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福建林业科技》2022,(1):40-45
为筛选绿竹林下重金属富集植物,于2020年以福建省尤溪县梅仙镇绿竹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林下13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和土壤样品,测定主要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不同植物及器官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土壤Cu、Pb、Cd平均含量分别为54.7、466.1、0.47 mg·kg(-1),均超出风险值。所有植物均表现为地下部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地上部,其中棕叶狗尾草整株对主要重金属富集能力最强,是一种优良的重金属富集植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b含量与植物Zn和Pb含量之间以及土壤Cd与植物Cu含量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土壤Cu与植物Zn之间、土壤Cr与植物Pb之间、土壤Cd与植物Cr、Zn、Pb之间以及土壤As与植物Cu、Zn、Pb之间均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桑树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以工业区周边桑树及与之对应根基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样品中Mn、Ni、Zn、Cd、Hg、Pb、As、Cu、Cr等9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分级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解析,分析桑树中不同元素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计算桑树的富集、转运系数分析桑树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潜力。结果表明:城郊工业区土壤中Mn、Ni、Pb元素处于清洁状态;Zn、Cd、As、Cr元素处于轻度污染水平;Hg元素处于重度污染水平。区域土壤重金属元素整体处于中度污染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Mn、Cr、As、Hg、Cd污染可能不同程度受燃煤、金属冶炼等因素影响;Pb、Ni可能来源于交通污染源以及成土母质双重影响;Cu可能与区域交通污染及有机肥施用有关。综合分析认为:桑树对Ni元素综合富集能力相比于其他元素较强,对Zn、Cd、Hg具有较强的转运能力,对Ni、Zn、Cd、Hg具有较强的修复潜力,其中对Ni元素的修复潜力最强。桑树可作为Ni、Zn、Cd、Hg复合污染地生态修复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在浙江省长兴县仙山湖周边设置了15个采样点,共采集了45个土壤样品,分析Cu,Zn,Cr,Pb,Cd,As及Hg的含量水平及其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仙山湖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仙山湖周边各层土壤中,大部分所测元素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一级标准,部分样点Hg,Zn和Cd含量超标。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公路沿线的Cu及Cd含量较高;湖区下游土壤的Cu,Pb,Hg含量较高,Cd含量较低;湿地边滩、苗圃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在土壤垂直分布中,多数所测元素无明显变化规律。地累积指数表明,7种元素污染程度均属于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部分样地的Hg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中等及较强级别,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汕头市贵屿镇重金属污染区对广东省内常见小叶榕、水翁等15种园林景观植物进行栽种试验,研究了这15种植物叶片的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系数。结果表明:对Pb的富集系数最高的是小叶榕;对Cd富集系数最高的是假连翘;对Ni富集系数最高的是山杜英;对Cu富集系数最高的是大叶相思;对Hg富集系数最高的是鸡冠刺桐。可将对Pb、Cd、Ni、Cu、Hg富集能力较强的树种作为后续重金属植物修复的重点研究对象,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东江湖铅锌矿渣堆场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并测定东江湖典型铅锌渣堆场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重金属含量,研究了植物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能力。结果表明:1)臭牡丹、盐肤木、马尾松、芒萁、木姜子、枫树、桂花树、木荷和红叶石楠等9种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Pb、Cd和As含量均高于一般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Pb 0.1~41.7 mg/kg,As <1 mg/kg,Cd 0.2~0.8 mg/kg);2)9种植物对Pb和As的富集系数BCF值均小于1;3)除盐肤木外,其它植物对Cd的BCF值均大于1;4)马尾松、臭牡丹、芒萁和盐肤木对Pb的转运系数TF值大于1;5)除木荷外,其它植物对Cd的TF值大于1;6)枫树、马尾松、木姜子和盐肤木对As的TF值大于1。综合分析可知,臭牡丹/马尾松、芒萁和木姜子分别对Pb、Cd和As的富集和转运能力最强,具有作为铅锌矿渣堆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态与活性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了33个土壤耕层和11个土壤剖面样品中的As、Cd、Cu、Pb、Ni、Hg、Zn、Cr8种重金属全量及其有效态,对采样点土壤重金属元素有效态与活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点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Cr、Cu、Ni和Zn的活性与有效态之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39、0.87、0.8956和0.9795,相关性均为极显著;As、Hg和Pb的活性与有效态之间相关性为显著;重金属元素Cd的活性与有效态相关性不明显。采样点剖面土壤重金属全量随着土层加深变化不一致,重金属As、Cd、Hg随着土层加深含量有递减的趋势;重金属元素的活化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趋势比较明显,底层土壤重金属的活化率是上层土壤中的1/5~1/3,同时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Cd、Cu、Pb的活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张晓昀  王黎明 《绿色科技》2023,(12):169-173+178
采用网格布点法,在矿区农用地布设48个土壤采样点,对矿区农用地土壤中的Cd、Cu、As、Pb、Zn、Cr、Ni和Hg等8种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分析,为矿区农用地的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土壤重金属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NIPI)和重金属累积性分析评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显示:调查区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顺序为:Cd>Cu>As>Pb>Zn>Cr>Ni>Hg,对土壤中Cu、Pb、Cd和As作累积性分析,Cu的累积系数范围为2.48~7.84,属于中度累积;Cd的累积系数范围为5.1~13.04,属于重度累积。根据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矿区土壤主要污染来源为当地铜、铁、煤矿等开采、金属冶炼等行业的影响,通过大气粉尘和地表废水等途径污染农田。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区陆域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区陆域(包括九江-新港和湖口2个采样地)土壤及植物体内的重金属As、Hg、Cr、Cd、Pb含量,统计分析了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及拟合曲线,同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结果表明:九江-新港土壤含Pb量高于湖口,而这两个地点的As、Hg、Cr、Cd含量差异不显著.九江-新港和湖口的植物根部重金属Cr、Pb、Cd含量高于茎部和叶部,而As和Hg含量恰好相反,茎部重金属含量处于中间水平.对所有采样点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植物体内与土壤中的Hg、Pb含量相关性显著,而植物体内与土壤中的As、Cd、Cr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对北京市南郊房山区107杨绿化林地进行了土壤重金属吸收富集研究,林地周围有水泥厂、石材厂、污水和垃圾等不同污染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受到了Pb、Cd、Cu和Zn不同程度的污染,Pb、Cu、Zn含量差异显著,Cd平均含量(0.077 6 mg·kg-1)低于北京市背景值,但Pb、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37.61、26.25和90.3 mg· kg-1,均超过了背景值,3块林地107杨叶片的Pb、Cd、Cu和Zn含量不同,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107杨叶片对土壤Pb、Cd、Cu和Zn重金属元素均能吸收富集,但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呈现出Cd> Zn> Cu> Pb的变化趋势,尤其对Cd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最高值大于16,表现出了低背景高富集,而对Pb、Cu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小,富集系数均小于1;不同林地107杨叶片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3种园林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择南方城市常见的3种园林绿化植物(杜鹃花、桂花、栀子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6种重金属元素(Mn、Zn、Cu、Ni、Cd、Pb)的吸收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绿地土壤中6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Zn>Mn>Pb>Cu>Ni>Cd,平均含量分别为221.111、104.791、82.238、57.289、42.673、5.113 mg/kg,且Cu、Ni、Cd、Pb元素的来源可能相同;杜鹃花、桂花、栀子花对6种重金属元素的总平均富集能力分别为0.34、0.28、0.19,且均表现出对Mn的富集能力最强,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1.23、0.73、0.31,而对Zn、Ni的富集能力最小;杜鹃花对6种重金属的转移能力最大,总平均转移系数为1.92,其次是桂花,总平均转移系数为1.62,栀子花最小,总平均转移系数为1.09;杜鹃花对Mn元素同时具有超富集植物两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以湖南安化氰化废渣尾矿区为例,探讨了不同重金属元素在植物体内富集规律。研究了杉木、欧美杨、马尾松对氰化废渣尾矿区的重金属(Cd、Pb、Cu、Zn和As)的吸收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种植物体内富集的重金属质量的高低均为:W(As)>W(Zn)>W(Pb)>W(Cu)>W(Cd)。但是每种植物对Cd、Pb、Zn、As、Cu的吸收质量分数和分布均不相同,一般为根系质量大于茎叶,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同一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吸收量和茎叶/根系之比均不同。这对矿区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修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水松不同器官内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分析表明:水松植株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不同,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顺序为Cd> Cu> Hg> Zn> Pb> Mn> As> Cr和Ni.其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平均富集系数达到0.424.水松不同器官富集重金属能力不同,基本呈现叶片和根部重金属含量高、侧枝主干含量相对较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107 杨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北京市南郊房山区107杨绿化林地进行了土壤重金属吸收富集研究,林地周围有水泥厂、石材厂、污水和垃圾等不同污染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受到了Pb、Cd、Cu和Zn不同程度的污染,Pb、Cu、Zn含量差异显著,Cd平均含量(0.077 6 mg·kg-1)低于北京市背景值,但Pb、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37.61、26.25和90.3 mg·kg-1,均超过了背景值,3块林地107杨叶片的Pb、Cd、Cu和Zn含量不同,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性,107杨叶片对土壤Pb、Cd、Cu和Zn重金属元素均能吸收富集,但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呈现出Cd>Zn>Cu>Pb的变化趋势,尤其对Cd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最高值大于16,表现出了低背景高富集,而对Pb、Cu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小,富集系数均小于1;不同林地107杨叶片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对长沙市天际岭林场枫香人工林7种重金属元素(Mn、Fe、Zn、Cu、Pb、Ni、Cd)在根系中含量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枫香根系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季节之间差异性达到显著(P0.05)。根系中Mn元素含量最大,Cd元素含量最低,说明枫香对Mn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大根和中根中重金属元素总含量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均是冬季夏季春季秋季。中根和细根中Pb元素含量较大根增加近3倍,仅次于Mn、Fe元素,说明枫香的中根和细根对Pb元素的吸收强于大根。  相似文献   

15.
黄芩对土壤中重金属吸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黄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规律以及造成黄芩药材超标的土壤重金属含量限值,旨在为黄芩的无公害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采用盆栽方法,通过重金属Cu、Hg、As、Cd、Pb不同水平栽培试验,分析检测黄芩药材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黄芩药材中重金属含量与其在土壤中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性,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吸附强度的顺序为:Cu>Cd>Hg>As>Pb。Cu、Hg、As、Cd、Pb致使黄芩药材污染超标的土壤限值分别为:116.80 mg/kg、1.93 mg/kg3、6.91 mg/kg、3.43 mg/kg、243.81 mg/kg。  相似文献   

16.
红树植物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是近年我国新引种的速生海岸防护林树种。通过对拉关木的根、茎、叶、果实及土壤中的Zn、Cu、Cr、Cd和Pb等重金属含量进行的分析,研究了福建漳州龙海浮宫镇拉关木对某些重金属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红树林拉关木不同部位对不同重金属富集吸收的能力大小均不同,其中拉关木的根对Cu与Zn的富集吸收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绿化林带对公路环境中重金属和S、N元素的吸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公路边落羽杉与杨树林带内土壤和树木叶片中9种重金属和S、N元素的含量,并对重金属在杨树8种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分布以及树干皮、树枝皮和叶片对重金属的吸附量及吸附率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路侧林带表层土壤中A l、Fe、Mn、Cu、Zn、As、Cd、Cr和Pb等重金属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相对清洁点植物园,以Fe、Mn和Cd的增加最显著;N和S含量水平接近或低于相对清洁点,以N的下降较显著。落羽杉树叶对公路环境中A l、Fe、Mn、Cu、Zn、As、Cr、Pb和N等元素都具有明显的吸收累积效应,其叶片中重金属含量距路侧均越远而越低;N随距离的增加有较显著地升高,S则不明显。杨树叶中除As和S,其他元素的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相对清洁点,以A l、Fe、Cu、Pb和N的增加较显著;仅B段林带树叶中A l、As和N随距路侧越远而表现显著地下降。此外,路侧杨树林带树木各部位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吸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细根和叶片对A l、Fe和Mn的吸收蓄积能力高于较其他部位,而对Cr、Pb和N i的吸收累积以细根及侧根皮较强;叶片对A l、Fe和Pb的吸附能力较树干皮和树枝皮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长沙市交通干道绿化带15种乔木枝叶、根系及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各树种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和转移能力。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Cd的污染程度最高,其次为Cu,污染程度较轻的为Pb、Zn。乔木枝叶和根系中Zn含量最高,Cu、Pb次之,Cd最低;对土壤中Cd的生物富集最高。就综合富集系数而言,苦楝最高,为4.29;其次为樟树、法国梧桐、棕榈、桂花、盐肤木和构树。15种乔木中樟树为绿化带种植优选树种,苦楝、法国梧桐、桂花、刺槐、构树和棕榈为比较理想的绿化树种,盐肤木、旱柳、臭椿、银杏和秃瓣杜英可作为选栽树种。  相似文献   

19.
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开展竹林土壤重金属修复试验,探讨生物质炭不同施用量(分别为12000、6000、3000、0 kg·hm-2)对毛竹林土壤及笋主要重金属Cu、Pb、Cr、Cd、As和H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90 d后毛竹林土壤Pb、Cu、Cd、As、Hg的平均含量明显降低,施用生物质炭450 d后仅对土壤Cr、As和有效态Pb具有修复效果。施用生物质炭450 d后不同处理竹笋Pb平均含量大小排序为CK>生物质炭6000 kg·hm-2>生物质炭3000 kg·hm-2>施用生物质炭12000 kg·hm-2,竹笋Pb含量(干基)平均值分别为1.09、0.83、0.62和0.53 mg·kg-1。表明生物质炭有助于减少毛竹笋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作用,降低竹笋重金属超标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种植湿地松、杉木、桤木对江西九龙山铁尾矿区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该矿区及相似立地区域植被恢复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湿地松、杉木、桤木的根际、非根际土壤样品和根、茎、叶样品,通过ICP、AAS测定样品重金属质量分数,依据测定结果计算3种树木的生物富集和转移系数,分析其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和转移能力。应用宏基因组学测序分析3种树木根际、非根际土壤样品,探究各树种对应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1) 3种树木对Hg、Cu、Pb、Zn的生物转移系数(BTF)均大于1,对Cr的BTF小于1,表明其对Hg、Cu、Pb、Zn的转移能力强,对Cr的转移能力弱。杉木的BTF(As)大于1,表明杉木对As的转移能力强。2)杉木对Hg、Pb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均大于1,表明杉木对Hg、Pb的富集能力强。相较于其他重金属,湿地松对Hg、Pb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桤木对Zn的生物富集系数最高,表明湿地松对Hg、Pb的富集能力强,桤木对Zn的富集能力强。3)在门水平上,对照组(J1)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45.55%),其次为变形菌门(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