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水稻矮秆小粒突变体潇湘矮的特征特性及其遗传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潇湘矮是在杂交籼稻组合93d72//湘/晚籼1号//桂朝2号/鉴7-4后代分离群体中发现的水稻矮秆小粒新突变体,株高55 cm左右,千粒重11 g左右,每穗总粒数198粒,结实正常,苗期对外源赤霉素(GA3)敏感,抽穗期不敏感。遗传分析表明,潇湘矮的矮生性由2对独立遗传的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其中1对为已知的半矮秆基因sd-1,另1对为未知的sd-t4。sd-t4单独存在时植株表现为半矮秆小粒,与sd-1共同存在时植株表现为矮秆小粒。  相似文献   

2.
将携带 Rht10的显性矮源“矮变 1号”杂交转育成衍生矮源“渝矮 2号”。对包括矮变 1号及渝矮 2号在内的一组国内外显、隐性矮源在杂交一代株高的表现进行了研究 ,发现由于核遗传背景的改变 ,渝矮 2号的致矮能力较矮变 1号大为减弱 ,而与由携带 Rht3的显性矮源“大姆指矮”衍生而来的“矮苏 3”相当。指出无论 Rht3或 Rht10都适宜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利用。并以此对显性矮源在自然界的发现、研究与利用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矮败”小麦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新近研制成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具有太谷核不育小麦Tal显性不育基因和矮变、与小麦Rht_10显性矮秆基因连锁遗传的特点。在高秆品种为父本与之杂交的子代群体中,矮秆株不育,高秆株可育,这种遗传行为对以株高作为标记性状判别不育株和可育株,用于常规育种或轮回选择都是极为有利的。为充分认识“矮败”小麦这一特性,并尽快用于育种,我们对这一新种质株高和育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矮败”小麦种子37粒,其上代父本为晋麦2148,1989年11月15日播种于盆钵中,盆栽管理和观察记载按常规进行。自1月12日起(多数单株开始拔节)挂标鉴定株号,  相似文献   

4.
1 小麦显性矮秆基因“复等位多态特性”的发现 小麦矮化育种导致了“绿色革命”,矮秆基因已成为现代小麦育种的主要遗传支撑。但当今世界小麦育种仍局限于使用隐性矮源,已发现、报道的显性矮源均因植株极度矮化而未能在小麦育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不但存在着“遗传脆弱性的潜在威胁”,而且由于现代小麦育种的理想株高仍然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缺少株高在70~80cm左右的单基因矮源。因此,开拓小麦育种新矮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南农业大学麦类  相似文献   

5.
小麦矮源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小麦矮化基因(草丛矮基因、独秆基因和矮秆基因)的来源,遗传研究方法,显隐性,基因定位,对赤霉酸的反应及育种利用等方面的情况,并就矮源研究和利用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小麦矮源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小麦矮化基因(草丛矮基因、独秆基因和矮秆基因)的来源、遗传研究方法、显隐性、基因定位、对赤霉酸的反应及育种利用等方面的情况,并就矮源研究和利用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一种小麦病害,主要由蚜虫带毒传播,自1960年以来曾多次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大发生,在甘肃省的河东地区、陕西省以及我国北方的大部分麦区都时有发生,给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及广大科研工作者对小麦抗黄矮病育种十分重视,并培育出了一系列抗黄矮病春小麦新品种,张春19号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8.
将携带Rht10的显性矮源“矮变1号”杂交转育成衍生矮源“渝矮2号”。对包括矮变1号及渝矮2号在内的一组国内外显,隐性矮源在杂交一代株高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核遗传背景的改变,渝矮2号的致矮能力较矮变1号大为减弱,而与由携带Rht3的显性矮源“大姆指矮”衍生而来的“矮苏3”相当。  相似文献   

9.
小麦显性矮源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 5个普通小麦品种与 5个不同显性矮源回交 6代以上 ,产生的 5套近等基因系 ,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穗长、小穗数、穗下节间长、旗叶长和生物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显性矮源的近等基因系对回交父本的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 ,回交父本的遗传背景对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有一定的修饰作用。所有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都极显著降低回交父本的株高、穗下节间长和生物产量。西农 0 2和矮苏 3矮源近等基因系对回交父本的穗长没有影响 ;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对回交父本的小穗数没有影响 ,对旗叶长影响比较小 ;矮变 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对回交父本的所有主要农艺性状有极显著降低作用。携带 Rht10突变基因的西农 0 2和矮变 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表明西农 0 2矮源不同于矮变 1号矮源。此外 ,本文对如何降低显性矮源的负效应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春小麦新种质陇矮l号矮秆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了解春小麦新创种质陇矮1号的矮秆性遗传规律,2000~2001年对“陇矮1号”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陇矮1号”分别与三个高秆亲本“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的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陇矮1号”与“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的F2代株高分离表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2对或2对以上隐性基因控制。此外,超亲分离表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还受到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对各组合回交世代BCl和BC2株高分离结果进行x^2测验,BCl的矮秆株数与半矮秆株数之比为3:1,而BC2的半矮秆株数与高秆株数之比为1:3。因此,推断“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2对主效隐性矮秆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小麦显性矮源对株粒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8个普通小麦品种与5个不同显性矮源进行回交产生的8套近等基因系,进行了株粒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显性矮源对有效穗数没有显著影响,对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显著的降低作用,降幅最小的是具有奥尔森矮源的近等基因系,分别降低19.6%、26.9%和10.5%;降幅最大的是具有矮变1号矮源的近等基因系,分别降低68.9%、66.7%和24.7%。携带Rht10基因的西农02和矮变1号矮源转育的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差异都显著或极显著,说明它们对普通小麦品种的影响不一致。具有显性矮源的近等基因系株粒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减少和千粒重降低。具有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与株高的回归分析表明,适当提高显性矮源的株高可以提高株粒重。  相似文献   

12.
莆田农科所于1995年由福建农业大学作物学院引入经该院多年改良的春性矮败小麦[2,3,4]。几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小麦在遗传育种上有较高利用价值。它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改进型,具有Tal(即MS2)显性不育基因与Rht10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矮败小麦与太各...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水稻株型从高秆变为矮秆,使产量大幅度地提高。六十年代初我国矮脚南特等一批籼稻矮秆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六十年代中期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成功半矮生型高产品种IR8,并在一些热带国家迅速推广,都开创了水稻产量的新纪录。此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育种工作者,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了粳稻矮秆和半矮秆常规品种的选育和研究。日本人木下俊郎和新桥登等报道,1972年北海道植物育种系进行等基因矮生系育种。以粳稻品种潮狩作轮回亲本与12个矮秆基因型未知的矮生系分别杂交,通过连续回交和选择,分离出以潮狩为遗传背景的21种近等基因矮生系,并观…  相似文献   

14.
我国46个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矮变1号研究了赤霉酸不敏感性与矮秆基因的关系,证实了赤霉酸不敏感基因与矮秆基因为同一基因或紧密连锁。利用这一特征,通过矮秆基因等位性测验法和矮秆品种赤霉酸反应鉴定与系谱分析相结合,分析了我国46个矮秆小麦品种所携带的赤霉酸不敏感品种基因,Rht1基因型有11个,占24%,Rht2基因型有32个,占69%,Rhtl+Rht2基因型有3个占7%,我国生产上种植的矮秆品种不含Rhtl+Rht2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矮变1号研究了赤霉酸不敏感性与矮秆基因的关系,证实了赤霉酸不敏感基因与矮秆基因为同一基因或紧密连锁。利用这一特性,通过矮秆基因等位性测验法和矮秆品种赤霉酸反应鉴定与系谱分析法相结合,分析了我国46个矮秆小麦品种所携带的赤霉酸不敏感矮秆基因。Rht1基因型有.11个,占24%;Rht2基因型有32个,占69%;Rht1+Rht2基因型有3个,占7%。我国生产上种植的矮秆品种不含Rht1十Rht2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具有Ta(即MS2)显性核不育基因与Rht1。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与高秆亲本杂交,后代高秆株可育,矮秆株不育,故可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在轮回选择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1989年秋引入矮败小麦,采取边研究这育种的策略,经8年9代的选育,获得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株系及具特殊优点的料科,积累了轮回选择育种的经验,为改进小麦育种提出了新方法和新经验。现将轮回选择育种的几个问题初步总结分析如下。一、轮选亲本的选配效果引进矮败小麦的第一年用本省代表性品种晋麦2148控制授粉…  相似文献   

17.
现已鉴别出并在不同育种方案中进行了试验的6个自然发生的不同矮源(Konzak,1976)。无疑,半矮秆植株类型近年来已受到较大的欢迎,并在不同地域的大多数小麦育种方案中以此作为育种的方向。来自农林10号的两个主基因Rht_1和Rht_2已在全世界各地广泛利用。不过,现在推广的大多数半矮秆品种的遗传背景是很狭窄的,特别是由于利用大拇指矮、水源92和Seu Suen27等其它矮源所得到的结果很令人失望(Allan等人,1968),所以,在小麦育种中主要强调的还是来自农林10号的基因。  相似文献   

18.
新的集约型矮秆品种半矮3号,从1985年在顿湼茨克州的旱地和灌溉地以及切尔卡塞州的三个地区实行了区域化,后于1986年又在哈尔科夫州的灌溉地实现了区域化.半矮3号是乌克兰?尤里耶夫作物栽培及遗传育种研究所用矮1×米隆诺夫808的杂交群体与哈尔科夫63-1杂交后,用个体选择的方法育成的.它具有许多有经济价值的性状.  相似文献   

19.
春小麦优异矮源D8261的矮化效果及其创新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了解春小麦优异矮源D8261的矮化效果并评价其育种利用价值,1992~2004年对D8261的矮化效果和育种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并对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从D8261(株高49cm)与6个高秆亲本(平均株高101.3cm)杂交F2代的株高分离结果可知,矮秆植株(株高<75cm)的分离比例为41.7%~70.4%,平均为57.6%,矮化效果十分显著;在对组合T88鉴19/D8261用D8261进行的回交一代中,矮秆植株的分离比例高达98.5%,初步推断D8261的矮秆特性受多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在多年的育种实践中,利用D8261已创造出第2批、第3批综合性状优异的新矮源;选育成功的矮秆春小麦新品种银春6号已成为甘肃省引黄灌区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两个双矮地方种质中新矮生基因的遗传和等位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黔农和特矮两个双矮地方种质株高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黔农和特矮的矮生性均由2对隐性矮生基因控制,其中各有1对矮生基因与sd-1等位,另1对与sd-1不等位。黔农中两对矮生基因降低株高的效应不同,与sd-1不等位的矮生基因控制的株高比sd-1略矮;而特矮的两对矮生基因具有相同的降低株高效应。将分别来自黔农和特矮的携带新半矮生基因的材料命名为“新黔矮”和“新特矮”,各携带新的半矮生基因sd-q(t)和sd-e(t);其中新黔矮携带sd-q(t)与sd-g(t)等6个矮秆半矮秆基因均不等位。新黔矮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表现较好,有希望应用在育种和生产上替代s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