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97—2004年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引进国际冬小麦改良项目(IWWIP)半干旱地冬小麦观察圃、水地冬小麦观察圃和兼性及冬小麦观察圃等试验材料17套2091份。通过试验发现在IWWIP观察圃中有许多材料高抗条锈病,丰产性好,抗旱性强,品质优良。但多数材料植株偏高,穗部性状较差,抽穗期偏晚,不宜在生产上直接利用。作为品种资源,育种中对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材料可重点进行研究利用;对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材料,也可根据材料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高产稳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会伟  胡琳  郭瑞  高崇  董海滨  赵明忠 《种子》2021,(3):132-135
依据2015-2018年度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及2015-2016年度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品种大区展示试验数据,分析了郑麦1860高产稳产特性。结果表明,两年区域试验郑麦1860平均产量8457.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19%,差异极显著;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356.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1%,增产点率100%;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设置的5省13个试验点中,平均产量8296.7 kg·hm-2,排第一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高稳系数(85.49%)比对照约高5个百分点。表明小麦品种郑麦1860高产稳产性突出。同时,以2017-2018年国家冬小麦黄淮南片水地组生产试验数据为依据,进行了郑麦1860的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产上可适当增加群体提高有效穗数来进一步发掘郑麦1860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分析冬小麦新品种京花12号的特征特性和生产利用价值,以(2013—2016年)北京市区域试验节水组和(2014—2017年)国家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结果为依据,采用与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方法,分析小麦品种京花12号的特征特性和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京花12号的产量三因素协调,在北京市区试节水组中,2年平均增产8.25%,北京市区试生产试验中增产14.1%。在国家区试北部冬麦区水地组中,2年平均增产6.6%;在国家区试生产试验中增产11.1%。京花12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了解开麦18的生产利用价值,以2003-2004年度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2004-2005年度国家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多种分析对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开麦18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广泛适用于河南省及黄淮麦区种植,其产量水平在该区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旱地冬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芳  王峰 《种子世界》2006,(10):29-31
2004~2005年在宁夏隆德县对从中国农科院等育种单位引进的9个冬小麦新品种进行了引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长6878、洛川9538抗病性强,丰产性好,产量高,分别较对照增产16.7%和11.8%,可作为固原市旱地冬小麦接班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陇原032、洛川9510抗病性强,丰产性较好,产量较高,分别较对照增产7.7%和6.7%,可作为固原市旱地冬小麦搭配品种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6.
《种子》2020,(9)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新品种太412的生产与育种价值,根据2015—2016年度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和2016—2017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太412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412在2015—2016年度山西省区域试验中比对照中麦175增产10.08%,在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中比中麦175增产7.74%,说明太412是适应范围较广的品种,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是适合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地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种措施对河北冬小麦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河北平原冬小麦生产中大面积采用秸秆还田和旋耕后直接播种给冬小麦出苗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河北藁城市进行了冬小麦抢墒播种(对照)、播前灌溉、抢墒播种后镇压3种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前灌溉和抢墒播种+播后镇压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9%和6.0%,与对照处理的产量达到显著差异(P<0.01)。因此,小麦抢墒播种加镇压可节省冬小麦底墒水,具有很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石麦22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全面了解‘石麦22’的生产利用和育种价值,根据2009、2010年国家黄淮北片区域试验和2010年国家冬小麦黄淮北片水地生产试验的资料,通过方差分析对小麦新品种‘石麦22’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麦22’在2009年国家区域试验中比对照‘石4185’增产7.63%,2010年度比对照‘良星99’增产4.81%,2010年度生产试验中比‘石4185’增产5.82%。结果表明,‘石麦22’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是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大面积生产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近年来山西省冬小麦生产现状,对山西冬小麦水肥管理进行科学指导,2011—2014连续3年在山西小麦种植面积第一大县闻喜县调查冬小麦水肥管理状况。结果表明,闻喜县冬小麦产量随年际间降水量波动变化较大。由施肥情况分析可看出,水地冬小麦农户平均施氮(基肥+追肥)324 kg/hm~2,72%农户氮肥投入很高,平均施磷(基肥+追肥)141 kg/hm~2,18%农户未施磷肥,49%农户施磷很高,最终氮、磷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16.83 kg/kg、49.63 kg/kg。旱地冬小麦农户平均施氮(全部基肥)152 kg/hm~2,59%农户氮肥投入偏低,平均施磷(全部基肥)120 kg/hm~2,54%农户施磷适中,13%农户施磷很高,最终氮、磷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15.71 kg/kg、23.29 kg/kg。由灌水情况分析可看出,平均灌水次数增加,水地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由投入产出分析可看出,水地冬小麦施肥、灌水分别占总投入金额比例为:27%、32%,纯收入为:4285元/hm~2;旱地冬小麦施肥占总投入金额比例为:39%,纯收入为:1150元/hm~2。总之,产量和收入主要因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而不稳,磷肥重视程度提高,但氮肥投入不合理,水地过高、旱地过低,制约产量提高;水地冬小麦施肥和灌水投入、旱地冬小麦施肥投入占总投入比例均较高,对农户收入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太114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太114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矮败小麦后代材料2003 F1686矮败为母本,长6878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16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3-2014年度和2014-2015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单产7 692.8 kg/hm2,比对照(2013-2014年度为长4738,20142015年度为中麦175)平均增产8.7%,产量居第1位;2015-2016年度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平均单产7 498.2 kg/hm2,比对照中麦175增产6.9%,产量居第1位.籽粒容重790 g/L,粗蛋白质含量13.16%,湿面筋含量28.9%,稳定时间3.3 min,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冻、抗病、抗热、抗青干、灌浆快、落黄好、适应性强的特点.适宜于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或种质资源,以36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已报道的4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Vp1B3、Xgwm155、Xgwm269和Xbarc170进行有效性验证。测定参试材料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上述4种标记进行PCR扩增,对扩增条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GI值显示,红粒品种(GI均值为5.1%)明显较白粒品种(GI均值为28.0%)低;4种标记扩增出的带型中仅Vp1B3的845 bp片段能有效地区分36份小麦品种(系);GI值筛选出6份抗穗发芽品种(系)中,其中3份为Vp1B3标记鉴定,可作为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穗发芽抗性育种中首选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2.
用STS标记检测春化基因Vrn-A1在中国小麦中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晓科  夏先春  何中虎  周阳 《作物学报》2006,32(7):1038-1043
在证实Vrn-A1春化基因的STS标记与CAPS标记结果一致的基础上,用STS标记检测了全国主要麦区历史上大面积推广和当前主栽的250份品种的春化基因Vrn-A1。结果表明,中国品种Vrn-A1基因平均分布频率为36.8%,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不同,依次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100%)>新疆冬春麦区(42.9%)>西南冬麦区(35.3%)>黄淮冬麦区(19.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7.4%)>北部冬麦区(3.0%),这与冬春特性有关。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品种中,Vrn-A1基因分布频率随着时间推移呈降低趋势;在黄淮冬麦区品种中,20世纪50到70年代呈上升趋势,随后呈下降趋势。在年最大推广面积大于66.7万hm2的58份品种中,Vrn-A1基因的频率为27.6%。这些信息有助于改良小麦品种的适应性和提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冬麦区高肥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曾启明  孙芳华 《作物学报》1992,18(4):266-274
对北方冬麦区1983~1988年高肥区域试验的8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北片参试品种的增产因素主要是穗粒重,其次是亩穗数;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穗粒重与亩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几乎相等,亩穗数稍大于穗粒重。鉴于直线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结合各片的生态条件及育种实践,认为培育400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麦育成品种和农家种中慢锈基因Lr34/Yr18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r34/Yr18是重要的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 携带该连锁基因的小麦品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许多国家。利用STS标记csLV34对慢叶锈和慢条锈基因Lr34/Yr18进行分子检测的结果表明, 我国231份育成品种(系)中仅有14份材料携带Lr34/Yr18基因, 占6.1%。不同麦区分布频率不同, 其中北部冬麦区为零, 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3.0%、21.4%、16.7%和33.3%。在422份农家种中, 359份含有Lr34/Yr18基因, 占85.1%。Lr34/Yr18基因在不同麦区的分布频率也存在差异, 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南部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分别为89.6%、77.4%、93.1%、93.8%、96.6%和61.1%。csLV34标记扩增产物为150 bp和229 bp的片段, 能有效鉴别品种是否携带Lr34/Yr18基因, 是一个重复性好、准确率高的分子标记, 可用于小麦Lr34/Yr18基因的鉴定与选择。  相似文献   

16.
面粉颗粒度是影响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重要性状。以2001-2002年度来自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256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用激光散射颗粒度分析仪和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对面粉颗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面粉颗粒度分布特点为从北向南,硬质麦分布比例逐渐减少,软质麦分布比例逐  相似文献   

17.
区试品种品质的特征分布能够反映未来几年推广品种的走向,了解近年小麦区试品种品质变化对我国小麦品质育种方向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以2000—2015年北部、黄淮冬麦区1001个区试品种的1589份样品为材料,按强筋、中强筋和中筋品种分类,分析了我国近十几年育成和审定品种的品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数量逐年递增,综合品质有待提升;审定品种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中筋品种,但中强筋品种的比例有所上升。8个品质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中筋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较高,而沉淀指数、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一般;沉淀指数、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以强筋品种高于中强筋品种,又高于中筋品种,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5)。各品质指标在年度间的变异,以强筋品种最大,其次是中强筋品种,中筋品种最小。与对照品种相比,强筋品种蛋白质质量性状显著偏低。未来5~10年生产中,小麦中强筋品种会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18.
良星99是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推广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其抗白粉病基因位于2BL染色体,已被命名为Pm52。利用来自不同小麦生产区的123个小麦白粉菌菌株进行抗性鉴定,良星99可抗80%的菌株。2012-2016年连续5个生长季抗性鉴定中,良星99在成株期对接种的白粉菌混合菌株都表现免疫或高抗。采用Pm52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Xgwm120和27个菌株对10个利用良星99培育的品系进行分子检测和抗性分析发现,衡4568、邯农2312、中信麦99和DH51302可能携带Pm52基因,而郑麦369和冀麦729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与Pm52不同。石U09-4366、XR4429、衡10-5039和农大3486苗期和成株期都表现感病,不含Pm52基因。这些品种的成株期抗性反应与苗期的抗性反应一致。本研究的结果有利于良星99的抗白粉病基因Pm52在育种和生产上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冬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互作用,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2010—2011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中长江上游组(19个品种19个试点)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调查性状包括产量(GY)、穗粒数(GNP)、基本苗(BS)、单位面积穗数(SN)、生育期(GD)、千粒重(TGW)和株高(PH)。其变异系数为GYGNPSNBSPHTGWGD;与产量的相关程度(相关系数绝对值)为GNPBSSNGDTGWPH;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对产量的效应为SNGNPTGWBSGDPH;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对产量的综合效应(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为BSGNPTGWSNPHGD。结构方程模型既体现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也体现了对产量的间接效应,并且作为先验模型,可结合作物生理特性解释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应重视大穗多穗兼顾型冬小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