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杂交中籼强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中籼高产组合华安 3号、协优 90 19为试验材料 ,探索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SRI)的本土化技术。主区试验结果 :华安 3号每穗总粒数 2 75 .7粒 ,结实率 79.3 %,每穗实粒数 2 18.7粒 ,经省、市专家现场验收产量达 10 .6t/hm2 。播期试验结果表明 ,华安 3号、协优 90 19在沿江地区生态条件下 ,适宜播种期为 5月上、中旬 ;适宜栽插密度 12 .0万穴 /hm2 ,每穴 2苗 ,或 11.3万穴 /hm2 ,每穴3苗。  相似文献   

2.
镇油 3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用双低油菜品系 890 1作母本 ,( 890 1×湘油 10号 )作父本杂交 ,经多年连续套袋自交 ,定向选育而成。 1998~ 2 0 0 0年度参加江苏省优质油菜区域试验 ,2a平均单产 2 799.3kg/hm2 ,比对照宁油 10号减产 0 .93 % ,2 0 0 0~ 2 0 0 1年度参加江苏省优质油菜生产试验 ,平均单产 2 474.1kg/hm2 ,比对照宁油 10号增产达 9.0 3%。在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中表现出了丰产性好 ,熟期适中 ,抗逆性强 ,品质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华安 3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X0 7s/紫恢 10 0选育的两系杂交中籼大穗型高产组合 ,具有穗大粒多 ,结实率高 ,茎秆粗壮 ,产量潜力大 ,精米率高 ,米饭松软可口的特点。栽培上省肥、省种、省工。通过稀播壮秧 ,合理运筹肥水 ,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 ,单产达 9469.5kg/hm2 ,与汕优 63相比增产 2 0 .3 %  相似文献   

4.
合豆 2号是以皖豆 16经等离子处理后的突变株为母本 ,与豫豆 10号有性杂交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 2a国家黄淮区试平均单产 2 75 8.84kg/hm2 ,比对照品种中豆 2 0增产 7.2 4% ;生产试验平均单产 2 70 4.8kg/hm2 ,比对照中豆 2 0增产 9.76%。该品种蛋白质含量 42 .2 4% ,脂肪含量 2 0 .78% ,生育期 10 5d ,抗病、抗倒伏 ,抗旱耐涝 ,适于在黄淮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新品系天 94 - 3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 76 H- 35 - 3- 2作母本、86 6 9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系在露地生产试验、示范中 ,川水地折合产量 5 812 .5~ 6 2 70 .0 kg/ hm2 ,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 3.3%~ 33.1% ,半干旱山区折合产量 3795 .0~ 4 890 .0 kg/ hm2 ,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 0 .9%。地膜栽培试验、示范折合产量16 6 5 .0~ 4 4 5 5 .0 kg/ hm2 ,较对照品种咸农 4号增产 2 7.7%~ 34.1%。成株期对条锈菌当前主要优势小种条中2 9、30、31号免疫 ,对杂种 4 6类群的 Hy- 3、Hy- 7及混和菌免疫 ,对 Hy- 4中抗 ;中感白粉病 ,轻感叶枯病 ,耐红矮病、黄矮病。籽粒含粗蛋白 16 .6 7%、赖氨酸 0 .5 7%。适宜在渭河上游单产 6 0 0 0 kg/ hm2 以下的中低产川水地、塬台机灌地以及海拔 170 0 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山地产量水平在 2 2 5 0 kg/ hm2 以上的旱肥地种植  相似文献   

6.
棉花新组合九杂4号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比试验结果表明 ,棉花新组合九杂 4号籽皮棉单产 3 2 14.6kg/hm2 和 13 78.8kg/hm2 ,比泗棉 3号增产 17.3 1%和13 .12 %,皮棉单产比皖杂 40F1 增产 10 .9%;纤维品质优于皖杂 40F1 和泗棉 3号 ,值得在阜阳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陕油6号属低芥酸三系杂交种.经两年区试平均单产2 087.37kg/hm2,对照秦油2号平均单产1989.15kg/hm2,陕油6号较秦油2号增产5.5%.在生产试验中陕油6号平均单产2 266.8kg/hm2,秦油2号平均单产2090.25kg/hm2,陕油6号比秦油2号增产8.5%;在生产示范中陕油6号最高单产3769.95kg/hm2.陕油6号抗病毒病、耐菌核病、抗倒性强,适宜陕西关中、陕南及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通过 2a的示范应用 ,无论是低肥力田块还是中等肥力田块 ,华安 3号均表现高产、稳产 ,比汕优 6 3增产 2 0 .0 %~45 .7% ,比协优 6 3增产 30 %以上。着重分析了示范中华安 3号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为该组合的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早熟玉米品种冀承单 3号由临夏州农科所从河北省承德地区农科所引进 ,该品种株高 177cm,穗位高5 0 cm ,穗长 13.3cm,穗行数 14 .6行 ,行粒数 34粒 ,千粒重 2 4 5 g,生育期 112 d。该杂交种在 1996 - 1997年早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 80 14 .5 kg/ hm2 ,较对照品种酒单 2号增产 8.5 % ;1998- 2 0 0 1年示范推广平均产量为 8874 .0 kg/ hm2 ,比对照品种酒单 2号增产 10 .1%。该品种具有早熟、抗寒、抗病、抗逆性强、矮秆、耐密植、稳产、生长发育快等特点 ,适宜在临夏州高寒阴湿地区及省内同类地区推广种植 ,尤其是适宜在海拔 2 2 0 0~ 2 4 0 0 m的高寒阴湿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协优 5 7肥东县 3a制种 ,平均产量 3 .2 5t/hm2 。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增加每穗总粒数及提高结实率可提高产量。栽插过密、穗数太多会导致减产。单产 3 .0t/hm2 的产量结构应该是 :母本有效穗 3 0 0万~ 3 60万 /hm2 ,总颖花数 2 .2 5亿~3 .0 0亿 /hm2 ,结实率 45 %~ 5 5 % ,千粒重 2 7.0g。主要栽培措施 :( 1)适时播种并安排好播差期 ;( 2 )培育多蘖壮秧 ;( 3 )加强大田管理 ,搭好丰产苗架 ;( 4 )喷好激素 ,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1.
粉垄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索农耕新方法粉垄栽培水稻的可行性及其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Y两优1号, 汕小占为供试材料,传统翻耕浆耙栽培为对照(CK),进行早稻粉垄栽培和晚稻免耕抛秧栽培试验,对相关性状和产量、品质进行调查和测定;并对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的产量及土壤的紧实度进行调查。【结果】粉垄栽培与CK相比,早造粉垄稻田耕层厚度加深7 cm,土壤速效养分多数指标增加10%以上,水稻总根数量及白根数量分别增加14.83%—25.36%、20.18%—97.78%,稻株生物产量增加29.96%—31.89%,结实率增加7.62%,稻谷产量增加23.87%,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15.95%、14.61%;晚造免耕抛秧比CK的总根数量和白根数量分别增加6.02%—22.75%、48.03%—65.91%,产量增加9.25%,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增加7.43%、5.61%;早晚两造合计增产16.48%,增加收入6 706.5元/hm2;粉垄后第三造轻耕种植水稻收获时耕作层土壤的紧实度比对照降低68.00%—333.33%,产量增加7.97%。【结论】粉垄栽培水稻,当造和后一造免耕均可行,均能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增加纯收益;粉垄后第三造仍能提高稻谷产量,粉垄后稻田具有持续增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绿肥紫云英与化肥配施对双季稻区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在双季稻区紫云英与水稻轮作制度下,探讨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定位方法,进行早稻和晚稻施肥效应试验,探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不同施肥处理的关系。[结果]施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化肥配施绿肥也能够显著地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化肥减量40%配施60%绿肥处理的下茬晚稻产量最高,而2008年晚稻以及2009早稻产量甚至显著高于100%化肥处理,2年早稻平均产量比100%化肥处理增加了247 kg/hm2,提高了3.8%。[结论]种植和利用紫云英可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提高水稻产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有机-无机养分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测墒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高产优质冬小麦‘烟农999’为材料,试验设置5个水分处理:W0全生育期不浇水,Wck为传统灌溉处理(对照),W70、W75、W80为测墒补灌处理,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75%、80%。结果表明:(1)各处理之间相比较,W75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1438.85 kg/hm 2、25.78 kg/(hm 2·mm),比传统灌溉处理提高了12.12%、21.2%。(2)W75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灌浆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开花期干物质转移率、灌浆期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本试验条件下W75是‘烟农999’获得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明确早籼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早籼产量的主导因素,为早籼优良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年南方稻区早籼区域试验13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水稻产量的8个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早籼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r =0.516 7)>结实率(r=0.485 1)>穗长(r=0.474 1)>千粒重(r=0.427 2)>实粒数(r =0.402 1)>株高(r=0.382 4)>总粒数(r=0.359 4)>有效穗数(r=0.311 0).[结论]在进行早籼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要抓住结实率这个指标,在保证穗长和千粒重前提下,提高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几种新型肥料对水稻产量及稻米镉含量的影响。[方法]早、晚稻分别采用陆两优996和五优308,设置5种肥料处理,分别为生物酵素有机肥(F_1)、叶面肥(F_2)、果肥(F_3)和土壤改质肥(F_4)及不施肥处理(CK)。[结果]施用新型肥料能提高水稻的产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早稻可增产34.97%~45.97%,晚稻可增产10.76%~37.62%。早、晚稻均以施用叶面肥的增产效果最好,分别为9 362.37、11 405.18 kg/hm~2。有机肥、叶面肥、果肥和土壤改质肥均能降低稻米中镉含量,早、晚稻分别以果肥、土壤改质肥的降镉效果最好,分别比不施肥少45.45%、35.71%,且稻米镉含量均为0.18 mg/kg。[结论]在保障产量和防治重金属污染的前提下,施用果肥既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又能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是一种高产、优质的新型肥料。  相似文献   

16.
锌肥对盐碱土水稻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盐碱土水稻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对水稻前期生长作用不明显,对水稻后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每盆施锌肥0.4 g处理组水稻产量最高,比对照高23.0%,比每盆0.8 g处理组水稻产量高17.2%。每盆施锌肥0.2~0.6 g各处理组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极显著(P<0.01);每盆施锌肥0.8 g处理组水稻的有效穗数降低,穗子变小,实粒数减少,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DPR对水稻氮素代谢及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双促调节剂(DPR)在不同土壤上喷施对水稻氮素代谢特性及其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喷施DPR能明显改善水稻功能叶和茎鞘氮素代谢的能力,提高其籽粒和糙米中蛋白氮含量及籽粒的蛋白质产量.DPR处理与对照相比,早、晚稻籽粒蛋白质产量分别提高了12.77%~16.56%和8.39%~13.18%。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选用20个早籼品种(系)分期播期研究了产量与品质的相关。结果如下:早籼正季栽培时产量与糙米厚度和容重显著相关,与精米垩白指数和直链淀粉含量呈一定程度的相关,与其他品质性状相关不密切。大多数早籼品种(系)作连作晚稻栽培时产量下降,品质提高,而早籼品种8004作连作晚稻栽培时品质提高,产量并不下降,表现高产。  相似文献   

19.
富硒植物营养素对超级稻产量及稻米硒含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叶面喷施硒植物营养素对超级稻(Y两优1号)产量和稻米中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盛期、始穗期前3 d和灌浆初期各喷施一次750倍水稻型富硒植物营养素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1 317.55 kg/hm2,比对照处理增产865.15 kg/hm2,增产率达到8.28%;其稻米硒含量高达0.74 mg/kg,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灌浆初期喷施一次750倍水稻型富硒植物营养素的处理产量次之,为11 139.65 kg/hm2;其稻米硒含量高达0.72 mg/kg.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处理对双季稻区早稻和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植株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了无N对照(M0)、施用化肥N(M1)、30%有机肥N(M2)、50%有机肥N(M3)、100%有机肥N(M4)5个不同施肥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均提高了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其中,M1和M2处理植株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均显著高于M0处理,而MDA和Pro含量均显著低于M0处理。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M1、M2、M3和M4处理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M0处理。2017和2018年两年的早稻产量均以M1和M2处理最高,分别比M0处理显著增加2 0408和1 9728 kg·hm-2;晚稻产量分别以M1和M4处理最高,分别比M0处理显著增加2 1724和2 0060 kg·hm-2。采取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百分比施肥处理均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为水稻获得高产奠定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