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肥深度对木薯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比较5个施肥深度处理对木薯产量性状的效应。结果表明,在0~12 cm施肥深度中,按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的排序为施肥深度6 cm>0 cm>9 cm>3 cm>12 cm6,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0cm(CK)增加7.5%、5.3%和3.9%,3 cm和9 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略低于0 cm(CK),12 cm施肥深度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分别比0 cm(CK)减少15.1%、18.6%和21.1%。推荐木薯施肥深度为0~9 cm,以6 cm施肥深度为最优。  相似文献   

2.
烤烟漂浮育苗不同池水深度对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相同的棚内温度条件下,对烤烟漂浮育苗不同池水深度(5cm、10cm、15cm)进行试验。结果表明,5cm水深,在气温持续稳定上升的情况下14d,烟苗可进入出苗期;10cm水深,在气温持续稳定上升的情况下16d,烟苗可进入出苗期;15cm水深,在气温持续稳定上升的情况下17d,烟苗可进入出苗期。漂浮育苗池水深度在5-15cm,随水深深度的增加,烟苗的出苗时间、出现小十字苗时间都延迟,未出苗率上升;并且水深增加,烟苗的出苗一致性差。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春天由于干旱播种困难的问题,本研究模拟机器开沟播种,设置了5个开沟深度,分别为8(KG8)、11(KG11)、14(KG14)、17 (KG17)和20(KG20)cm,播种后覆土4 cm,研究不同开沟深度对玉米出苗率、茎秆强度、株高、穗位高、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出苗率以开沟深度为14 cm时最高,与开沟深度为17 cm时相比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开沟深度相比差异显著。随着开沟深度的增加,茎秆强度逐渐增大,以开沟深度为20 cm时茎秆强度最大,且在玉米生育期内,茎秆强度随时间减小。株高、穗位高以开沟深度14 cm时最大,但与开沟深度为20 cm时相比差异不显著,2018年开沟深度为14 cm时产量最高,2019年开沟深度为11 cm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正大619、迪卡008及玉美头105为试验材料,研究免耕条件下,不同播种深度对于玉米的出苗力、出苗率、整齐度、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并探索出免耕条件下适宜的播种深度。结果表明: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免耕条件下,播种深度为5~8 cm时,出苗率最高,抗倒伏性最好,整齐度最佳;播种深度为3~8 cm时,玉米产量较高。在免耕条件下,玉米的播种深度以5~8 cm为宜,有利于玉米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深度对张良姜出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中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露地条件下进行,通过深度试验(5 cm、10 cm、20 cm、高垄)研究了张良姜在不同栽培深度、不同时期在株高、茎粗、叶片数、子姜级数、单株重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栽培深度10 cm最利于张良姜的出苗;栽培深度20 cm利于张良姜前期地上部生长;面对降水较多的异常天气,高垄栽培张良姜品质最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于1990—1991年进行西吉县不同播种期、不同播种深度对豌豆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期对豌豆豆荚荚长影响最大,其次是结荚数、千粒重;白豌豆适宜在清明前后播种,绿豌豆常年易早播,遇干旱年可适当晚播;适宜播种深度在13 cm左右;豌豆出苗时要求土壤水分百分率1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代半夏在太谷地区引种的生长周期,出苗、抽薹、开花时间,播种深度,收获测产等观测研究,发现代半夏在太谷县的适宜播种时间为7月3日,出苗时间为7月13日,抽薹、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24—30日,播种深度为9 cm,能收到较高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代半夏在太谷县能够很好地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生姜的产量构成为:单株姜块重量×每亩株数。其中每亩株数在阆中市一般为4500株左右,变动幅度较小。而单株产量变化较大,因为姜苗只要温度条件适宜,就会不断发生分枝、不断结姜球,我市曾出现过单株姜块重量超过3.5kg的纪录,从而说明单株姜块重量是决定每亩生姜产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密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掘单株姜苗的产量潜力,才是提高生姜产量的关键。提高生姜单株产量,首先在于姜苗要早出苗,早分枝,从而实现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菊科入侵植物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埋藏深度的适应机制,通过砂培法研究菊科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比较分析不同埋藏深度下(0、0.5、1.0、2.0、3.0 cm)3种入侵植物种子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和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的出苗率、出苗速率和出土时间等参数的差异,探究菊科入侵植物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对埋藏深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3种入侵植物种子出苗率和出苗速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出土时间则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埋藏深度0~1.0 cm、0~0.5 cm和0分别为白花鬼针草、假臭草和胜红蓟种子较适出苗环境;在幼苗生长实验中,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白花鬼针草和假臭草幼苗的根长、鲜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长呈下降趋势,较适宜白花鬼针草和假臭草幼苗生长的埋藏深度为0~1.0 cm;胜红蓟幼苗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其幼苗的根长、茎长、鲜重均呈下降趋势,较适宜胜红蓟幼苗生长的埋藏深度为0~0.5 cm。3种入侵植物对埋藏深度的耐受能力依次为:白花鬼针草假臭草胜红蓟。结果表明,农耕深度分别为:白花鬼针草2.0 cm,假臭草1.0 cm,胜红蓟0.5 cm。  相似文献   

10.
土层深度对稻田杂草种子出苗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中常见杂草稗草、异型莎草、千金子和鳢肠种子进行不同土层深度的出苗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环境的重要因子———土层深度对杂草种子的出苗率有明显影响。上述4种杂草,种子埋深0~2.0cm土层的出苗数均占所有土层出苗总数的90%以上,埋深6.0cm及6.0cm以下土层的种子则基本不能出苗;杂草种子在土壤中能出苗的深度与杂草种类有关,双子叶杂草鳢肠种子埋深超过2.0cm就不能出苗,而稗草种子在8.0cm深处仍有少数出苗。文章还探明了不同土层深度的杂草种子出苗后,其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等生物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沙埋深度对荒漠植物花棒幼苗出土的影响。进行了0,1,2,3和5 cm共5个深度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出苗率与沙埋深度呈显著负相关,且集中在0-2 cm的沙埋深度,3cm沙埋深度只有1苗出土,5 cm沙埋深度没有出苗;随着沙埋深度增加,第一次出苗所需天数增加。花棒幼苗出土的最佳沙埋深度约为1 cm。  相似文献   

12.
不同底肥施入深度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4年实施了不同底肥施入深度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试验调查结果表明,5 cm施肥深度最佳,分别比3 cm、7 cm各处理增产,经差异显著性测定差异显著。生育期间的地上部、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每平米株数,株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穗粗、千粒重、小区产量也都高于种3 cm、7 cm施肥量各个处理。试验表明:5 cm施肥优于其他施肥深度处理。很多农民在烧苗后进行补苗,而补种或是移栽又要浪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而且移栽和补苗需要一定时间缓苗和出苗,后期生长出的小苗在群体生长中会被正常出苗的植株遮光,造成光照不足,因此出苗率和肥料施入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不同覆土厚度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水稻不同覆土厚度对秧苗素质的影响和哈尔滨地区最适合的播种深度,在自然条件下,通过设计不同的出苗阻力(覆土深度0cm、1cm、2cm、3cm、4cm、5cm)来测定哈尔滨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松粳9号的出苗期、成苗率(%)、叶龄、平均株高、白根数及中胚轴的长度,以分析影响水稻种子顶土出苗的动力源,总结出水稻播种的最适宜深度,对生产产生指导作用,有利于促进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增加收  相似文献   

14.
应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节节麦出苗的最适环境条件。本试验设计以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为参试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对结果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表明:各因素对节节麦出苗都有极显著的影响,重要程度为"播种深度温度土壤湿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节节麦出苗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土壤湿度的降低,出苗率先不变后降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节节麦出苗率降低,温度20℃,土壤湿度12%,播种深度为1 cm条件下,节节麦出苗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播种日期和播种深度为主要因子,研究其种子育苗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早春(4月5日)播种,土壤保墒好,梭梭种子在田间出苗率在50%以上,占种子有胚率(68%)的74%,苗齐而壮;播种覆土0cm、1cm和2cm三处理差异小,出苗较多,平均出苗率为13.85%;4cm、6cm和8cm三处理差异大,出苗少,平均出苗率仅为1.14%,两者相差12.15倍。覆土4cm以上已失去了播种价值。  相似文献   

16.
鸭跖草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鸭跖草进行种子发芽、出苗和抗逆性试验,初步明确了鸭跖草的生长发育规律,鸭跖草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0~15℃;出苗的适宜深度为3~8 cm,深度20 cm以上不出苗;出苗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40%;鸭跖草在4叶期以前抗逆性较差,4叶期以后抗逆性增强;鸭跖草前期生长较慢,从第4、5叶龄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7.
在甘谷县海拔1766 m的半干旱区域,对引进的4个苦参品种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岷县苦参的适应性最好,种子处理后21 d就能出苗,一年生干根产量达5222.6 kg/hm2,平均根直径最粗,为1.614 cm,主根入土深度达48.1 cm.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模式对江淮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膜覆盖栽培和膜上覆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播种深度土壤温度、马铃薯生育期、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深度和膜上覆土对马铃薯播种深度土壤温度和出苗期等早期生育进程影响较大,但膨大期、成熟期等后期生育进程基本趋向一致。播种深度10cm、膜上覆土3cm,有利于克服后期高温延长生育期和促进种薯膨大,折合单位产量达39183.75kg/hm2,大薯率达63%,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9.
在安徽省太和县(TH)和东至县(DZ)研究了氮肥一次穴施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积累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探讨夏玉米一次施肥的适宜深度,为夏玉米机械化精准一次施肥提供依据。试验设对照(CK)、深6 cm(D6)、深9 cm(D9)、深9 cm+12 cm[D(9+12)]、深12 cm(D12)、深12 cm+15 cm[D(12+15)]、深15 cm(D15)一次穴施7个处理,肥料养分施用量为N 180 kg/hm~2、P_2O_5 135 kg/hm~2、K_2O 180 kg/hm2。太和和东至点不同深度穴施尿素处理下夏玉米的产量结果表明,同等施氮条件下太和的产量为东至的1.3~1.5倍;两个试验点尿素12 cm深施(D12)比6 cm深施(D6)和15 cm深施(D15)夏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6%和6.7%。植株氮素积累量均以D12处理为最高,并且东至点D12处理玉米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D6和D15处理。施肥深度对氮肥农学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有显著影响,两个试验点的结果表明12 cm深施氮肥表观利用率比6 cm和15 cm深施分别提高9.6%和10.4%。安徽夏玉米尿素一次施用的适宜深度为12 cm左右。  相似文献   

20.
大蒜大姜套种方式解决了生姜早期的遮荫问题,同时充分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复种指数;大蒜、大姜又均为高效经济作物,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1大蒜栽培要点大蒜播种前应精选蒜头和蒜瓣,蒜头最好为4~6瓣,保证出苗整齐,生长平衡。一般于10月上旬播种,按行距13~15cm、株距10cm、畦宽55~60cm、沟宽20~25cm、每畦4行的规格开沟、点播,播种深度2~3cm,蒜瓣点种后随即施肥,可施大蒜专用复合肥150~200kg,沟内深施大姜基肥豆饼100kg,然后覆土,灌溉,3~4d后喷洒除草剂,覆膜。在大蒜出苗后及时进行破膜,并根据降水和土壤墒情情况及时进行灌溉。入冬前(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