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简略地讲,水稻薄露灌溉就是薄水灌溉。薄是指灌溉水层要薄,露是指田面表土要经常露出。实践证明,它是一项先进的增产节水灌溉技术,不需要增加设备和资金,只改变传统的灌溉方法,将土、肥、光、热和田间小气候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达到增产节水的目的。方法简单易行,农民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2.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浙江省嵊州市水利局(312400)王桂廷水稻薄露灌溉技术是经过五年十季水稻几十个小区,三次以上重复的设计、试验、筛选,于1984年获得成功。薄露灌溉的关键是水要灌得薄,20毫米以下,每次灌溉后都要自然落干露田。这一方法彻底改变了水稻长...  相似文献   

3.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田面保持5~25mm薄水层返青;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灌水后田面不再建立水层,以根层土壤水分作为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值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灌水控制上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  相似文献   

4.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而进行灌溉排水,使之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达到节水高产目的的一项技术措施。目前各地推广应用面积较大的有水稻控制灌溉、水稻非充分灌溉、水稻薄露灌溉、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水稻叶龄模式和水稻旱育稀植等。本区经过多年推行的薄露灌溉技术,彻底改变了农户长期淹灌的状况,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条件,调节了田间小气候,使之土壤经常露田落干而通气增氧,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优点、技术原理及推广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概念水稻控制灌溉是指水稻移栽后,田面保持5~25毫米薄水层返青活苗,在返青以后的各个生育时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利用根据土壤水分湿度进行灌溉的原理,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控制电流开关对灌水量进行调节,设计了一套自动控水灌溉系统,应用该控水灌溉系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其能够根据田间土壤湿度进行自动灌溉,实现无人值守式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自动控水灌溉系统对水稻全生育期每平方米灌水量减少0.191 6 m~3,可增加水稻产量0.170 4 kg/m~2。自动控水灌溉由于无水层淹没土壤,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同时又能保证土壤水分含量,对水稻分蘖期产生有益的促长作用,使水稻分蘖数增加,进而提高产量。自动控水灌溉是根据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需求进行的高精准灌水,是一种较好的节水灌溉方法,对未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薄露灌溉对稻田节水和氮素渗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型原状土柱渗漏池进行水稻薄露灌溉与常规浅层灌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薄露灌溉可节水11.7%;每公顷单季晚稻减少N(硝态N)渗漏损失0.6kg,减少N渗漏损失率达12%;反映到单季晚稻产量上,薄露灌溉每池(4m^2)收稻谷2.90kg,常规浅层灌溉每池收稻谷2.75kg,薄露灌溉增产5.45%。  相似文献   

8.
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利 《农家顾问》2010,(2):32-32
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是指秧苗移栽后,田面保持薄水层(10~30毫米)返青活苗,分蘖前3-5天灌1次薄层水(10~20毫米);当每套顷苗数达到270万~300万时,晒田7~10天;晒田后复水,拔节至抽德始期浅水勤灌,保持干干湿湿,每次灌溉的水层为20~30毫米.侍落干后再进行下次灌水.  相似文献   

9.
水稻浅、湿、干灌溉,是控制灌溉技术的一种,是浅、湿、干灵活调节的一种节水灌模式。它既不属于充分灌溉,也不属于非充分灌溉范畴。浅湿干灌溉的原则是浅水灌田,“浅”为30㎜,待自然消耗后,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湿”0㎜,“干”为土壤含水量控制的下限值。为如此反复。灌水之间的无水层时间应使浮泥沉实,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水稻省水低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水稻控制灌溉方式,是一项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是继"浅水勤灌"、"间歇式灌溉"、"干湿灌"以来又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本文10年来对水稻封闭区田间节水效果的测定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水稻控制灌溉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较大的节水效益,适合在有水源保证的条件下推广采用此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稻田抗洪抗旱功能,并为水稻深灌提供理论依据,以杂交水稻威优402作早季栽培,从抽穗扬花期开始,比较分析了连续10d维持2-20cm不同深度水层灌溉对水稻产量及营养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灌能导致杂交水稻茎秆伸长,灌水愈深,伸长的程度愈大。在2-20cm范围内,不同深度灌妈处理产量  相似文献   

12.
一、以节水灌溉为原则节水灌溉既要节约水资源又要满足水稻生产需要,是科学用水方法。首先要在工程上做好节水,健全灌排水渠道,逐步建成水泥或塑管渠系;然后在管理上节水,主要是耕作节水,实行泡田、耙地、插秧一体化,在整个生育期原则上都以浅湿灌溉为主,有效提高地温,丰富根系氧气,使根系健壮。一般水深3厘米左右,沉后再灌,在抽穗后20天可  相似文献   

13.
所谓水稻无水层灌溉,就是在水稻秧苗返青后不再在田面上积水,而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量。按常规一季水稻约需灌水12~20次.而采用这种灌溉技术,只需2~6次,灌溉水量节省一半多。而早晚稻平均亩产分别比对照增加1.5%和6.1%。  相似文献   

14.
<正> 合理灌水 水稻齐穗后到灌浆期,要浅水勤灌,增温促早熟,一般可保持水层4~6厘米。乳熟到黄熟期,由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为了提高地温,应采取间断灌水的措施,即浅灌达2~3厘米水层,再任其自然落干,待无水时再浅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增加水稻根系活力,提高地温,可  相似文献   

15.
1合理灌水齐穗后到灌浆期,要浅水勤灌,一般保持水层4~6厘米。乳熟到黄熟期,采取间断灌水措施,即浅灌达2~3厘米水层,再任其自然落干,待无水时再浅灌。水稻进入黄熟期后要停水或排水,以利收获。2消灭后期田间杂草及渠道两旁杂草要及早割净池埂和渠道两旁杂草;对田间残存的杂草,要  相似文献   

16.
节水灌溉模式下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稻田节水灌溉技术和密闭静态箱技术田间原位采集甲烷气样,研究了控制灌溉模式对稻田甲烷季节排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控灌稻田水稻全生育期的甲烷排放主要集中在分蘖前期和中期,甲烷排放总量为24.43 g·m-2,平均排放率为7.95 mg·m-2·h-1,比淹水稻田减少了39%.但分阶段的均值显著性检验显示,在"泡田--分蘖中期"控灌稻田的甲烷平均排放率与淹水稻田无显著性差异(0.05<P=0.87),在"分蘖后期--黄熟期"才明显低于淹水稻田(0.00=P<0.05).控灌稻田甲烷排放量在水稻全生育期月份上的分配与淹水稻田具有一致性,7月份是华东稻作区甲烷排放最多的月份,但控灌稻田甲烷排放量在各月的变幅较大.另外,控灌稻田低于饱和含水率的无水层状态能显著减少稻田甲烷的排放,且不因降雨或施入氮肥而被削弱,还可能成为吸收甲烷的汇.  相似文献   

17.
(续第1期) 5.水分管理有机水稻必须采取洁水灌溉(要求符合GB5080DE规定),绝不能用生活污水、工业用水灌田,并做到单排单灌.一定要选择水源条件好的地块,必须用井水灌溉,要设晒水池,提高水温.在水层管理上,要以浅水为主,以水增温,以水促控,以气养根,以根保叶,活秆成熟.  相似文献   

18.
宁夏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水稻几种节水灌溉技术是否适应宁夏稻区的问题,进行了控灌,浅湿晒灌,常规灌三种灌水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生理指标和产量等的影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到了所选节水灌溉技术的评判结果。  相似文献   

19.
宁夏水稻节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水稻几种节水灌溉技术是否适应宁夏稻区的问题,进行了控灌、浅湿晒灌、常规灌三种灌水技术的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对水稻生理指标和产量等的影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得到了所选节水灌溉技术的评判结果.  相似文献   

20.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与示范推广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水稻节水灌溉的适宜水深及灌溉技术要点,论述了水稻浅灌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提出了水稻浅灌技术在宁夏引黄灌区示范推广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