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豫油2号系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该品种在多年多点的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等特点,1989年经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油2号。一、选育方法及经过豫油2号是通过杂交、系谱选择等方法选育而成。其杂交组合为(7818×Marnoo)F_2×QVa。其中7818为高芥酸、高硫甙的本地高产油菜品系:马努(Marnoo)为澳大利亚的低芥酸、低硫甙的优质品种;QVa为西德的具有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  相似文献   

2.
"杂油57"系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利用雄性不育三系法选育的低芥酸三系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其组合为甘蓝型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3A×单低(低芥酸)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7.1993年育成,2000年1月被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3.
杂油57系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利用雄性不育三系法选育的低芥酸三系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其组合为甘蓝型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陕3A×单低(低芥酸)雄性不育恢复系垦C7.1993年育成,2000年1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日前组织专家,审定通过了由绵阳市农科院选育出的高芥酸低硫甙杂交油菜新品种"绵油322"。据悉,这是我国目前首个通过国家正式审定的高芥酸低硫甙杂交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正>我所1981年采用纸层析半粒法,从引自澳大利亚的低芥酸油菜品系泽蒙2号(其芥酸含量为8.9%)选出无芥酸单粒种,作为杂交亲本。新油4号是同年以自育高产品系556为母本,与上述无芥酸单粒种杂交选育而成;新油5号则是同年以上述无芥酸单粒种为母本,与自育高产品系707杂交选育而成。两品种在选育过程中均经连续5代品质分析、田间选择和异地加代。1989年5月,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分别予以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6.
淮油12号(原名淮阴264)是淮阴农科所于1975年用淮油10号为母本,加拿大低芥酸油菜齐菲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芥酸含量低而稳定的油菜新品种。1985年3月,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确定在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浙双3号是浙江省农科院以高产、抗病品系82769为母本,扬2008×鲁6的F3为父本杂交选育成的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耐寒、抗倒伏、适应性较广等特点.长江下游片3年度区试结果,平均产量2.132 t/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6. 71%.2001年5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育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方法]以皖油14为对照,利用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QA与恢复系R51配组,筛选出最佳组合。[结果]选育的组合天油早1号表现早熟、强优势、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95%,硫苷含量为27mol/g,含油量为41%;产量为3 000 kg/hm2,比对照皖油14增产10.3%;符合省区试双低油菜标准,无品质缺陷。2006年7月提交安徽省区域试验(早熟组),2011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结论]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天油早1号适合在安徽省地区作早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9.
川油24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用低芥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5A与恢复系9718R杂交组配选育而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多抗、广适、熟期适中等优点。在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2530.5kg/hm^2分别比对照蓉油4号增产10.52%、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3.59%。商品菜籽平均含油率40.41%。该品种于200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选育适宜青海地区种植的早熟、优质、高产白菜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以双低不育系167A和双低恢复系235R为亲本组配育成白菜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油19号(组合235).该品种在2009-2010年青海省特早熟组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2 412.3 kg/hm2,比对照(浩油11号)增产18.94%;全生育期124 d,比对照(浩油11号)晚熟6d.在2011-2012年青海省特早熟组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2 106.00 kg/hm2,比对照(浩油11号)增产6.27%;其杂种F2代种子的芥酸、硫甙、含油量分别为0.17%、33.65 μmol/g饼、44.52%.于2012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青油19号,适宜在青海省海拔3 000 m左右的早熟白菜型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蓉油7号是成都市第二农科所选育的蓉油系列杂交油菜新品种之一,于200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确定为四川省主推油菜新品种。蓉油7号属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  相似文献   

12.
<正> 豫油一号是我国第一个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油菜品种,它的育成填补了我国油菜品质育种的空白,克服了以往油菜品种由于芥酸、硫甙含量高对人、畜产生的毒害作用。此项研究获省(1986年)、国家(1987年)科技进步奖,并得到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和财政部(1986年)联合表彰。豫油一号其组合为Marnoo×79092—1(浙江九二/oro),通过化学筛选、加代、选育与繁殖等同步进行的方法育成。在1984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邮编:715105,电话:0913-3641036)选育的高油双低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秦荣2号,前不久通过了陕西省品种审定。该品种甘蓝型,半冬性。平均生育期241天。千粒重3.4克。秆硬抗倒。芥酸含量0.05%,商品菜籽每  相似文献   

14.
"扬油4号"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杂交选育的常规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其组合为"鉴13×8705".2001年7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油菜新品种高油9号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油9号油莱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以蒙1008为母本。怀仁黄芥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芥菜型春油菜新品种,2006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2004年在山西省生产试验中,高油9号平均产量1452kg/hm^2.比对照晋油6号增产5.8%。高油9号合油量33.1%,油酸含量41.6%,亚油酸含量29.9%,芥酸含量1.1%,是一个低芥酸优质春油莱新品种。经过几年的栽培试验,已总结出高油9号油菜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秦优7号(杂油86)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1998年选育的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2001年6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为陕审油2001001。同年12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编号为国审油2002002。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科技》2004,(3):47-47
绵阳市农科所自育的杂交油菜品种有绵油9号、绵油11号、绵油12号、绵油13号(高芥酸)、01-13(杂交高芥酸)、绵油14号等。绵油11、12号自1998年投放生产以来,推广迅速加快,面积成倍推广,已累计应用推广2500万亩以上,受到各地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绵阳农科所坚持超高产、双低、工业专用高芥酸品种选育并进。特别是高芥酸品种的研发达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及外贸的发展。目前绵阳市已成为全国高芥酸油菜研发及产业化中心。国豪新品种系列简介(三)高产、早熟、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品种———国豪杂优1号该组合系…  相似文献   

18.
<正> 豫麦17原名内乡182,是内乡县农科所以偃大7406×南阳756杂交选育而成的早熟、丰产小麦新品种。1988~1990年,连续三年参加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生产试验,表现突出,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麦17,目前正在我省迅速推广。现简述其在三年生产试验中的表现及利用情况。一、产量表现豫麦17在1988~1990年参加生产试验的35个点次中,较对照增产的有27个,减产的有8个。1988~1989年度试验,13处平均亩  相似文献   

19.
<正> 豫薯6号系南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食用型红薯新品种,经河南省红薯良种联合区试及国家北方片甘薯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1990年4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豫薯5号。现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简介如下。一、选育经过豫薯5号系用野生种红薯作母本,南阳  相似文献   

20.
皖油 16号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杂交选育途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 (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 ,下同 )油菜新品种。 1997~ 1999年先后参加并顺利通过安徽省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系 )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2 0 0 0年 1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笔者主要介绍其选育方法和主要特征特性 ,并提出了大面积应用推广应掌握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