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犊牛真胃炎是新生犊牛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引起真胃炎的因素很多,本文简述其发生原因,诊断及防治。  相似文献   

2.
迎春 《吉林农业》2011,(8):216-216
奶牛真胃炎是奶牛产后突发的一种严重的消化障碍性疾病,临床上病牛表现为不食、消瘦、机体脱水、腹痛、腹腔积水,粪便异常、味腐臭、内含有淡黄色胶冻状物质或潜血便。死亡牛真(皱)胃及十二指肠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及坏死灶。严重者可因真胃壁穿孔而死亡,病程长达1-2个月,治疗缓慢,奶牛奶量下降。对奶牛业发展影响大。将影响奶牛的体质健康,惠真胃炎奶牛自身免疫能力下降,常会造成奶质量下降,奶产量下降,慢性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频发,久治不愈或时常反复,有时出现四个乳区交替发生。对奶牛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所要研究奶牛真胃炎治疗专方剂。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真胃炎引起的穿孔多与饲喂管理有关,给犊牛饲喂劣质牛奶及粗硬、冰冻、发霉饲料或糟粕,饲喂时间不固定,时饱时饥,或突然变换饲草和饲养员,导致犊牛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真胃炎。  相似文献   

4.
正在养牛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多种疾病,其中牛的真胃疾病常常发生,常发的牛真胃疾病包括真胃阻塞、真胃炎、真胃变位及真胃溃疡等,本文就牛真胃常见的疾病的发生原因、症状、治疗情况进行介绍,以期对养牛户有所帮助。1病因引起牛真胃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饲料、饲养或管理不当等,比如青绿饲料不足,秸秆饲料过多,稻草、麦秸过短等;长期过多地饲喂麸糠、  相似文献   

5.
《农村实用技术》2014,(3):44-45
<正>耕牛初秋最易感染痢疾,此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耕牛得此病会影响对草料的消化和吸收,严重危害牛体健康。1、病因该病是由于湿热相浸,淫邪侵入胃腑,滞气郁结而成;或常饮污秽水,食入被水淹日晒的黏泥热草以及霉变的草料,湿热毒气伤及胃肠所致。2、症状耕牛病初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减少,鼻干无汗,口热舌红,头低拱背,四肢无力,行动缓慢,下痢,次频量少,里急后重,小便短赤,饮水增多。后期粪便中含有  相似文献   

6.
<正>耕牛夏季最易感染痢疾,本病是一种常见肠道疾病,耕牛得此病影响草料消化和吸收,严重危害牛体健康。病因此病是由于湿热相浸,淫邪侵入胃腑,滞气郁结肠中集聚而成;或常饮污秽水,食入被水淹日晒的粘泥热草,霉变草料,湿热毒气伤及胃肠所致。症状病初耕牛精神不振,食欲降低,反刍减少,鼻干无汗,口热舌红,头低拱背,四肢无力,行动缓慢,大便下痢,次频量少,里急后重;小便短赤,饮水增加。后期粪便有腥臭  相似文献   

7.
真胃变位是奶牛的常见真胃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日粮酸度过高或饲喂易发酵饲料导致产酸过多常能引起真胃变位;一些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酮病或胎衣滞留、子宫炎以及前胃和肠发生疾病时,由于胃肠蠕动弛缓或停滞,病牛食欲下降,瘤胃体积变小,腹腔空间变大,真胃由弛缓而产气扩张,亦能引起变位的发生;怀孕后期随着胎儿的逐渐增大造成对瘤胃向左侧的推挤,使右侧腹底真胃区相对空虚,真胃左移,分娩后腹压降低,瘤胃下降,常造成真胃左方变位;高产奶牛由于后躯硕大,腹腔空间大,增加了真胃的活动性,从而导致真胃变位发生率的增高.另外应激对真胃变位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耕牛夏季最易感染痢疾,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耕牛患此病影响草料消化和吸收,严重危害牛体健康。1.病因。此病是由于湿热相浸,淫邪侵入胃腑,滞气郁结肠中集聚而成;或常饮污秽水,食入被水淹日晒的粘泥热草,以及霉变的草料,湿热毒气伤及胃肠所致。2.症状。病初耕牛精神不振,食欲降低,反刍减少,鼻于无汗,口热舌红,头低拱背,四肢无力,行动缓慢,大便下痢,次频量少,里急后重,小便短赤,饮水增加。后期粪便有腥臭红白  相似文献   

9.
耕牛在冬天至倒春寒阶段.由于受潮湿寒冷的气候影响,牛栏保温条件不好。受到霜冻、雨淋等.都会导致耕牛发生干咳病(气管炎或支气管炎)。 牛患此病有发烧.或不发烧.或因延误治疗.伤了牛肺.致使病牛体瘦毛枯.呼吸气短等病症.笔者经过20多年的养牛实践.应用中草药治疗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0.
对某农牧场近期出现的一例奶牛真胃变位病例进行了探究,患病牛的左侧第8~12肋间常可以听到类似钢管音的声音,对钢管音的区域进行穿刺检查,穿刺液呈酸性反应(pH值为1~4),棕褐色,缺乏纤毛虫,据此可确诊为真胃左方变位。该病可通过手术矫正的方法治疗,治愈率为90%。该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可为养殖者和兽医从业人员在治疗此病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正> 耕牛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由吸血昆虫(虻、螫蝇)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我国南方各省早有发生和流行,并逐渐向北方蔓延.五十年代以前我国已开始对锥虫病的防治进行研究,十年动乱期间,防检制度松弛,加之近几年来群众向各地采购耕牛,随着带虫牛只的流动,锥虫病又在南方各省传播.1980年笔者曾在庐江县杨柳公社一带发现有相当头数的耕牛患不明原因地进行性消瘦,间歇性发热,四肢水肿,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最后衰竭死亡.当时,根据临床症状与药物(贝尼尔) 试验性治疗,效果显著,可诊为此病.以后邻近各县相继均有报道.1982年经省农业厅确诊为耕牛伊氏锥虫病.目前  相似文献   

12.
前胃炎多继发于瘤胃积食、瘤胃臌气、前胃弛缓、百叶干、真胃阻塞等胃肠疾病,以瘤胃积食引发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奶牛真胃疾病在大庆周边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对肇源县、林甸县、杜蒙县、大庆红岗区等地的14 210头奶牛的四种真胃疾病(真胃炎、真胃阻塞、真胃溃疡和真胃变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饲养管理、胎次、泌乳量、发病时期与真胃疾病有较大关系.同时进行了病因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奶牛真胃移位一般发生于4~5胎次分娩前后的母牛。它与分娩前的营养缺乏、母牛体位的变化等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胃肠活力下降,平滑肌的功能紊乱,瘤胃空虚,导致真胃的正常位置发生变化。高产奶牛的真胃移位发病率一般为3%。  相似文献   

15.
冬春季一般以干稻草饲喂耕牛。如果稻草霉烂,镰刀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丁烯酸丙酯,耕牛采食后就会患此病。耕牛使役过重,圈舍潮湿,天气寒冷,营养不良也可促使该病发生。蹄肿病主要为害水牛,症状为跛行,蹄腿肿胀,患部破裂,流黏稠黄水,局部皮肤变硬、化脓、坏死,甚至蹄壳脱落。病牛食欲减少,最后衰  相似文献   

16.
牛真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Abomasums)是真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消化障碍的一种内科疾病.真胃变位可分为真胃左方变位(LDA)和真胃右方变位(RDA).本病早在1950年英国Begg和Ford首先较详细地报道了奶牛的真胃变位,1955年美国也报道了奶牛33例真胃变位,国内近十几年也相继报道了奶牛真胃变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真胃变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奶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疾病.  相似文献   

17.
耕牛夏季最易感染痢疾,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耕牛得此病影响草料消化和吸收.严重危害牛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李建卫 《吉林农业》2011,(8):211-211
随着南乐县养牛业的发展,牛的真胃积食病也比较多见。发生本病的牛只既有肉牛也有奶牛,多数病情发展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治疗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也是胃病或肠道疾病继发病症,容易被误诊,终归死亡,严重危害了养牛业的发展。我们在探讨牛的花生秧纤维团肠梗阻病的过程中,发现了牛的真胃积食病,经采用下泄药及肠胃兴奋药治疗,效果甚徽,愈后不良。为此,我们认真研究了本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方法,经过反复观察,摸索试验,初步在诊疗上取得了一些经验:早期确诊真胃积食病的关键是右腹底真胃区触诊法,即及早对肉牛进行真胃切开,掏出积食,能获得很好的效果。2005年至今,收治病例30例,治愈24例,治愈率达80%,现在对该病诊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真胃形成机械性转移.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调的急性内科疾病,是一种消化道梗阻的综合病症。该病治疗不及时易引起奶牛死亡,保守疗法对该病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法具有疗效确实、治愈率高、病牛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鸡病毒性腺胃炎属于养鸡业常见疾病,此病对鸡的威胁性极大,是一种传染性极大的疾病,若此病大范围肆虐,则会严重损害养禽专业户的经济效益。本文探讨了鸡病毒性腺胃炎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实用性诊治策略,为鸡病毒性腺胃炎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