观测试数据基本满足VTS指标线,相比原始状态Overall下降3dB(A),阶次下降4dB(A),主观评估无抱怨。  相似文献   

5.
NVH性能是影响车辆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某SUV车型加速过程中当发动机转速为1 300 r/min和1 600 r/min时的轰鸣声问题进行排查研究,通过阶次分析、模态分析、工作变形分析,发现两个转速下的轰鸣声均是由车架局部模态引起。为此,通过采取在对应位置加装动力吸振器的措施,有效抑制车架局部模态,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主观评价可接受,车内噪声整体降低7 dB(A)左右。  相似文献   

6.
在某款MPV开发过程中发现,3挡全油门加速时发动机转速在3 450 r/min附近,车内出现明显的轰鸣问题。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排查,发现传动系统后桥鼻锥的振动特性与车内出现的轰鸣噪声特性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对传动系进行模态实验和分析,发现后桥在114.5 Hz附近存在明显俯仰模态,后桥在传动系和动力总成激励作用下在此频率发生共振并激励车身使整车产生轰鸣问题。采用在后桥上匹配动力吸振器的方法,利用其振动特性使后桥在频率114.5 Hz附近的振动大大衰减,最终车内噪声减小高达5dB(A)。  相似文献   

7.
某SUV四驱车加速过程中在发动机转速为2000r/min、4050r/min时车身地板振动明显,严重影响车内乘坐舒适性。运用道路车内振动试验分析、模态试验分析、CAE分析等方法对地板振动的原因进行研究,确定该地板振动由传动轴弯曲模态频率与发动机激励频率共振引起。通过优化传动轴管径提高传动轴固有频率,避免传动轴弯曲模态频率与发动机频率共振,从而使车身地板振动得到明显改善,幅值降低1.5m/s2。  相似文献   

8.
轮式拖拉机动力输出总成的振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动力输出总成系统的激励分析、振动模态分析以及对系统固有特性的研究,分析了轴不平行度几何因素对总成系统的振动影响,研究了轴承游隙、轴承预紧力等物理因素对总成系统的固有特性影响。通过将轴承游隙、轴承预紧力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降低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减小了动力输出总成系统的振动。  相似文献   

9.
以某款SUV怠速车内低频轰鸣声问题为例,从轰鸣声产生机理分析,提出通过附加质量快速排查问题板件的方法,并运用有限元分析、模态试验和ODS(Operational Deflection Shapes)等仿真和测试技术,确定轰鸣声产生的根源,提出结构优化建议,最终车内轰鸣声在问题频率处幅值降低16.63 dB(A)。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SUV减速带工况振颤问题,通过仿真分析发现是由动力总成engshake模态与簧下质量模态耦合引起。通过优化动力总成模态频率及解耦率,利用动力总成bounce及pitch耦合,分散动力总成振颤能量,并将pitch设置在簧下质量模态附近,使动力总成作为吸振器,改善振颤问题。通过实车测试,车身振动RMS降低0.19g,问题改善明显,验证了悬置系统模态耦合设计思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车型booming声音通过道路试验进行噪声源识别,确定噪声源为发动机2阶激励与112 Hz共振引起。振动测量表明该频率点为动力转向泵。为此对动力转向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其支架进行结构优化,以提高其固有频率,错开发动机的2阶激励。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转向泵支架能很好地解决该异响问题,整车NVH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车辆动力传动系的力学模型,并用平均法对该力学模型进行了分析,得知:动力传动系在高滑转率下常失稳,从则在传动系中产生自激振动,对车辆产生了不利影响,给了传动系的稳定性判别式,讨论了影响传动系稳定性的因素,为研究抑制自激振动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路面激励是汽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研究中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识别路面功率谱密度的仿真研究方法。建立了4自由度汽车振动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得到汽车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俯仰角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应用RBF神经网络建立了汽车车身质心垂直加速度功率谱密度、俯仰角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路面功率谱密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思路明确,抗噪声能力比较强,识别的精确度高。  相似文献   

14.
以国产某型号客车为例,以模态分析理论相关知识为基础,对客车的轮胎、车身、悬架系统、发动机体以及发动机悬置等部件进行简化并建立六自由度振动模型,然后根据所建立的六自由度振动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实模态分析.在保持一定的路况、车速和发动机转速不变的情况下得到不改变任何参数时的车身加速度功率谱曲线,通过改变悬架系统和发动机悬置的相关参数,得到相应的车身加速度功率谱曲线,将改变参数后的车身加速度功率谱曲线分别和原来的车身加速度功率谱曲线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参数对客车振动特性的影响,从而为客车的减振降噪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轮式车辆传动系自激扭转振动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BJ212汽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轮式车辆传动系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硬激励自激振动稳定性分析方法,推导出具有负反馈作用非线性阻尼力矩及线性部分传递函数的表达式。找到了传动系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条件,首次用波波夫稳定性判别法分析了传动系中硬激励自激振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找出影响传动系稳定性的因素。从而得出如下结论;若系统负阻尼反馈力矩曲线位于波波夫直线和横轴之间,则相应系统平衡点全局渐近稳定。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车辆振动的传统评价标准,提出了基于烦恼率模型的平顺性评价方法。建立了四自由度车身振动模型,得到了车身加速度在路面随机激励下的烦恼率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车辆平顺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分别在土路与公路两种路况下,对试验测试得到的车辆振动加速度响应分别从相关性、频域、时域进行信号分析,并对试验条件下的响应信号功率谱密度按照最大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进而提出路面识别算法。结果表明:路面识别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路面的频率结构作定性的判断;车辆振动加速度响应信号体现路面不平度特征的信息;分析结论能为路面识别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变速器噪声在线评价的振动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车辆变速器噪声是否超标的出厂质量检测.目前常采用声级计测量声压级的方法。由于该方法测得的声压级受背景噪声的影响。故只能在消声室中进行。为实现生产现场的在线测量,给出了相关推导公式。提出了声压级的振动检测方法,即通过测得变速器箱体的振动加速度信号获得其在线噪声声压级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背景噪声的影响。实践证明,该方法使变速器噪声出厂检测更为便捷、有效,有助于提高变速器的出厂质量,从而有效地改善车辆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农用运输车联体后桥试验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试验模态分析技术为手段,研究了新开发的某农用运输车联体后桥的振动模态特征,得到其固有频率、阻尼、模态振型等模态参数。试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联体后桥垂直振动的前三阶固有频率较低,易于引起联体后桥产生俯仰振动;另外,变速器箱体左右侧面的刚度较差,导致变速器产生明显的局部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