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乌兰县首先达到牛羊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史载策(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西宁,810001)30多年来,乌兰县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兽医防治方针,进行布病流行病学、病原学调查,开展免疫、检疫、考核、监测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羊布病的阳性率由1970...  相似文献   

2.
利用虎红平板法,对来自格尔木市四乡(镇)的1 523份种公牛、种公羊血清(种公牛201份,种公羊1 322份)进行布氏杆菌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均未检出阳性。这于青海省近几年来开展布病的检疫、检测和淘汰综合措施有关。  相似文献   

3.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可引起怀孕母羊的流产 ,公羊的附睾炎、关节炎等疾病。作为种羊场肩负着给全省提供优良种羊的使命 ,因此 ,搞好种羊场种羊的布病检疫工作尤为重要。我场遵循种羊“只检不免疫”的原则〔1〕,1986— 1999年利用试管凝集反应对种羊进行布病检疫、淘汰工作〔2〕,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现报告如下。附表湖东种羊场历年布病检疫情况年份 受检种羊数(只 )阳性数(只 )阳性率( %)可疑数(只 )可疑率( %)19862 63 5 3 3 913 .862 8910 .9619873 4 181484.3 3 3 2 89.5 919883 5 68671.8715 94.5 31989 3 5 0 5 2 5 0 .7112 3 …  相似文献   

4.
采用布鲁氏菌病琥红平板凝集试验和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反应方法,对采自祁天峻县织合玛等十个乡镇的种公羊血清,进行了布氏杆菌血清抗体的监测。监测结果:3,456份种公羊血清中,检出布病阳性血清22只,阳性率为0.64%。同时对该地区布病流行现状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种公羊存在布病感染,需引起相关业务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三角城种羊场自1986年开始进行种公羊和幼年羊的布病检疫工作,到1990年共检疫羊24254只,检出阳性385只,阳性率为1.59%;淘汰病羊337只,淘汰率为93.09%;因布病引起的流产下降0.83%,下降率为29.87%,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布病防制情况该场羊布病防制大体经历了检疫、免疫、检疫淘汰三个阶段。1958—1965年为全面普查,共检疫各类羊112754只,检出阳性24894只,阳性率为22.08%。期内病羊单独组群,划区放牧,健康羊施行19号菌苗预防注射。后因“十年动乱”的干扰,免疫  相似文献   

6.
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传染病。我县经数十年防治,已有效地控制了布病的流行,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经省、州有关部门考核已达到“控制区”标准,从1993年开始进入监测阶段,现将近年来的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 布病流行情况回顾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曾在我县人间、畜间广泛流行,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60年代开始,我县着手进行牛羊布病检疫和免疫,1965—1990年累计检疫羊32863只,阳性535只,检疫牛2626头,阳性101头。与此同时,卫生…  相似文献   

7.
兴海县种公羊布氏杆菌病监测报告张启俊(兴海县畜牧兽医站,813300)我县羊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于1985年,牛布病于1990年经程序考核达到规定的“控制区”标准,1991年列入我省牛羊布病疫情同步监测试点县。1996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8.
布氏杆菌病又称为"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人兽共患病,简称"布病",给人、畜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呈散发流行,本研究根据布病的病原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对羊布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虎红平板法和试管凝集反应,对采自乌兰县铜普镇、希里沟镇、柯柯镇和茶卡镇4个镇的奶牛血清249份,1630份种公羊血清,进行布氏杆菌病血清抗体的监测,对检出的阳性和可疑血清通过复检,最终掌握牛羊布氏杆菌病的感染情况,有的放失地采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坚持结合检疫隔离或淘汰措施,使用布氏菌苗作预防接种。布氏杆菌活苗的应用,使畜间布病疫情得到控制。然而免疫动物血清中抗体的存在给布病检疫带来了困难,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成为布病应用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事兽医工作10余年,从布氏杆菌病的病原、诊断、人员防护等方面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从种畜场检测、常规检测净化、完善布病净化档案、布病阳性畜处置、消毒灭源、检疫监督、自繁自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防治,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西是猪种布氏菌病流行的疫区.我们坚持以"检疫、免疫、淘汰病猪、推广人工授精"为主的综合措施防制猪布氏病,有效控制该病疫情.但在疫区应用猪型布氏菌二号弱毒菌苗免疫种猪,影响了猪布病的血清学诊断和对布病疫情的监测.为此,我们对猪种布氏菌强毒菌株C73攻毒和弱毒苗S2免疫种猪血清学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抗体消长的分析,提出了鉴别布氏菌免疫反应与强毒感染的合理检疫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三场一县种羊布病感染严重。两年共检疫各类种羊25603只,阳性率为4.86%,成年羊、母羊、公羊和幼年羊的阳性率分别为6.95%、6.30%、3.07%和1.47%。在布病流行区施行菌苗免疫只能保护健畜不受感染,但不能根除传染源和制止病毒排放病原茵。检疫扑杀病畜是净化布病的最佳方案。从现在起,各地(特别是绵羊改良地区)应重视种羊和引进羊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羊布氏杆菌病也称为羊布病,其病原主要是布氏杆菌,属于慢性、人畜共患病,并且存在传染性,是影响羊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二类传染病。为此,养殖户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传播途径羊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就是患病羊,尤其是母羊的羊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菌,极易导致怀孕母羊出现流产以及死胎等现象,胎盘和公羊精液中都含有大量布氏杆菌。由于该  相似文献   

15.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此病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与人体的健康。新疆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从60年代起在全场范围内进行了布氏杆菌病的检疫工作。自1962~2003年共检测羊286229只,呈现阳性的890只,经过多年的检测,扑杀与防制,到80年代末已基本控制了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6.
羊布氏杆菌病(简称羊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传染源是带有布氏杆菌的羊和病羊。当前,个体养羊数日益增加。人、畜接触感染机会随之增多。因此,采取恰当方法与手段,及早控制和消灭羊布病的发生,对保障人、畜健康有着极其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各地多采取成羊菌苗接种免疫(简称注苗),羔羊检疫,阳性处杀,阴性注苗的办法,或单纯注苗的方法。能否根除布病?  相似文献   

17.
在运输检疫中,对进行过口服布氏杆菌猪型二号菌苗免疫过的羊群检出的布病阳性羊,在检疫现场难以判定是喂苗免疫的结果还是感染过布病。为了使运输检疫不漏检,防止疫病传播,又不因健康羊喂苗误.判成病羊而遭受经济损失,经与河北省国营御道口牧场协商,决定在御道口牧场对口,服布病猪型二号菌苗后绵羊的布病凝集反应阳性消长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州各地对于牦牛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防制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在进行大面积的免疫工作之前,调查并掌握牦牛布病的感染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于1985年9—10月在茶卡地区的莫河畜牧场、茶卡乡和宗务隆乡,对752头牦牛作了布病的检疫,现将结果简  相似文献   

19.
都兰县是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疫区。早在1962—1967年间,曾以变态反应和平板凝集反应对绵、山羊做过4次布病检疫,共检疫绵山羊29737只,检出阳性2260只,平均感染率7.6%,最高达13.37%。1976年县卫生防疫站对巴隆乡人间布病普查结果,布病感染率为14.7%。一、免疫 70年代以前,本县的布病防治工作处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代以前,布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在我省广泛流行,危害严重,造成经济损失。据调查资料记载:人的布病平均感染率为15.32%,家畜布病平均感染率牛为25.40%,羊为17.92%,母畜因布病流产也很严重。七十年代后,全省普遍应用M_5号布氏菌苗对羊只不经检疫进行一年一次的气雾免疫。据各县报告,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