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兽用广谱抗菌药物氟甲砜霉素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兽用广谱抗菌药物氟甲砜霉素邱银生,吴佳(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武汉,430061)氟甲砜霉素(Florfenicol)系新型氯霉素类广谱抗菌药物,由美国先灵-保雅(Schering-Plough)公司研制,用于鱼类及牛、猪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于1990年...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6,(3):84-88
本文对鲫以15 mg/kg·bw的剂量单次口灌甲砜霉素进行药物动力学参数模拟研究,以15 mg/kg·bw的剂量连续口灌给药3 d进行药物残留研究。结果表明甲砜霉素的药—时曲线均较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10℃水温条件下甲砜霉素在鲫体内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t1/2ka)4.63 h;峰浓度(Cmax)5.71μg/m L;达峰时间(Tmax)10.94 h;消除半衰期(t1/2β)13.68 h;表观分布容积(Vd/F)1.53 L/kg;清除率(CLb)0.08 L/(h·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95.99μg·h/m L。25℃水温条件下甲砜霉素在鲫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t1/2ka)2.72 h;峰浓度(Cmax)5.60μg/m L;达峰时间(Tmax)6.98 h;消除半衰期(t1/2β)9.87 h;表观分布容积(Vd/F)1.6 4L/kg;清除率(CLb)0.12 L/(h·k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30.16μg·h/m L。不同水温条件下甲砜霉素在鲫鱼各组织中的代谢明显不同,表现为水温升高甲砜霉素消除则加快,水温降低甲砜霉素消除则变慢。结果还显示在两个温度下,甲砜霉素在鲫鱼主要组织中消除均较慢,在给药72h后,仍可在在皮肤、肌肉、肾脏组织中检测到甲砜霉素。同时,皮肤中的药物代谢速率相对于其他组织较慢,因此,建议把皮肤作为甲砜霉素药物残留的靶组织。若以15 mg/kg·bw的剂量连续口灌给药甲砜霉素后,建议甲砜霉素在鲫鱼体内的休药期定为:在10℃至少为10d,在25℃至少为6 d。 相似文献
3.
试验将鸡肉样品制成匀浆,用乙酸乙酯提取,正己烷去脂后用乙酸乙酯反萃取,经固相萃取柱(SPE)净化,甲醇洗脱,采用HPLC进行检测。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在同时检测时的保留时间分别为7.30min和17.60min,测得甲砜霉素与氟甲砜霉素的检测限达10ng/g。在添加浓度为0.005~0.02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65.84%~81.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5.6%~13.2%之间(n=5);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在0.01~1.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水产品中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及代谢物氟甲砜霉素胺残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以带荧光检测器的液相色谱检测水产品中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与氟甲砜霉素胺残留的新方法.采用碱性乙酸乙酯-乙腈提取试样中残留的化合物,凝胶渗透色谱(GPC)净化,荧光检测器的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225 nm与295 nm,可疑样品以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进行确证.在添加浓度为0.050~2.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86.4%~96.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5.63%~9.71%之间(n=5);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在0.20~5.0 mg/L范围内、氟甲砜霉素胺在0.10~5.0 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甲砜霉素与氟甲砜霉素的检测限达0.020mg/kg、氟甲砜霉素胺的检测限达0.010 mg/kg. 相似文献
5.
甲砜霉素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只健康杂交肉鸡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进行健康鸡静脉注射、健康和巴氏杆菌感染鸡口服给药的药动学研究。静注和口服的给药剂量按体质量分别为15mg/kg和30mg/kg。以反相HPLC测定血浆中甲砜霉素的质量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药动学程序软件处理。健康鸡单剂量静注给药后,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其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V(c)为(0.58±0.09)L/kg,t1/2α(0.11±0.03)h,t1/2β(0.95±0.18)h,AUC为(11.99±0.90)mg/(L.h),CL(s)为(1.26±0.10)L/(kg.h)。健康鸡和巴氏杆菌感染鸡单剂量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健康鸡口服给药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Lagtime(0.04±0.02)h,t1/2ka(0.16±0.08)h,t1/2ke(1.64±0.22)h,T(peak)(0.57±0.18)h,C(max)(6.34±0.56)mg/L,AUC为(19.02±1.48)mg/(L.h),F为79.32%。巴氏杆菌感染鸡口服给药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Lagtime(0.07±0.02)h,t1/2ka(0.54±0.26)h,t1/2ke(1.74±0.27)h,T(peak)(1.31±0.39)h,C(max)(5.28±0.73)mg/L,AUC为(21.75±1.03)mg/(L.h),F90.70%。与健康鸡相比,甲砜霉素在感染鸡的t1/2(ka)、T(peak)和Lag-time显著延长(P0.05或P0.01),且比健康鸡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但甲砜霉素在巴氏杆菌感染鸡体内的消除速度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了氟甲砜霉素和氯霉素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禽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禽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鸭疫李氏杆菌等6种畜禽常见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氟甲砜霉素对受试菌的抗菌作用与氯霉素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氟甲砜霉素对鸭大肠杆菌病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氟甲砜霉素对鸭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进行了本研究。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氟甲砜霉素及对照药氯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然后用氟甲砜霉素,氯霉素进行混饲给药5d的疗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氟甲砜霉素,氯霉素对大肠杆菌O78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mg/L,8mg/L,100,200,400mg/kg氟甲砜霉素混饲给药对鸭大肠杆菌病的有效率分别为30.3%,93.9%,100%,400mg/kg氯霉素的有效率为93.9%,试验各组之间鸭的增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氟甲砜霉素对实验性鸡巴氏杆菌病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倍稀释法测定氟甲砜霉素及甲砜霉素对鸡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5μg/mL和1.25μg/mL。按10,20和30mg/kg的氟甲砜霉素及30mg/kg的甲砜霉素分别给实验性巴氏杆菌病患鸡肌注,每天给药一次,共5d。药物对鸡巴氏杆菌病的治愈率分别为93.3%,100%,100%和100%,而感染对照组鸡全部死亡。用药组与感染对照组间疗效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氟甲砜霉素是一种新型化学合成氯霉素类抗菌药,是目前氯霉素很好的替代物,具有抗菌广谱、使用安全、高效、耐药性低等特点,用于畜禽、水产动物等的细菌性疾病,也可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相似文献
10.
鸡大肠杆菌病逐年来受到兽医工作者和养殖户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近年来危害集约化养鸡场的重要鸡病.全国每年因大肠杆菌病造成的鸡只死亡高达40%以上.据研究表明大多数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病都有效,但容易产生耐药性,即使相同成分的药物,因用量不同,效果也各不相同.为此,评价氟甲砜霉素[1]对大肠杆菌病的疗效,采用饮水给药方式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1.
氟苯尼考在猪的群体药动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临床消化道和呼吸道细菌性疾病猪 2 15头 ,其中原种猪 91头 ,杂交商品猪 12 4头 ;公猪 112头 ,母猪 10 3头 ;体重范围 5~ 4 1kg,平均为 18.6 8± 0 .4 7;日龄 6 3~ 117天 ,平均为 85 .2 4± 0 .78。动物随机分为两组 ,第 1组动物数量为总体数量的 2 / 3,共 14 6头 ,为模型组 ,用于建立群体药动学模型 ;第 2组动物数量为总体动物数量的 1/ 3,共 6 9头 ,为验证组。给药前测定每头猪血清生化指标。试验猪颈部肌肉注射 30 %氟苯尼考注射液 ,剂量为 2 0 mg· kg- 1体重。给药前采一次空白血浆及血清 (测定血清生化指标 ) ,给药后随机采样 ,每只猪采样 2~ 4次 ,就整个群体而言使采样时间均匀分布于药物的吸收相、分布相和消除相内 ,采样时间为给药后 0 .183~ 4 8.36 7h,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应用 NONMEM程序处理所收集的数据 ,包括药时数据、猪只的体重、日龄、性别、种属及血清生化指标、对研究组数据拟合发现最佳药动学模型为一级吸收一室模型 ,药动学参数随机效应及自身变异的最佳模型均为对数加法模型。体重对机体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有显著影响 ,机体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基本呈线性关系。种属对吸收速率常数有显著影响。把研究组得到的群体药动学参数值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肌注氟苯尼考注射液(20%)对靶动物猪的安全性。选取24头健康猪,分为对照组和高、中、低剂量给药组,给药组颈部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分别为每公斤体重100、60和20 mg,且在第1天和第3天连续给药2次。比较给药前后的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并观察给药后动物的临床表现。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猪临床表现正常,只有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猪在给药第3天或第4天出现了腹泻现象,但随后亦慢慢恢复正常;各给药组给药后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给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性(P>0.05)。本试验结果说明氟苯尼考注射液(20%)通过肌注给药对猪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桔梗的“引经”作用对氟苯尼考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成2组(A、B组),A组单剂量1次灌胃内服氟苯尼考30 mg/kg;B组氟苯尼考30mg/kg与桔梗煎液2 g/kg单荆量1次同时灌胃内服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最低检测限为0.05 mg/L,以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和SPSSl2.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药-时数据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W=1/C2),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及拟合方程如下.A组:T1/2ka(0.461±0.066)h,T1/2kc(2.013±0.195)h,Tpeak(1.180±0.123)h,Cmax(7.332±1.000)mg/L,AUC(31.445±3.566)mg·h-1·L-1,V/F(2.995±0.330)L/kg,拟合方程为:C=19.833(e-0.396t-e-2.387t);B组;T1/2ka(0.550±0.112)h,T1/2ke(3.308±0.270)h,Tpeak(1.414±0.183)h,Cmax(4.737±0.360)mg·L-1,AUC(23.128±2.096)mg·h-1·L-1,V/F(1.400±0.127)L/kg,拟合方程为:C-11.021(e-0.342t-e-10860t).结果表明,桔梗与氟苯尼考同时灌胃内服后,桔梗的"引经"对氟苯尼考在家兔体内药物代谢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氟苯尼考在哺乳猪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苯尼考注射液在哺乳仔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临床更加合理使用该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健康哺乳仔猪6头,按15mg/kg.bw肌内注射氟苯尼考,于给药后24h内采集不同时间点血浆样品,用乙酸乙酯进行二次提取,高效液相色谱-DAD检测法测定药物浓度,得到氟苯尼考在哺乳仔猪体内的药-时数据,PKS药动学软件分析得到药动学数据。结果哺乳仔猪肌内注射氟苯尼考后药动学数据符合开放式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其重要药动学数据如下:分布半衰期tl/2α=62.12min,消除半衰期t1/2β=284.84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75837μg·mL-·1h,tmax=100.00min,Cmax=118.96mg/L。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静注与内服氟苯尼考在大肠杆菌感染肉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30 mg@kg-1单剂量静注(设健康对照)和内服氟苯尼考(florfenicol),研究了其在人工感染大肠杆菌肉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给健康和感染肉鸡静注氟苯尼考后,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均符合二室开放模型,选择的权重为1/C2,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a为(44.67±9.42)min和(40.79±9.90)min,t1/2β为(161.02±27.30)min和(118.91±14.17)min,Vd(ss)为(1.15±0.41)L@kg-1和(1.02±0.22)L@kg-1,ClB为(0.73±0.12)L@kg-1@h-1和(0.76±0.14)L@kg-1@h-1,AUC为(41.65±6.94)mg@L-1@h和(40.88±6.03)mg@L-1@h.与健康肉鸡药动学参数比较,感染鸡的β(P<0.01)、K21(P<o.05)和K10(P<0.01)显著性提高,t1/2β(P<0.01)显著性下降,其他参数没有显著性改变(P>0.05).给感染肉鸡内服氟苯尼考后,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符合一室开放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t1/2ka为(25.49±14.04)min,t1/2ke为(104.31±14.55)min,tmax为(65.91±26.24)min,Cmax为(7.90±3.00)mg@L-1,AUC为(29.01±6.59)mg@L-1@h,F为(70.94±1.09)%.以上结果表明,鸡感染大肠杆菌后,氟苯尼考仍表现出分布迅速、广泛和消除较快的特点.内服给药后,氟苯尼考在大肠杆菌感染肉鸡体内生物利用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血浆中氟苯尼考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猪血浆中氟苯尼考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采用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乙腈-水(24:76)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23nm,进样量20μL,柱温为25℃。氟苯尼考浓度在0.1~16μg/mL时,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0.9998),无杂质干扰,回收率高于94%,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5%。本方法操作简便,分析快速,结果准确,适用于猪血浆中氟苯尼考含量的测定及相关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Zhi-Qiang Chang Byung-Chol Oh Jong-Choon Kim Kyu-Shik Jeong Myung-Heon Lee Hyo-In Yun Mi-Hyun Hwang Seung-Chun Park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 (Suw?n-si, Korea)》2007,8(4):353-356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dosage regimen of norfloxacin-glycine acetate (NFLXGA) was investigated in pigs after a single intravenous (i.v.) or oral (p.o.) administration at a dosage of 7.2 mg/kg body weight. After both i.v. and p.o. administration,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s were best fitted to an open two-compartment model with a rapid distribution phase. After i.v. administration of NFLXGA, the distribution (t1/2α) and elimination half-life (t1/2β) were 0.36 ± 0.07 h and 7.42 ± 3.55 h, respectively. The volume of distribution of NFLXGA at steady state (Vdss) was 4.66 ± 1.39 l/kg. After p.o. administration of NFLXGA, the maximal absorption concentration (Cmax) was 0.43 ± 0.06 µg/ml at 1.36 ± 0.39 h (Tmax). The mean absorption (t1/2ka) and elimination half-life (t1/2β) of NFLXGA were 0.78 ± 0.27 h and 7.13 ± 1.41 h, respectively. The mean systemic bioavailability (F) after p.o. administration was 31.10 ± 15.16%. We suggest that the optimal dosage calculated from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is 5.01 mg/kg per day i.v. or 16.12 mg/kg per day p.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