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多年采用不同捡拾方式对地膜残留系数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加,在作物产量提高的同时,田间残膜残留量也随之增加,加剧了农业地膜污染。本论文以连续4年(2011-2014)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探明完全捡拾、常规捡拾及不捡拾3个处理对地膜残留量、残留系数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地膜残留最多,不捡拾处理残膜量显著高于常规捡拾,完全捡拾与常规捡拾差异不显著;10~20 cm土层地膜残留量其次,不捡拾处理残膜量与常规捡拾差异不显著,完全捡拾则显著少于常规捡拾;20~30 cm土层地膜残留最少,处理间差异不显著;0~30 cm土层,完全捡拾处理下,面积>25 cm2、4~25 cm2中大块残膜片数显著少于常规捡拾和不捡拾处理,而面积<4 cm2残膜片数与常规捡拾和不捡拾差异不显著;2014年玉米收获后,常规捡拾、完全捡拾及不捡拾处理下地膜残留量分别为80.85、52.71 kg·hm-2及152.65 kg·hm-2,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8.53%、-9.45%及54.42%;3种捡拾处理对玉米茎粗、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及百粒重均有影响,随捡拾度增加,各指标均呈增加趋势;与常规捡拾相比,不捡拾处理下4年平均减产15.08%,完全捡拾处理下平均增产4.70%。综合分析不同捡拾方式对地膜残留量、残留系数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建议在没有适宜的残膜回收机械的情况下,应采用农民常规捡拾方式,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须尽快研发推广适宜的残膜回收机械。  相似文献   

2.
【目的】有效解决残膜回收作业中,集条残膜因大风天气产生的二次污染,以及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机械化集条残膜捡拾清理压缩作业机.【方法】首先阐述了该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关键部件设计过程,然后通过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残膜回收率的各因素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并选出最优组合.【结果】试验显示,当机具前进速度为6km/h,捡拾杆齿转速为120r/min,脱膜叶片宽度为200mm时,残膜回收率最高,能达到91.1%.影响残膜回收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捡拾滚筒转速、脱膜皮带宽度、机具前进速度.【结论】该机具作业性能稳定可靠,残膜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捡拾方式对绿洲棉田地膜残留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捡拾方式对绿洲棉田地膜残留量和棉花产量的影响,2016—2018年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不捡拾、部分捡拾和彻底捡拾地膜3个捡拾方式处理。结果表明:捡拾后0~30 cm土壤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彻底捡拾处理减少量多于部分捡拾处理,0~20 cm残膜量增减占总增减量的57.1%~80.0%,连续3 a棉花产量高低依次是彻底捡拾、部分捡拾、不捡拾处理。研究表明,土壤地膜残留量存在“危害阈值”,超过阈值后棉花产量迅速大幅降低。每年进行多次残膜回收并持续若干年,能遏制棉田地膜残留或根除土壤残留地膜。  相似文献   

4.
选取云南省德宏州5个县(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采样调查、问卷调查和资料调研的方法,对德宏州主要覆膜作物的地膜使用与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德宏州5类覆膜作物种植面积10.44万公顷,地膜使用量为0.53万吨,地膜平均厚度为0.006毫米,平均地膜用量为50.77千克/公顷,平均残膜量为27.06千克/公顷;德宏州残膜回收率低,回收方式单一,主要为人工捡拾,回收率为47.2%;不同县市土壤残膜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瑞丽市>陇川县>芒市>梁河县>盈江县;不同覆膜作物土壤残膜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冬玉米>冬春烟>冬早西瓜>冬早蔬菜>甘蔗;因地膜回收水平不一致等因素影响,地膜残留量与作物覆膜年限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动卸膜式残膜回收机捡拾齿和滚筒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解决破碎残膜难以回收以及残膜和土壤、根茬分离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对捡拾齿和滚筒进行优化设计。依据自动卸膜式残膜回收机的工作原理与作业要求,基于Adams运动仿真软件分析捡拾齿的运动特性,优化关键工作部件捡拾齿和滚筒的结构与参数,建立捡拾齿和滚筒的运动方程。通过捡拾率和卸膜率的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确定影响捡拾率和卸膜率的因素和水平以及较优因素水平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滚筒直径800 mm,转动速度120 r/min,捡拾齿入土深度80 mm,轴向距离110 mm及周向个数为16的条件下,捡拾率最高;在卸膜辊转动速度为400 r/min及半径300 mm的条件下,卸膜率最高。该残膜回收机实现自动卸膜,不需停机卸膜,捡拾率达到89%,卸膜率达到95.4%,为新型残膜回收机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膜具有增温保墒的作用,对作物生产产生积极作用,但随着使用范围的逐渐增加,残留地膜的危害也日趋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污染农业环境并造成作物减产。临泽县地膜治理中存在残膜回收率低、机械化程度较低、资金缺口大等问题。在农用地膜污染治理中需加强管控销售网点,建立地膜科学使用机制,制定回收标准,健全废旧地膜回收网络和回收机制,同时加快地膜残留捡拾机械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以期降低地膜残留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本文通过试验比较了厚度0.008毫米和厚度0.010毫米2种地膜在土壤温度、湿度、棉花产量、地膜残留量及机械回收量等方面的差异,计算出残膜回收率,为大面积推广残膜回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新疆是我国农田地膜覆盖栽培重点区域,每年地膜应用面积超过5500万亩,地膜使用量接近30万吨。新疆地区研制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现已近百种,但仍不能完全解决聚乙烯地膜的回收问题。残膜机械回收存有以下几个核心问题:一是回收率偏低,使用最广泛的立杆搂膜机具回收率只能达到50%左右;二是含杂率高,回收的残膜与土壤、秸秆等混在一起,资源化利用困难;三是回收机械使用可靠性差,关键工作部件受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钉齿链板式残膜捡拾机构在土壤坚实度较大条件下,链板与辊筒发生打滑的现象,探索将皮带应用于残膜回收机捡拾机构避免此类问题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新型齿带式残膜回收机的捡拾机构,该机构主要由齿带、齿带辊及刮泥装置组成.【方法】首先对齿带、捡拾钉齿、齿带辊的设计及排布参数进行了说明,然后基于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原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机具前进速度、钉齿入土深度以及上齿带辊转速对残膜回收效果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优化,得出工作参数最优组合.【结果】当机具前进速度为5.5 km/h,钉齿入土深度为30 mm,上齿带辊转速为100 r/min时,残膜回收率为90.3%.【结论】该齿带式残膜捡拾机构可以有效捡拾残膜,符合设计标准,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以渭北旱塬农区——陕西省渭南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覆膜年限春玉米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出大田土壤中残膜重量、数量及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调查区域玉米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3 a的最小为28.2 kg·hm-2;5a的残留量为51.5 kg·hm-2;2 a未捡拾的68.1 kg·hm-2,是3 a的2.4倍;6 a在经过人工仔细捡拾后的为39.7 kg·hm-2,比5 a的降低了23.0%。残膜主要集中在地表耕层0~15cm土壤中,是15~30 cm土层中的1.6~2.5倍。残膜单片面积数量3 a以上的表现趋势一致,4 cm2的占最多为56.7%~64.1%,4~25 cm2的占25.9%~33.2%,25 cm2的占最少为5.6%~10.6%。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残膜数量2 a未捡拾的比3 a的增加了91.3%,6 a经过人工仔细捡拾后的比5 a的降低了18.0%,此现象说明人工捡拾在残膜治理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山东省是传统植棉大省,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的前3年平均植棉面积为318万亩,平均亩产78.85 kg。当前全省棉花主要分布在鲁北、鲁西北和鲁西南三大棉区,主产区棉花播种和田间管理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残膜回收以人工捡拾为主,回收率低,个别地方使用耙齿式简易残膜回收机回收地膜,  相似文献   

12.
新疆农用地膜应用与残留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31个典型县市的地膜使用、回收情况,对9个地州12种作物农田的地膜残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疆的地膜使用量较大,各县市间地膜使用、残膜回收情况差异也较大。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共同影响地膜使用量,地膜使用量与地膜回收量差异显著相关,但其与地膜回收率无明显相关关系。新疆各地州农田残膜分布差异显著,表现为北疆与南疆最高,东疆次之、西疆最少。新疆不同作物农田间残膜分布差异显著。棉田残膜是新疆地膜污染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尉犁县棉花地膜覆盖种植近30年,由于缺乏残膜回收的有力措施,造成残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本文针对尉犁县棉花使用不同厚度地膜进行机械回收,计算出残膜回收率,为大面积推广使用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残膜污染会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进而引起农作物减产。当前天水市秦州区地膜机械化回收水平偏低,研发适用机械对于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2种地膜覆膜前后以及人工、机械覆膜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为研发和改进残膜回收机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个品牌地膜覆膜后力学性能均较覆膜前降低;地膜品牌间力学性能存在差异,陇丰拉伸负荷(纵、横)、断裂标称应变(纵、横)和直角撕裂负荷(纵)均高于天宝;机械覆膜地膜力学性能高于人工覆膜;覆膜后地膜纵向拉伸负荷、断裂标称应变和直角撕裂负荷分别大于横向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条件下残膜回收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农膜规格、1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回收时间对残膜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膜厚度0.008、0.010、0.012 mm的残膜回收率分别为78.3%、81.2%、82.5%,残膜回收率与农膜厚度成正相关关系;10 cm耕层含水量过大,机组容易打滑,作业效率降低,含水量过小,残膜回收机弹齿不易入土,含水量应适中;残膜回收时间以秋季为佳。  相似文献   

16.
秦伟 《农村科技》2013,(7):74-75
目前,福海县推广使用的残膜回收机械有:双列指盘式残膜回收机;弹齿式残膜捡拾机械;农机手自己加工的钉齿式残膜捡拾机械。一、双列指盘式残膜回收机全县已引进推广9L-4.8型、8L-3.6型、6L-2.4型双列指盘式残膜回收机,在当地推广比较成功。1.优点①在使用过程中,挂接比较方便,用配套动力悬挂牵引就可以工作。②工作效率高,对于大块地作业,工作效率2.0~3.3公顷/小时,1天就可回收地膜20~33公顷。每667米2地按8元收费,农机手一天可净收入16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7.
针对秋后棉田地表残膜回收机作业效率低,机具消耗功率大,回收后的残膜含杂率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滚针式残膜回收机,通过室内土槽试验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机具牵引速度和滚针长度对残膜回收率影响显著,牵引速度4. 5 km/h,滚针长度80 mm时为机具最佳参数,残膜回收率达到94. 47%,满足农田残膜回收要求,为研制适应实际农田作业的新型残膜回收机具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白色污染"(主要是残存的地膜)在北方农业的危害表现为多方面的,比如影响土壤的含水量、肥力、抗旱能力,降低作物产量品质等。"白色污染"可通过双降解地膜、残膜回收机械、人工捡拾等技术措施解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弹齿式残膜回收机残膜回收作业后自动脱膜困难的问题,设计一种旋转脱膜式残膜回收机具。【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确定了搂膜弹齿的最佳入土角范围、曲率半径和排布方式,通过理论研究设计残膜回收机的脱膜机构,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残膜回收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以残膜回收率最高为优化目标确定最优参数组合,并对修正后的最优参数组合进行试验验证。【结果】综合田间试验数据,得出搂膜弹齿最佳入土角为18°~35°,主弹齿直径10 mm,副弹齿直径5 mm,3排搂膜弹齿交错排布;正交优化试验表明,各因素对残膜回收率影响的表现为作业深度作业速度搂膜弹齿曲率半径,当作业速度为7 km/h、主搂膜弹齿曲率半径190 mm、副搂膜弹齿曲率半径160 mm、作业深度50 mm时,对应的残膜回收率最高;验证试验表明,在该参数组合条件下残膜回收率为84.86%,与预测的残膜回收率(85.56%)十分接近。【结论】设计的旋转脱膜式残膜回收机收膜效果好、脱膜率高、制造成本低、调整使用便捷。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梁河县废旧农膜回收依然存在农户回收积极性不高、捡拾清洗废旧农膜劳动强度较大、生物降解地膜难以推广、废旧农膜回收机制尚未健全等难题。因此,亟需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宣传力度、配备机械逐步替代人工捡拾、集成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技术模式、健全农膜回收机制,才能合力提高废旧农膜回收率,减少“白色污染”给耕地和人居环境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