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栽植密度对杞柳产量及经济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杞柳的种植水平,开展不同栽植密度对杞柳产量、经济寿命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密度应选择适中的10×40厘米、10×30厘米为宜,即能获得高产稳产,又有较长的经济寿命。  相似文献   

2.
山东临沭县是中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加工基地,杞柳种植面积10万余亩,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杞柳之乡”。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民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忽视有机肥料的使用,造成了土壤严重板结、土壤环境恶化,柳条更新周期缩短,病虫害发生猖獗、产品品质下降等现象。免深耕土壤调节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但能有效解决上述现象,还能降低土壤深翻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50%以上。  相似文献   

3.
卢启坤 《农技服务》2011,28(10):1416-1416
为研究团豆的最佳种植密度,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采用不同密度进行团豆的小区种植试验,分别对各处理小区团豆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密度3.75万~5.25万株/hm~2时与产量成正比,6万~7.5万株/hm~2时密度与产量成反比,其中以5.25万株/hm~2的团豆产量最高,达到3 766.7 kg/hm~2。团豆在桐梓县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大豆新品种中黄30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大豆新品种中黄30在承德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试验采用回归设计法,设种植密度18.0万、22.5万、27.0万、33.8万、36.0万和45.0万株/hm 2计6个处理,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大豆虫食率、褐斑病率和紫斑病率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密度为22.5万株/hm 2时,3种病虫害的发生率均最低,分别为0.4%、0.5%和0.1%;大豆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产量与种植密度的二次回归方程为 Y =-2731.4259+358.9022 X-5.0335X 2。本研究条件下,密度为33.8万株/hm 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3801.667 kg/hm 2。  相似文献   

5.
一、项目实背景及简况   临沭县是中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加工基地,种植加工柳条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杞柳种植面积10万余亩,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一杞柳之乡".……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荞麦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苦荞晋荞麦6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晋荞麦6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荞麦6号产量差异显著;30万~120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479.67kg/hm2;当密度增加到150万株/hm2时,产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晋豆30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豆30号产量差异显著;15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2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680.8 kg/hm2;当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产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地不同玉米品种栽培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品种的产量表现有显著影响,即种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互作效果明显,郑单958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陕单609最佳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玉米超高产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先正达408玉米品种种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玉米推荐适宜密度在8.25万~9.00万株/hm2,种植密度为8.8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5 333 kg/hm2;种植密度与百粒重呈高度负相关;穗粒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倒伏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宁夏南部半干旱区板蓝根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板蓝根适宜种植密度,以期为宁夏南部半干旱区板蓝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板蓝根叶片营养生长和单株根重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显著降低,最大种植密度处理(52.0万株/hm~2)与最小密度处理(22.5万株/hm~2)相比,叶片长度和厚度分别降低了32.30%和25.84%;最大种植密度处理单株根重也仅为最小密度处理的32.21%。当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种植密度为47.6万株/hm~2时产量最低,最高产量处理比最低产量处理增产27.84%,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板蓝根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3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常规谷子产量及群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种谷子品种承谷13号、朝谷13号和宽九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30.0万、37.5万、45.0万、52.5万和60.0万株/hm2)对谷子产量和群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30.0万~60.0万株/hm2时,随密度的增大,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大,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升高,透光率逐渐降低,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常规谷子高产的群体特征为种植密度37.5万~45.0万株/hm2、开花期叶面积指数4.30~4.63,经济系数高,群体透光性较好。并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开花期谷子的群体特征(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产量、透光率)与产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地上部干物质产量与产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再通过对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发现,地上部干物质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但受经济系数制约较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不同栽培密度两年的种植观察、分析比较得出,薯蓣皂素植物的种植密度以每667m2种植1.4万株的产量最高、效益最佳,其次为每667m2种植1.6万株和1.2万株。不同栽培密度之间的产量、效益差异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69-771
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盛51号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确定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农业生产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13 117.5 kg/hm~2),密度在6.00万~6.75万株/hm~2时产量差异不显著,确定6.00万~6.75万株/hm~2为大田种植的适宜密度;高水肥条件下以6.75万株/hm~2种植密度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吉989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种植密度对超吉989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吉989玉米种植密度为4.0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10 800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依次增加,以5.40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3 560 kg/hm2。但当密度继续增加到5.85万株/hm2时,产量反而下跌,密度继续增加,产量继续下跌。说明超吉989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95万-5.40万株/hm2,过稀、过密都不利于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烟后种植不同密度的苦荞田间试验,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烟后苦荞产量及生物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的生育期影响不明显,对主茎节数、一级分枝、茎粗、千粒重等生物性状影响不显著,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表现出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差异极显著,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产量最高,达2 366.79 kg/hm~2;其次为150万株/hm~2,达2 133.44 kg/hm~2;种植密度为90万株/hm~2产量最低,仅为1 733.42 kg/hm~2;种植密度由135万株/hm~2增加到150万株/hm~2,产量呈有所降低的趋势。通过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在玉溪市生态环境条件下,烟后种植苦荞的最佳种植密度控制在135万~150万株/hm~2,烟后苦荞田间生长的综合生物性状较好,同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起垄种植不同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花生起垄种植的最佳种植密度,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了5个种植密度(15.0万、16.5万、18.0万、19.5万、21.0万穴/hm~2)处理,研究起垄种植不同密度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以21.0万穴/hm~2处理产量最高,为5 225.8 kg/hm~2,其次为19.5万穴/hm~2的处理,产量为5 192.8 kg/hm~2;种植密度超过一定密度(19.5万穴/hm~2)后,增产效果不显著。起垄种植不同密度对花生籽仁脂肪、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指标影响较小,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针对豫南地区主栽花生品种远杂9102,起垄种植的适宜密度为19.5万~21.0万穴/hm~2。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新品种正科育1号为试验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穗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空秆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籽粒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生物鲜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以青贮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7.50万株/hm~2,以籽粒产量为生产目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二者兼顾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丽薯7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2015年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丽薯7号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水管理条件下,以种植密度8.2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57 761.2 kg/hm2;其次是种植密度为9.00万株/hm2,平均产量为54 552.2 kg/hm2,综合商品性状分析,丽薯7号最佳栽培密度为6.75万~8.25万株/hm2,适宜隆阳区马铃薯种植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薯9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索马铃薯青薯9号的最佳种植密度,设置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处理的净作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随之提高,以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到40 350 kg/hm~2,再增加密度,产量开始降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的商品率随之下降,商品率由4.50万株/hm~2的92.4%降至7.50万株/hm~2的81.9%。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青薯9号净作最佳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鲜食糯玉米由于其生产力和营养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生产上一直以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效益及产量构成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对单株叶面积、穗部性状、根冠比、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拟阐明种植密度对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苏玉糯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著,种植密度为8.1万株/hm~2时鲜穗产量最高,而鲜粒产量的最高值出现在7.2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单株鲜干物质量、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及单株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降低的趋势,就群体而言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