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几种密植试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妥善安排植株排列方式,掌握好茶树令体和群体发育的关系,是新茶园快速高产的关键。国内外试验结果,都肯定茶树密植可使新茶园提早投产,提早达到高产。但由于密度不同,植株排列方式不同,对密植茶园是否能长期高产意见不一。笔者于一九五三年开始结合生产,较大面积地采取单株双行、单株三行、六行和双株三行试验,与单行丛播茶园相比,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早产、高  相似文献   

2.
茶树不同排列方式对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启庆  骆耀平 《茶叶》1990,16(3):7-11
我国从70年代起掀起了茶树矮化密植试验的热潮,事实证明,这种比常规茶园增加3~5倍密度的,以“密”为中心,配合相应其它措施的茶园能获得“早投产、早高产、早收益”的明显效果。在这些试验中,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其排列方式也出现了多种多  相似文献   

3.
茶园种植密度与光能利用关系十分密切,合理密植是获得茶叶优质高产的关键。1国内外茶树种植密度试验和发展趋势世界上主要产茶国家的种植密度试验见表1,其基本要点是:(1)随纬度北移,个体生长量减少,种植密度逐步增加;(2)最佳种植密度,均未超过1200~4000株/666.7m2;(3)随商业化加强,种植密度在上限内有增密趋势。我国对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自七十年代以后,几乎遍布各省,如以中国农科院茶研所研究结论是(l)密植增产有一定范围,超过范围,效应下降或消失;(2)在现行密度基础上(2000~4000株/666.7m‘),增密1~2…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期望通过高密度种植来提高茶叶产量巳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过去,一般茶园以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排列方式定植,每公顷为4,000~7,000株。目前,在印度的一些商品茶场已采用每公顷130,000株的种植密度。本文详述印度和其他主要产茶国家对种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三、茶叶科研进展台湾省的茶叶科研机构有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和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两个专业研究单位。现将杂志上已发表的有关茶叶方面的研究资料综述如后。 1.茶树栽培茶树定植密度试验。据1963~1977年在30度坡地上进行株距10~100厘米、共6个处理的研究结果,凡密度愈大,树冠生长量愈大。幼龄期株距小于10厘米,树冠和树高生长量无差异。成龄茶园以40厘米株距最好。密度愈密,产量愈高,但过密则苗木成本高。该试验认为以45±5厘米株距最合适。不同密度处理的制茶品质差异不大。过去台湾省茶树种植密度多为60~100厘米,每亩533~600株。试验提出行距150~180厘米、株距45±5厘米,每亩933~1000株作为适宜的茶树种植密度。此技术目前已在台湾省推广,被  相似文献   

6.
福鼎县在1976年春开始种植密植茶园,至1981年有三个茶场三块5.09亩六年生密植茶园亩产超千斤,其中以点头公社东方红茶场2.43亩密植茶园为最高。这块茶园种植行70公分,分三行种植,行距×丛距为30×25公分。每丛两株,81年调查实有茶树9142株。历年干茶亩产量:78年44.8斤,79年640斤、80年807.3斤、81年1146.2斤。目前茶树骨架明显,层次分明,小枝稠密,绿叶  相似文献   

7.
茶叶是我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从1980年开始种植,到1985年春止,共发展密植茶园(4000~18000株/亩)2178亩.收获于茶4218担,获得产值126万元,占农业降资回收率54.8%.为探索适应本地区茶树种植的最佳密度,获得"早成园、早高产,早收益"的目的,我场于1981年进行茶树栽培密度比较试验,1984年试验已告一段落,现将试验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茶树是多年生的叶用作物,影响产量、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气温、日照、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又有茶树品种,茶树生育的内因;还有茶树种植方式与密度和肥培水平等人为因素等等。茶树的群体结构,除影响茶园单位面积产量外,还关系着茶树个体植株的生长与发育。就茶树群体结构的合理性而言,又和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树冠培养方法及茶叶采摘制度等有密切相关。因此,在发展新茶园时,对茶园的种植方式与密度问题,必须持  相似文献   

9.
根据许多研究者的资料,茶树修剪物质数量的变异与修剪类型、茶类采扎方法、老叶的采摘、施肥等情况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不进行冬耕的土壤上,茶树行间修剪材料的动态与茶树郁闭程度有直接关系,郁闭茶园修剪材料的积累比稀疏茶园多得多。在不同密度和不同种植方式下,茶树的生态条件是不同的,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为了确定茶树最适宜的密度和种植方式。1942年  相似文献   

10.
茶树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赖明志 《茶叶科学》1987,7(2):13-18
在等量施肥的条件下,对亩植2666株、5332株、7998株和21328株4种不同密度茶园进行了比较试验,前10年的结果表明:产量在亩植8000株以内,与密度呈高度正相关(r=0.991),超过这一密度产量反而下降。各处理茶树达五年生时,树冠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趋于接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长势随之下降,叶层的透光率加速减弱,植株的自疏率显著增加,种苗成本也大大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大面积推广时,以亩植5000—8000株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茶根腐病类是热带、亚热带产茶国森林垦复茶园和山地茶区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侵染茶株后,可导致茶树生长衰弱,或全株死亡,并逐株蔓延,造成成片茶树死亡,对茶叶生产危害很大。应用省茶叶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广谱杀菌剂—50%TY杀菌剂进行防治,效果显著。现将试验整理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地选用茶根腐病类发生严重并有明显病源中心的投产茶园,1958年直播、安化群体品种,种植密度4.5×(?)8尺,  相似文献   

12.
茶树快速丰产试验,多年来一直是各茶区探讨的重要课题,至于是采用优越的肥培管理还是增加种植密度的方式获得,一直争论不休。为了探索茶树快速丰产最佳种植方式,我们于1982年3月用槠叶种(种子直播)种植了五亩三行密植茶园,1984年10月茶树已封行,茶树枝盛叶茂,芽叶粗壮(见图1)。1984年平均亩产干茶225斤,预计1985年平均亩产可达400斤。现将该密植茶园的垦殖方法,三年来的管理工本、产量及经济效益分述如下。一、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3.
泡桐—茶树混交园综合效益的试验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茶园内的土地、光能等自然资源,改变茶园单一种植和单一经营的旧格局,最大限度地挖掘茶园生产潜力,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由此目的,开展了泡桐与茶树混交种植的试验探讨。 一、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省铜陵市国营林场,土壤为黄红壤,土壤pH4.5~6.5,土质较瘦弱,茶叶单产不高。试验设计了两种处理:A.桐—茶混交园,面积45亩,园地坡度15°,坡向西北,茶树于1973年种植,品种为祁门槠叶种,种植规格行距1.5m,丛距0.33m。1981年在此茶园内间种无性系白花泡桐,泡桐行距12m,株距6m,行向西北,B.纯茶园(对照),面积13亩,园地坡度5~15°,坡向西北,茶树于1973年种植,茶树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茶树栽培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内外都围绕茶叶产量构成因素与生态、生境条件的关系,从茶园种植密度、茶树理想树型、器官相关生长、育芽分枝特  相似文献   

15.
茶树育种与栽培寿宁县茶叶区划的初步意贝恩施三个茶树品种闽南垦区胶茶间作若干问题的商榷武夷山开展名极整理茶树花药培养应用诱导茎切片愈伤 组织的适宜培养基条件关于福建省茶叶区划的商榷冬季搭棚防冻温室培育茶树试验 初报新植茶园保苗的几点建议胶园中茶树种植密度试验初报福建省茶叶生产若干经验、问题与 技术措施马里锡卡索地区茶树嫩梢产量形成 与分布规律福云种在我县推广种植表现的调查 报告对开展茶园普查工作的建议茶树栽培史初稿(1)谈低产茶园的改造茶树种子干热处理对幼苗生长的 影响兴宁县梅子茶场的高产经验小茶园速成高…  相似文献   

16.
铝,是茶树生长发育必需要的一种微量元素。茶园中,在加强培育管理基础上对茶树采用根外喷施,结合铝肥(钼酸铵)的刺激作用能使茶树生长茂盛,促进抽梢发叶,芽叶肥壮,扩大茶树采摘面。七九年我们在釜山大队一块七亩茶园上进行试验(该茶园是老式种植的,亩植2000株的茶园),通过喷施铝肥,平均亩产干毛茶301.5斤,超过七八年的亩产。  相似文献   

17.
曹绪勇 《中国茶叶》2005,27(1):25-25
湖北省宜都市从1993年起至2003年共引进无性系茶树品种12个,繁育茶苗5000多万株,建成无性系茶园6000亩,其中大叶类品种茶园近千亩.通过多年观察分析,笔者认为有些大叶类茶树品种不宜在宜都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8.
茶树合理的条栽密植是建立专业化高稳产茶园的五条标准之一,因此,茶树的种植方式与密度乃是培育丰产茶园的前提条件和不可忽视的环节。茶叶生产的实践证明:实现茶叶高稳产是采取综合性栽培管理措施的结果。只有在抓好土、肥、水的基础上,推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群体结构茶园十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亩植0.4—1.2万株的范围内,建园初一、二年,随着茶树密度的增加,茶树的生物总产量和经济利用系数提高,有利于提早投产,提前收益。从种植后的第三年开始,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日益显露,茶树表现出明显的边际生长优势;输导根增加,吸收根减少;叶片光合效率降低;个体生物产量差异显著;茶园表层土壤容重加大,孔隙度降低,透水性减弱;中下层土壤含水量减少,旱季容易出现水分亏缺,因而使各处理间的经济利用系数日益接近,密植的增产效应逐年消失。从种植后的第八、九年开始,产量持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许多地方在研究茶树的种植密度及其速成丰产问题,有的省提出以发展三条植密植茶园为主。这里,笔者对三条植茶园的茶树主茎粗连续作了二年(1985年茶苗三年生,1986年茶苗四年生)的抽样调查,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