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辽宁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辽宁花生产区栽培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差异及病害发生流行规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五点调查法对不同花生品种疮痂病田间发生情况和时间流行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8个品种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主栽品种白沙1016病情指数最高,可达34.5,新花2号病情指数最低,仅为15.7.根据花生疮痂病相对抗性评价标准,供试品种整体分为3类,高感品种4份,感病品种6份,中抗品种8份,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病害发生规律表现为:7月初为始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病害盛发期,8月末至9月上旬为病害衰退期.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花生疮痂病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流行动态,依据模型公式也推导出主栽品种白沙1016的病情指数最大,日增长量为0.89.  相似文献   

2.
关于植物的水平抗性(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历史 1963年,Van der plank总结了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抗性“丧失”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这一对概念,他注意到,含有来自野生种Solanum demissum的主效抗病基因的抗病品种(即R基因品种),虽然在新育成推广时表现免疫或高抗。然而大面积推广后不多几年就“丧失”了抗性,变为高度感病,反而不如过去的中度抗病的老品种。  相似文献   

3.
一、发生概况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病害,感病谷粒不能食用,群众称之为“豆豉谷”。过去我县发生极轻,偶见一、二个标本。自1979年晚稻推广杂交水稻汕优二号以后,随着杂优面积的扩大,日渐增多,1980年发生较普遍。我县1980年晚稻杂优品种占75%,稻曲病发生面积20多万亩,约占总面积70%左右。发病  相似文献   

4.
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赤霉病特大流行年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可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个类型。因此,生产上应以中抗品种扬麦158作为当家品种,适当示范种植扬麦11、扬麦13等抗病、耐病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并加强测报,适时开展药剂防治,综合控制病害的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5.
一、水稻病害消长演替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纵观我县水稻病害近三十年来消长演替过程,具三大特点:一是造成经济损失的病害种类由少到多,二是病害发生面积扩大,三是病害造成的损失增加。左右病害发生、流行的原因,从传统植病流行学分析,可归结为病源、寄主及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对处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水稻病害,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却是导致其消长演替的重要因素.(一)品种更替对病害消长演替的影响由于目前同一品种对不同病害抗性不同。这样,在利用抗病品种防治病害的过程中,有可能控制住了原来大流行的病害,但是原来不重要的病害有可能随之上升,成为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监测病原和病害发生发展动态、病菌发育与作物感病和适合发病天气的吻合度, 及时发布病情预报, 指导适时防治, 2016年全国15个省 (区、市) 86个区域测报站按照《油菜菌核病测报技术规范》开展油菜菌核病病情调查, 结果发现, 2016年全国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大、区域集中、发生程度重; 前期病情接近常年, 后期病情扩展迅速。病害流行的原因主要有:田间菌源充足, 子囊盘萌发早; 子囊萌发盛期与油菜盛花期高度吻合; 气候因素适宜, 品种抗性低, 栽培管理不科学等。可通过加强监测预警, 科学用药, 选育抗性品种等措施减轻发病程度, 降低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地处北纬29°—33°,东经108°—116°地理范围内。历年种植小麦2千万亩左右,山区占30%上下,70%的面积分布在平原地区。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变化,感病品种面积逐步上升到80%以上,成为我国南方麦区主要流行区域之一。在预测病害流行方面,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逐步明确外来菌量、元月气象、早春病情是我省长期预测的基本依据。1.春季流行程度与甘肃省菌源越夏区大面积感病品种种植区域的小麦秋苗病情高度相关。我省条锈病菌源问题,经过1983年以来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水稻推广品种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一个丰产而又抗病的品种,往往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在一个地区范围内,过份地扩大该品种的种植面积,以致造成品种单一化,对这个抗病品种能致病的生理小种,则会迅速繁殖、蔓延起来,导致这个品种的抗病性丧失,引起病害流行。如“窄叶青”品种的育成、推广后不久,丧失抗性,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9.
调查岳池县2009—2013年水稻品种(组合)稻曲病流行趋势,分析各品种(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调查结果表明,岳池县水稻稻曲病流行面积逐年增加,发病程度和感病品种比例逐年递增。  相似文献   

10.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上重要的土壤传播病害。棉花枯、黄萎病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此病害的基本措施。目前,在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病害衰退现象,表现在抗病品种连茬种植后,抗病品种本身病情逐渐轻微和连种抗病品种几年后、换种感病品种病情也大为减轻。如我省曲沃县安居大队是棉花枯、黄萎老病区,从1965年起到现在一直种植抗病品种,病情程度由只能种抗病品种到能种耐病品种;由耐病品种病害普遍发生到几乎看不到病害症状。绛县西晋峪大队1972年前由于此两种病害普遍猖獗,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计划面积。经种抗病品种2—3年后改种常规品种保苗率基本达到了一般大田密度要求。我所棉花枯、黄萎病圃13亩从1973年以来,其中  相似文献   

11.
一、稻曲病在我县的发生概况及其危害: 稻曲病是在我县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害。该病始见于一九七七年城关镇城北大队从福建引入的大穗型品种“千粒串”上,1978年城关镇三二五大队岳家庄生产队试种的“江南矮”感病严重。此后相继在广东引入的“桂朝二号”和推广的“汕优2号”品种上发病。1980年三标公社“桂朝二号”,  相似文献   

12.
甘薯是我县主要旱粮作物,全县种植面积约5万亩。1979年,我县昌邑乡首次发现甘薯根腐病零星病株,!983年该病发生面积达1000余亩。!985年,我县从福建农科院耕作所引进福薯1933、福薯37等品种(系),与多年主栽品仲胜利百号在常年重发病田种植,进行品种抗性对比试验。经调查,胜利百号的病球率为95%,病情指数为56.2;福薯!933不发生极腐病。将当年收获的福薯1933全留种,专门贮藏保管。第二年集中育苗后,分给几户农民种植,并从福建农科院耕作所引进福薯1933薯种和薯苗在昌邑乡扩大种植。1980年,昌邑、生米和流湖三个乡的示范面…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模型PANCRIN为基础,建成该病抗病性持久度模型PANCVDE,进行模拟试验,结果指出,除供试垂直抗病性品种本身的抗小种谱、种植面积和气候条件制约的流行速率三者综合为抗病性丧失的主导因素外,背景系统中其它多种因素也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甚至制约着抗病性丧失,如感病品种的面积、水平抗病性品种的面积、其它垂直抗病性品种的抗小种谱、垂直抗性水平抗性综合抗病性品种、新小种的侵袭力等等。模拟结果大都能被已有认识或经验所接受,其中有些还暗含一些启示,如新小种定向选择压力的定量化估测、水平抗病性对垂直抗病性的保护作用、和小种侵袭力研究的重要性等。作者认为,系统模拟方法可以用于小麦条锈病以及类似病害的品种抗病持久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国外主要水稻病毒病发生流行的动向,联系我国水稻病毒病的实际,历史地回顾并总结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暂黄病六十年代前中期及其以后几次大的流行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概要地综述了水稻病毒病的现状,介绍了我国发生的11种水稻病毒及类似病害的病原、分布、介体、传播和发生流行的一些关键因素,指出在全国稻区仍以暂黄病和矮缩病的发病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病害在品种间的抗性有显著差异,只有适合流行的年份栽培大量感病品种,遇上大量带毒介体,流行才成为可能。展望未来的5年,  相似文献   

15.
小麦慢白粉品种的抗性组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2004年度和2004~2005年度在田间测定了16个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白粉菌E20菌株的抗性组分,包括潜育期、侵染几率、产孢量、病斑扩展和传染期。结果表明,小麦慢白粉品种(系)与高感对照品种相比,表现为潜育期长、侵染几率低、产孢量低、病斑扩展慢的特点,且这4个抗性组分与对照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慢白粉品种的传染期变化无一定规律。参试慢白粉品种的抗性组分参数与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的相关分析表明,潜育期与AUDPC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产孢量和病斑扩展与AUDPC呈正相关,两年数据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侵染几率与AUDPC呈正相关,但2003-2004年度相关性不显著,而2004~2005年度相关性显著;传染期与AUDPC相关关系不明显。由此可见,在慢白粉品种的病害流行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产孢量、病斑扩展,而侵染几率、潜育期和传染期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情况,于2016年分别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锡林郭勒盟多伦县3个试验田对16个马铃薯品种抗性进行鉴定。试验采用室内与田间鉴定相结合,通过调查地上部植株和地下部块茎的发病程度评价马铃薯品种的抗性。室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在所测定的16个马铃薯品种中,抗病品种有3个(10≤病情指数20),占总品种的18.75%;中抗品种有8个(20≤病情指数35),占总品种的50.00%;感病品种有5个(病情指数≥35),占总品种的31.25%,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田间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抗性鉴定结果显示,部分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性表现不稳定,其中合作88在不同地区的抗性水平较强,适合在黄萎病流行地区种植,从而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我区4个稻瘟病自然诱发病圃抗性鉴定,筛选出一些抗性品种,发现品种的抗性与其成熟期有一定关系,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与年份之间抗性不一致;品种在一地种植多年后会逐渐丧失抗性;叶瘟穗瘟抗病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辣椒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辣椒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辣椒幼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水渍状软腐,上部呈暗绿色而猝到。叶片发病,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大后,使叶片部分或大部分软腐,干燥后病斑变为淡褐色。茎部受害,成段软腐变褐,常易从病部折断。果实受害,病斑呈水渍状软腐,病斑干燥后变成淡褐色而枯缩脱落。暴发流行时短时间就可毁园。一、辣椒疫病发病概况辣椒是我县蔬菜的主栽品种,全县栽培面积5000多亩。近几年来,辣椒疫病发生危害越来越严重。1990年受害面积20%左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控制内生集壶菌发生面积,减轻危害程度,更好地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笔者搜集了18个马铃薯品种,通过接种试验,在生长期和收获期进行病情调查和产量调查,以筛选出抗病、高产、优质品种在内生集壶菌发生区推广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毕薯5号、青薯168两个品种既抗病又高产,可以在病区示范推广;河坝、烟盒、地龙一号和青薯9号、毕薯4号5个品种抗性水平为高感和中感,建议不在内生集壶菌发生区域种植;其他品种可进一步组织观察其抗性。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和2008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 鉴定了河南省沿黄稻区25个主要推广品种、育种高代品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在两个年份均表现为抗病的有5个粳稻(5/17)、3个籼稻(3/3)和2个旱稻(2/5)品种;但有4个品种(4/25)表现不一致。2007年17个粳稻品种中的11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4.70%),5个旱稻品种中2个表现感病或中感(40%)。2008年17个品种中有10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58.80%),5个旱稻品种中3个表现为感病或中感(60%)。 2008年对25个品种的病情变化和田间灰飞虱种群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抗、感品种间的病情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水稻品种间灰飞虱的虫口数量也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程度和灰飞虱的虫口数量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