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林业资源管理》2016,(3):104-111
基于面积信息守恒法、移动窗口法和箱线图法,对海南省东方市2015年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乔木林地和农用地分布广,斑块面积大且形状复杂,为优势景观类型;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景观面积小,但分布较集中,斑块形状较规则;适宜景观粒度为90m,适宜分析窗口为2 610m。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周边的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状况,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沿线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结构指数(Ei)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Ri),结合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方法,定量直观地描述了研究区生态风险的分布格局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类型,二者面积比重之和占总面积的83.38%。其中,有林地中又以阔叶林比重为最高,达21.64%。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二者面积较少,均不到总面积的1%,属于绝对弱势的景观类型。(2)阔叶林、灌木林地以及未成林林地等3种景观斑块面积较大,且斑块分布相对较集中,斑块连接性好,破碎化现象较轻。针叶林、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及其他用地等4种景观斑块面积则相对较小,斑块连接性差,破碎化现象严重。(3)研究区主要以0.5 km2以下的中小型斑块居多,大型斑块及以上等级斑块数量急剧减少,部分景观甚至没有超大及巨型斑块,斑块较为零碎,完整性和连通性较差,存在一定的破碎化现象。(4)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点。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延庆、怀柔和密云3个区县的一些较著名长城段,整体上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研究区2010年和2015年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地对旺苍县林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旺苍县林地类型变化以乔木纯林地和一般灌木林地为主,全县优势斑块类型保持不变,景观格局异质性程度降低,破碎化程度降低,整体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演变,景观连通性增大,景观多样性减少。  相似文献   

4.
以亚热带丘陵区的韶关市始兴县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果园景观空间格局、形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6年始兴县果园面积较2006年稍有降低,且主要集中于始兴县中部;(2)2016年始兴县果园景观形状分布较2006年简单,果园破碎化程度较低,且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与均匀性;(3)果园多集中于道路、居民点、水域的2km缓冲区范围内;(4)果园分布主要集中于海拔150~450m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外,果园分布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益阳市土地利用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探索其景观破碎化程度,利用益阳市2013年二类资源调查小班数据,运用增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和改进型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区域的景观稳定性。结果表明:益阳市适宜景观粒度为240m,景观适宜分析幅度为4080m。益阳市2013年景观稳定性区域差异显著,北部和西部土地利用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轻,景观稳定性较高;南部景观稳定性较差;中部是益阳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心,斑块破碎化程度严重,景观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年和2016年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对普者黑自然保护区2006-2016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各地类在10年间均向其他用地类型进行相互转化,按各地类变化面积排序为:农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水域未成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非林地苗圃地疏林地;按各地类面积增加排序为:有林地灌木林地建设用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非林地水域未利用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农用地。研究区主要以农用地、有林地、灌木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这几类景观斑块分布相对分散,切割程度和破碎化程度增加。在景观尺度方面,景观斑块总体呈现出多样化、破碎度、形态复杂化;不同类型景观的团聚程度、延展性和连通性减弱,分布离散性增强,呈现出非均衡性、异质性趋势变化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年和2016年10 m空间分辨率森林分布图,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将云南省丘北普者黑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分为7种不同破碎化类型;建立森林破碎化指标,探索保护区森林破碎化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6—2016年间,保护区森林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各类斑块占森林面积比均有所增加;核心和边缘斑块为森林主要构成,岛屿、穿孔、连接桥、环、分枝斑块占比则相对较小;保护区森林完整性增强,边缘效应降低,连通性和蔓延性改善;各功能区森林破碎化特征存在差异性,核心区森林破碎化低,而实验区刚好相反;缓冲区森林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和蔓延性。常绿阔叶林是破碎化最大的植被景观类型,孤岛较多,边缘效应大,应重点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8.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移动窗口法,对2014年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林地和有林地为优势地类景观,面积大,斑块形状较复杂,分布广泛;无立木林地为劣势地类景观,面积小,斑块形状较规则,分布比较集中;森林景观适宜景观粒度为150 m;森林景观适宜窗口尺度为900 m。基于粒度效应、面积信息损失精度和移动窗口法对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可为优化流域森林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为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海岸带修复、退塘还湿等重大生态措施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从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两个层面描述东寨港地区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生态指数2种方法,探究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结果](1)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1988—2016年间,研究区域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大比例增长,分别从占总面积的1.6%和1.86%,上升到11.89%和9.39%;林地和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占比分别从17.61%和38.89%,下降到11.83%和27.06%;(2)从景观角度看,斑块密度和数量的上升、平均斑块面积的下降、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的高位稳定等景观指标状态都显示东寨港地区在研究区间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正在逐渐加大;(3)景观破碎化指数与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的减少加上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的加重;(4)红树林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总面积未出现明显波动,与其它地类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耕地、养殖水面和水域之间的转换。[结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在近30年间,发生了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的增长以及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土地利用变化,而耕地面积的减少,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加重。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 技术,以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 年、1994 年和2004年TM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整体景观以有林地为基质,灌木林以及其它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有林地的面积1986~2004年呈持续减少趋势;灌木林、荒草地、耕地、滩涂和城镇则是持续增加.斑块数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斑块被分割严重,景观总体连通性下降.人为干扰是导致该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利用ERDAS处理Landsat-ETM影像,ArcMap 10处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Fragstats 4.0计算景观指数值,Excel统计景观指数值,并选择一些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碧塔海流域斑块类型水平空间分布格局、矢量转换方法、最佳空间粒度、矢栅数据比较和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碧塔海湖泊周边地势陡峭地段,湖泊水域直接跟有林地相连,形成了湖泊水域→有林地→草丛(湖泊北部)和湖泊水域→有林地(湖泊南部)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湖泊周边的少数山间平缓谷地,则形成了湖泊水域→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有林地(湖泊西部和南部)或湖泊水域→沼泽→沼泽化草甸→有林地(湖泊北部和西南部)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2)最大组合面积法是最适宜的栅格化方法。(3)15 m是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4)有林地是流域的景观主体,而且整个流域景观聚集程度很高,人为干扰少,景观破碎化程度极低,景观形状比较简单,流域生态环境保持了很好的自然状态。(5)采用最佳空间粒度15 m进行栅格化时,流域面积和斑块数都有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昌江县景观类型演变的研究,可知:昌江县的景观类型以林地和农地景观为主,景观基质为林地景观;2000—2017年建设用地是景观动态度最高的景观类型,说明昌江县的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较快;适宜景观粒度为150 m,在此粒度下景观斑块之间的组合状态达到最佳;在景观异质性方面,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不同类型的景观斑块其邻接概率有所增长,同种斑块之间逐渐疏散,景观破碎化程度缓慢升高,景观类型趋于丰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里骆林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科学指导林场森林经营与管理,以SPOT5遥感影像及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应用景观空间格局理论和方法,对里骆林场森林景观格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不同森林景观随地形变化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构成森林景观的主体为杉木林、阔叶林和灌木林,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异质性较强,人为干扰严重,景观类型丰富度较低;景观格局随地形分异特征明显,随着高程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而坡度在15~35°之间的森林景观类型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重庆市辖区县绿色基础设施(GI)景观破碎化及驱动机制,以成渝城市群重庆市辖区内2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景观破碎化指数、回归模型及聚类分析法,分析GI景观破碎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重庆市多数区县耕地、林地和水体面积显著减少,草地略有增加,建设用地显著增加;(2)重庆市多数区县GI网络结构要素中核心区和连接桥占比在80%以上,景观组成中耕地、林地和水体面积占比在90%以上;(3)GI景观破碎化指数均值为53.65%,整体破碎化趋势明显,核心区林地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维度的主导驱动因子,其次是核心区耕地、连接桥草地,人口增长率为城市扩张驱动力维度的主导驱动因子,其次是公路密度增长率与GI景观破碎化显著相关;(4)基于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分为GI高、中、低压力区县,GI高压力区县为核心区耕地、建设用地增长率与GI景观破碎化显著相关,GI中压力区县为连接桥林地、人口增长率与GI景观破碎化显著相关,GI低压力区县景观破碎化较低,无明显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技术,以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年、1994年和2004年TM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整体景观以有林地为基质,灌木林以及其它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有林地的面积1986—2004年呈持续减少趋势;灌木林、荒草地、耕地、滩涂和城镇则是持续增加.斑块数持续增加,罱观破碎化趋势明显;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斑块被分割严重,景观总体连通性下降.人为干扰是导致该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了解月亮山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现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提取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斑块面积、个数、周长等信息。选取分维数、蔓延度、聚集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景观的斑块特征和景观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两个方面来分析贵州月亮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有硬阔林地、软阔林地、针叶林地、针阔混交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地、其他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11种景观类型,硬阔林地和针叶林地面积最大,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和斑块个数分布极不均匀。整体来说,研究区各景观呈现破碎度较小,聚集度较高,景观类型空间分布不均匀,多样性水平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对青海省贵南县3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贵南县大的地貌特征是以草地为基本景观基质,在广布的草地基质中,又大量分布荒漠(如干沟、沙地等)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景观受人为干扰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为对景观的干扰力度增大;(2) 1976年,景观斑块类型间优势度差异显著,景观破碎化指数小,多样性低;1996年以后,斑块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景观趋于复杂;(3) 30年来,贵南县景观要素中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向其他类型转化的速度总体呈加速状态.在1976-1996年期间,大面积草地被开垦为耕地;在1996-2006年期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共存.另外,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向其他景观类型转移数量很少,贵南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任重道远.(4) 贵南县2016年景观格局预测显示:到2016年,草地、建筑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积下降,贵南县生态环境逐渐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市陆域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2004年Landsat TM图像解译的景观图为主要信息源,从空间粒度方面探讨了20种景观生态指标对粒度的敏感性及其随粒度变化的规律;利用Moran's I指数对不同粒度下景观生态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半变异函数探讨景观生态指标的空间异质性与幅度的效应关系。研究表明:①在斑块类型层次,除相对丰度(PLAND)、最大斑块指数(LPI)和景观分离度指数(DIVISION)粒度效应不明显外,其他均表现出较明显的粒度效应;部分指数或某些斑块类型的指数出现明显的尺度转折点,研究区域内农田和建筑用地等优势斑块,其平均斑块面积(MPS)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大致分别在180m和120m附近出现尺度转折点;②在景观层次,各景观生态指数都表现出明显的粒度效应,部分指标在150m,120m至180m出现尺度拐点;③上海市陆域范围的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空间正自相关性,150m的粒度水平为景观空间自相关性对尺度响应的一个敏感点;④随着幅度的增加,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WMFD)的块金效应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差异对总体变异的贡献逐渐减小;对于景观聚集度指数(CONT)和分离度指数(SPILT),其块金效应的尺度变化较为复杂,分别在1km和2km幅度下,块金效应最强;⑤随着幅度的增加,对于SHDI和CONT,空间自相关的存在范围增大,而对于AWMFD,则略有减小;对于SPILT,空间依赖性的存在范围在幅度为2km时最大;⑥半变异函数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对于SHDI,CONT和SPILT,2km对于研究上海市陆域范围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尺度。  相似文献   

19.
运用景观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计算相关景观指数,通过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总体情况、斑块面积、周长、总数、分维数、破碎化、均匀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探讨保护区内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为保护区主要森林景观;景观要素的斑块面积、周长、数量差异极大;亚乔林及低矮阔叶乔木林景观宽块形状最复杂,且破碎化程度较高,针阔混交林景观斑块形状同样较复杂,但破碎化程度低,且成因不同;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程度较低,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匀,景观异质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林科院试验林场森林植被景观格局及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5500森林类型图为信息源,以ViewGIS软件为手段,对湖南省林科院试验林场森林植被景观类型斑块的大小、形状、空间特征以及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场的森林景观分为15种森林类型,总面积约为3529841.093m2,共有斑块数90个,森林斑块平均面积较小,且以马尾松人工林、樟树人工林、次生常绿阔叶林等为优势类型;各森林景观类型的形状指数较小,说明各森林景观类型的形状偏向于圆形或正方形,其斑块的边界率都较低;不同森林景观类型分维数变化较小,整个林场森林景观斑块数破碎化指数为0.0322,其中樟树人工林、次生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油茶林的破碎化指数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