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出发 ,对其基本形式的 5种演进形式进行了探讨 ,为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是现代形态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从主体的、活动的、关系的、功能的形式来理解 ,从而产生了现代形式的唯物主义 ,其“唯物”特征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认识、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类世界的基础、根本和“永恒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在《围城》的多层意蕴中,关于哲理层面的分析近年来多集中于“围城”这一哲理意象,但《围城》的哲理意蕴不止于此,它也表现了钱钟书对命运的偶然性和人的盲目挣扎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命题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围城》与现代派文学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围城》的多层意蕴中,关于哲理层面的分析近年来多集中于“围城”这一哲理意象,但《围城》的哲理意蕴不止于此,它也表现了钱钟书对命运的偶然性和人的盲目挣扎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命题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围城》与现代派学具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卢敏 《农民致富之友》2014,(13):113-113
<正>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1、城市规划中遇到的环境问题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垃圾围城、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油污染、废热废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直接影  相似文献   

5.
尚洁 《河南农业》2011,(12):61-62
道家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道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在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并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学是作家们对人类掠夺和侵害自然而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现实回应,体现了他们的人文关怀和对未来整个人类走向的严肃思考。在论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时,欧美的生态文学作品都表达出了一个中心思想: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尊重并热爱自然,从“生态整体观”出发,履行人类的生态责任和义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的地球。  相似文献   

7.
<正> 国际化与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整个人类社会彻底转变为一个现代先进的城市文明社会。城市化的概念,往往又分为两层含义:其一,是农村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完全同化,即“农村的城市化”;其二,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城市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好女人公式     
白衣秋水 《百姓》2006,(6):65-65
朋友小聚,自然少不了关于“围城”的话题。十数人中,有进了“围城”狼奔豕突的,有尚在“围城”外逐鹿的,有作骑墙状狐疑不决的,种种感慨大不相同。最终一声感喟“:如今啊,好女人不多了!”此言一出,十数人立即河东河西各成一派,吵吵嚷嚷,不堪其扰“。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财富和解放,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危机:环境污染问题,战争武器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人口爆炸问题……信息技术的挑战,基因工程的挑战等等。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做人文  相似文献   

10.
《百姓》2002,(13)
在婚姻“围城”外的女孩往往对“围城”内的生活充满憧憬和信心,这就像一幅朦胧画,越不清晰,就越有艺术魅力,因此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之说不相信。这也难怪,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得出“男人在围城内外不一样”的真知。男人在做恋人时,说女友是他的全部世界,他能一千次地在女友必经之路上徘徊,一百次地牺牲自己满足女友,轻而易举地让你觉得不嫁他实在可惜;做丈夫后,他能一千次地说“老婆是人家的好”,一百次地说学了地理知识才知你不是我的全部世界。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和《围城》是中国讽刺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本文对二者讽刺艺术不同的内涵和艺术成就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讽刺对象直指社会制度和社会风气《;围城》则揭示了人性的根本颓败与人类的生存困境,而将道德判断延期《。儒林外史》 的讽刺采用客观呈现的叙事方法,而《围城》的讽刺则采用主观说明的叙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史前农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耀鹏 《农业考古》2000,8(1):104-111
在世界范围内,古代文明主要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也不例外。且不说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近现代学者也注意到了农业的发生发展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化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予以充分肯定。在恩格斯做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1)这一评价之后,英国学者柴尔德还提出了“农业革命”(2)等概念,甚或有学者把农业阶段视为人类文明的“第一次浪潮”(3)。随着新石器时代时空框架和文化谱系的基本建立,有关中国古代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形成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并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科学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现代职业农民岗位培养、现代发展理念创新引领、现代 农业技术提升力量均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者认为,拓展发展全新视角,找寻协调统一衔接;立足地方 区域特征,构建绿色发展框架;基于农业一线需求,落实绿色创新理念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对策,科学实现“以绿色 发展理念牵引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助力地方乡村振兴的新发展理念,是完成农业“大”向农业“强”转变的基本路径,也 是“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对策与方案。  相似文献   

14.
沸沸扬扬的山东“毒姜”案,再一次刺激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其实,这背后凸显了国内化学农药违规使用的困局.而事实上,尝试采用生物农药,或可成为突破“毒姜”围城的一条有效途径. 毒豇豆、毒韭菜、毒姜……一波波化学农药超标甚至违禁使用的消息反复折磨着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信心.事实上,受伤的不仅是有毒农产品的食用者,农民同样在这“用药成瘾”的围城里苦苦挣扎.  相似文献   

15.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现代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美术教育树立了“大美术观”。《色彩》教学是美术教学的基础,是职中美术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色彩感受能力是学生色彩绘画能力、色彩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基础,探索中职《色彩》教学中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在现代城市中日益突出,关于“生态”的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文章研究的重点就是关于现代都市中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系列探索,对都市生态农业的内涵、以及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和人民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至今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垃圾污染、垃圾围城"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成为各级政府继续解决的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代表的“三农”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中国现状下的“三农”问题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之间没有建立起完全畅通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未来人类     
复制人 复制基因的技术,可以让父母完全掌握自己的遗传命运,妈妈甚至可以怀有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宝宝。 仿人类 十八世纪初的“科学怪人”,可以说是“仿人生物”的先驱。以各式各样有机纤维造成的“怪人”,拥有人类的某些特征,但又不能完全称之为“人”。  相似文献   

20.
《农村百事通》2008,(4):52-53
《乡约》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节目唯一的一档大型户外访谈类节目。节目以人物为主线。以“乡土情怀,精彩人生”为基本定位,力求通过个人的故事人生、命运悲欢,表现历史轨迹,时代足音。节目锁定“挚爱人生、渴望成功”同质特征人群,收视目标兼顾城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