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福建香蕉种植区,香蕉束顶病的介体──香蕉交脉蚜以孤雌生殖方式进行繁殖,高度世代重叠.它主要分布在蕉株的假茎及吸芽上,密度大时可遍及心叶基部、叶片以及果轴上.可以有翅蚜飞迁以及无翅蚜爬行方式在株间迁移.在田间除为害香蕉外,在其高峰季节.还见少量寄生粉芭蕉、大蕉、姜、姜黄、芋.室内饲养在粉芭蕉、大蕉(柴蕉)、姜、姜黄、芋、芭蕉芋和美人蕉等上能少量繁殖.在香蕉园中一般在每年的9—12月份有一明显的发生高峰.香蕉束顶病株处理不当时,还促进香蕉交脉蚜的扩散和传病.香蕉交脉蚜在蕉园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m-m和lgS2-kgm的直线回归式分别为。m=7.5854+7.937m(r=0.9771)和lgS2=1.0879+1.6003lgm(r=0.8597)  相似文献   

2.
世界香蕉产业形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芭蕉科(M usaceae)芭蕉属(M usa)植物香蕉及大蕉易栽培、投产早、产量高,是发展中国家除水稻、小麦、玉米之外的第一大食物来源。大蕉70%产于非洲,主要用作食物;香蕉及部分大蕉口感好、营养丰富,作为水果消费遍及全球,其产量仅次于柑桔类水果,在世界水果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3.
香蕉黄叶病又叫香蕉巴拿马病或称香蕉镰刀菌枯萎病,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根除。目前,香蕉巴拿马病已在国内一些地方出现,导致香蕉面积锐减。在华南地区多危害粉蕉、龙牙蕉和粉大蕉。最近在广东个别地方发现危害大蕉,同时近期在个别蕉园香蕉也可见病株。1主要症状本病由病菌产生的毒  相似文献   

4.
香蕉冷害过程叶片抗坏血酸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在人工气候室中通过人工降温使香蕉及大蕉受低温胁迫。在气温降压至1℃时香蕉植株出现冷害而大蕉植株仍生长正常。香蕉在冷害过程中,叶片中抗坏血酸含量明显下降。大蕉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叶片中的抗坏血酸含量一直高于香蕉且降幅很微。香蕉及大蕉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温度从10℃降至4℃时有增强的趋势,继续降温时则下降,但大蕉叶片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整个低温协迫过程均高于香蕉。自然越冬过程田间蕉叶片中抗坏血酸含量及过氧  相似文献   

5.
香蕉属于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大型草本单子叶植物,是热带、亚热带主要水果之一,果肉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本文介绍了香蕉束顶病、根结线虫病、枯萎病、叶斑病、交脉蚜、象甲、卷叶虫等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供广大蕉农参考。  相似文献   

6.
金手指香蕉是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从国际香大蕉改良网络种质交换中心引进的香蕉品种。2004年中山市坦洲镇中试,株产262公斤,比巴西蕉增产36.5%,比威廉斯增产33.7%;2004年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品比试验,株产25.4公斤,比巴西蕉增产19.8%,比  相似文献   

7.
非洲是全球重要的香蕉和大蕉产出地。2009年非洲香蕉总产约为世界的12.6%;大蕉总产约为世界的81%。两者合计非洲香蕉和大蕉总产约为世界的28%。尤其在非洲撒哈拉边缘,大蕉占了当地大约1亿居民主食的四分之一。非洲香蕉和大蕉主生产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西部和中部。东部非洲各国香蕉总产大约为780万t,平均每公顷香蕉产出...  相似文献   

8.
中国香蕉生产及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香蕉是位于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粮食作物,也是仅次于柑桔的第二大宗水果,更是世界水果贸易量最大宗的鲜果.香蕉起源于亚洲东南部,即东南亚、马来西亚一带及中国.我国南部是香蕉原产地之一,香蕉分布在北纬18°~30°之间,只有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等少数省区的部分地区才能生产,而芭蕉(大蕉)在四川、贵州、西藏(络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也能生长.  相似文献   

9.
从第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获悉,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公司以抗黄叶病(枯萎病)的大蕉为供体,以巴西香蕉为受体进行杂交,利用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培育出抗黄叶病“大蕉-香蕉”新品种。这个新品种对世界香蕉产业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或将掀起我国香蕉种植业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0.
香蕉穿孔线虫观赏植物种群对香蕉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明确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观赏植物种群对香蕉(Musa spp.)的致病性。【方法】通过室内盆栽接种测试的方法,研究侵入中国的6个香蕉穿孔线虫观赏植物种群对大蕉、粉蕉、皇帝蕉和巴西蕉的幼苗的致病性。【结果】供试的6个香蕉穿孔线虫观赏植物种群都能明显侵染大蕉、粉蕉和皇帝蕉,并显著抑制大蕉、粉蕉和皇帝蕉的生长;只有2个种群对巴西蕉表现为弱致病,对其生长有一定的抑制。【结论】侵入中国的6个香蕉穿孔线虫观赏植物种群普遍对大蕉、粉蕉和皇帝蕉有明显的致病性,少数种群对巴西蕉有一定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1.
IITA的大蕉与香蕉研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罗闰良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设在尼日利亚伊巴丹。其宗旨是:持续进行农业增产的研究和培训等活动,与国家和国际机构合作,改善非洲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低收入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大蕉和香蕉是该所研究的重要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国际香蕉选育种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质保存迄今为止,国际香大蕉网络(INIBAP)在比利时的国际香蕉改良网络种质交换中心(ITC)共收集保存了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种质材料1177份。INIBAP协助多个香蕉主产国开展种质收集与保存工作,特别是印度、马来西亚等香蕉原产国,在各国建立香蕉种质库。香蕉种质保存方式分为大  相似文献   

13.
香蕉属芭蕉科芭蕉属植物,主产于亚洲东南部湿热地区。香蕉是华南四大名果之一,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可周年供应市场,果实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除了香蕉,还有一种外形、颜色、口感与香蕉类似的水果--芭蕉,让人傻傻分不清。这两种水果在外观上如何进行区分?其营养价值和食疗功效有什么不同?为此,《生命时报》邀请中科院植物所植物学博士史军为大家一一解答。香蕉和芭蕉同属芭蕉科芭蕉属。从外形上看,香蕉的果柄略短,而芭蕉的果柄比较长,但并没有明确的分辨界限。再者,是看所谓的果棱。香蕉果棱一般为4-5个,芭蕉果棱为3-5个,但成熟后果棱不明显,无法作为区别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快速测定香蕉果实单胺类及其前体物质(Monoamines and their precursors,MAPs)的方法,明确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MAPs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规律,为下一步解析其合成代谢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巴西香蕉、粉杂1号粉蕉和东莞大蕉3个香蕉品种的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  相似文献   

16.
低温及多效唑对香蕉叶片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盆栽香蕉及大蕉在人工降温至1℃时大蕉生长正常,经多效唑处理的香蕉呈轻度冷害而不处理的香蕉产生重度冷害。降温过程大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香蕉并保持稳定状态。香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有较大的波动,冷害出现时活性较低。经多效唑处理的香蕉在降温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强于不处理的香蕉并保持稳定。香蕉与大蕉叶片中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的酶谱类型不同。香蕉经降温处理后有若干酶带消失或活性减弱,大蕉在降温过程中概有酶带的  相似文献   

17.
香蕉、大蕉的生产与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和大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容易消化,是人体能量消耗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的丰富源泉。香蕉和大蕉的某些矿物质元素含量很丰富,特别是骨骼发育所必须的磷、钙和钾。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同时也含有相当数量的其它多种维生素。  相似文献   

18.
香蕉交脉蚜又名蕉蚜、蕉黑蚜。近年来该虫发生严重,吸食植株汁液,传播香蕉束顶病毒,对当地香蕉生产影响很大。 一、形态特征 成虫可分为无翅蚜和有翅蚜两种类型。有翅蚜成虫体长1.7毫米,棕褐至黑褐色。头两侧具角瘤,触角6节,几与体等长。前翅径分脉与中脉有一段相交,径分脉端部分叉为2支,后翅翅脉退化,只有1根斜脉。无翅蚜体长0.7—1.0毫米,1龄时触角4节,2龄时触角5节,3龄和4龄时触角6节。 二、生活习性与危害 该虫以孤雌卵胎生方式繁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以大蕉、香蕉、粉蕉的未成熟雄花为材料,取其幼嫩花序和花序轴薄片作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的2,4-D、6-BA、KT、IAA、NAA对其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的影响及诱导过程的一系列反应。结果表明,前胚性性愈伤的诱导难易程度为:大蕉难于香蕉,粉蕉最难,胚性愈伤组织相似。诱导前胚性愈伤组织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大蕉为:MS 6-BA4.0 2,4-D1.;香蕉为:MS BA6.0 2,4-D2.0;粉蕉的配方和香蕉一样。诱导胚性愈伤组织适宜的培养基配方MA IAA1.0 2,4-D4.0 NAA1.0。增殖适宜的培养基,大蕉为:MS 6-BA3.0 2,4-D0.5。香蕉为:MA IAA1.0 2,4-D4.0 NAA1.0粉蕉的配方和香蕉一样。  相似文献   

20.
香蕉的果用及菜用品种(大蕉)是热带国家的主要食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里,每人每年的香蕉消费量高达100公斤。 香蕉主要产于发展中国家,销往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一定数量的贸易来往,但在香蕉总贸易量中所占比重很小。1970—1980年,香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