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萍乡市水稻螟虫的消长与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航莲  龚朝辉 《江西植保》2009,32(4):150-154
本文阐述了1957-2009年萍乡地区水稻螟虫发生为害特点,分析耕作制度、种植品种的变更,气候变化,栽培管理及防治水平对水稻螟虫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浠水县是水稻生产大县,常年种植面积5.33万hm2。近年来,由于水稻耕作模式的改变、品种更新、气候影响以及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有逐步加重趋势,已成为浠水县水稻生产的一大障碍。为强化水稻螟虫的防治,我们研究浠水县螟虫发生为害与耕作模式的改变、品种更新、气候影响与水稻螟虫发生危害新特点,提出了较强针对性的防治意见。水稻螟虫发生为害新特点各种群发生程度不一,年度差异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食料、防治、肥料、耕作制度等对螟虫种群的发生影响较大的几个因子的分析,论述了攸县这个适宜种植杂交稻的双季稻区的螟虫十年内总的发生趋势和各年份内的发生趋势是:螟虫种群数量将略高于现在水平,但不会大发生;在螟虫种群内,二化螟仍保持绝对优势;三化螟发生轻微,只可苟且保留种群,但不会绝迹,大螟的发生仍维持现现,其每年发生量只占螟虫种群的8%以下。在各年份内,为害晚稻螟虫的发生相对较小,为害早稻则较大;为害迟熟早稻后期和晚稻苗期的二化螟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较大,为害早稻苗期次  相似文献   

4.
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害虫种类之一, 其为害范围广,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且在我国主要稻区呈现逐年加重的发生趋势。本文重点以二化螟为例, 概述了近年来水稻螟虫发生与为害现状、抗药性演化、抗螟水稻种质资源挖掘与品种创制、水稻螟虫生理生化与毒理学研究及新型杀螟药剂研发、水稻螟虫寄生蜂资源及其利用、水稻螟虫生态调控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以期为深入了解我国水稻螟虫发生为害及其治理研究现状提供依据, 并为水稻螟虫的可持续控制与水稻绿色生产的实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2002年赣州水稻螟虫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赣南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发生期早,虫量大,发生高峰期长,为害重。分析其发生原因,由于气候条件特殊,防治水平不一,耕作制度的变化等等,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改进一代二化螟测报技术的研究朱才荣(浙江省桐乡市农林局植保站314500)螟虫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而为害我市水稻的螟虫主要又是二化螟。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特别是从60年代初开始改单季稻为双季稻,从90年代开始又处单双季混栽局面,品种上高秆改矮秆,...  相似文献   

7.
分析总结了在浙江省嘉善县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特点,发现耕作制度的改变不仅影响稻纵卷叶螟繁殖率和种群数量的消长,而且各代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也随着改变。当前直播单季晚稻模式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和为害,大发生频率高,且为害期长,稻纵卷叶螟为害状明显,农民非常重视防治,用药量大,防治次数多,容易造成盲目和过度用药。总结并提出了在不同耕作制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害虫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水稻“三虫”的防治技术要点。 1水稻螟虫   近几年来,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为害十分严重。二化螟每年一般发生 3代,以一、二代为害严重;三化螟每年一般发生 3~ 4代,以二、三代为害严重。发生时间大致为:第一代螟虫从 5月中、下旬至 6月上、中旬;第二代螟虫为 7月上、中旬;第三代螟虫为 8月中旬前后。 对螟虫的防治,一是要根据县植保站发布的虫情预报,及广播或电视媒体传送的虫情信息,结合本地情况,选好最佳施药时期及时进行防治。二是要选好对口农药。①锐…  相似文献   

9.
广昌水稻螟虫的演变历史与未来发生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江西省广昌县水稻螟虫从1957年以来的发生为害与消长规律和主要成因,探讨了未来5至10年水稻螟虫的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0.
《植物保护学报》1962,1(2):32-32
安徽植物保护学会于3月底在合肥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共提出学术论文十九篇,宣读了关于水稻螟虫和小麦杆锈病的三篇论文,并就水稻螟虫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以及研究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水稻螟虫在安徽产稻地区均有发生,主要是三化螟的第三代为害最大,尤以迟栽的中稻和晚稻受害严重。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水稻的不  相似文献   

11.
分析秀山县1970年以来水稻螟虫历史资料,将螟虫的发生为害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80年以前三化螟和二化螟并重,以三化螟为主;二是1980—1990年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上升;三是1990—2000年螟虫种群均下降;四是2000年以后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从水稻品种、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施药水平等因素分析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原因,并提出螟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稻覆膜旱作对病虫草害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就覆膜旱作栽培方式对早稻和单季稻病虫草害、天敌、腐食者等的丰盛度与为害程度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覆膜旱作可显著降低早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与常规淹水对照稻田相比,覆盖旱作稻田纵卷叶螟为害率、灰飞虱和蚜虫类虫密度及杂草发生程度无显著差异,但螟虫为害加剧,施肥量仅对照田一半的覆膜田螟虫为害株百分率比对照田提高2.4%~8.5%。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高低是影响寄生蜂和蜘蛛类密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稻螟虫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我国水稻产区发生呈加重趋势.笔者综述了螟虫在我国多种种植类型下发生的现状,并根据近年全国各地螟虫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总结了各地防治螟虫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螟虫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许红 《湖北植保》2001,(3):5-7,9
水稻螟虫主要指三化螟和二化螟 ,是湖北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的重要害虫。常年发生 1 56 7.53 khm2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 6 1 .87% ,防治后仍损失万 t。其中 ,中稻每 6 6 7m2 病虫防治农药费用约 1 5元 ,防治螟虫需喷药 4次 ,农药费用 1 0元左右。尤其是 3、 4代三化螟分别为害中、晚稻 ,造成白穗 ,防治时选择高毒高残留农药 ,势必形成稻谷农药残留。在中国即将步入 WTO的前夕 ,稻谷品质和成本是中外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关键 ,如何提高稻谷品质、减轻螟虫发生为害、减少使用农药防治螟虫的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和农药残留将是…  相似文献   

15.
1发生防治概况水稻是遵义市主要粮食作物 ,年均种植面积16.67hm2 左右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3.31 % ,而水稻螟虫(二化螟)在我区常年都有发生 ,1966,1972,1976,1978年发生较重 ,进入80年代后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 ,杂交水稻面积的加大 ,给水稻螟虫(二化螟)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化螟已上升为重要害虫。1.1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我市水稻的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在部分县(市)发生危害 ,常年全市危害面积在0.67~16.67万hm2 之间。1980年遵义市(原遵义地区)二化螟轻发生 ,…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是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近年来在三峡库区为害严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免(少)耕栽培技术及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壮秆大穗水稻品种的应用种植、螟虫抗药性的增强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二化螟大发生频率高,为害重。造成水稻产量损失大。据调查统计.在三峡库区二化螟种群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为害日益加重.  相似文献   

17.
穗枯病是水稻生长后期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和小球菌核病这三病混生为害的统称,症状与螟虫为害引起的白穗相似。近年来,我县单季晚稻穗枯病发生较为普遍,呈逐年加重趋势,1986年发生仅4000多亩,1990年已达5万多亩,已成为影响水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 《湖北植保》1998,(3):26-26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许红螟虫是湖北水稻上的主要害虫。80年代中期以来,1代二化螟连年大发生,集中为害中稻秧苗,最高枯鞘率达100%,严重的影响了中稻本田基本苗和中稻早发。后期2代二化螟,3代三化螟造成...  相似文献   

19.
水稻螟虫是孝感市水稻的主要害虫 ,在 5 0年代~ 80年代二化螟、三化螟种群交替上升 ,进入 90年代中期 ,二化螟、三化螟在水稻混合暴发为害 ,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据统计 ,水稻螟虫每年发生面积约为 46万 hm2 ,防治面积 60万 hm2 ,挽回损失达80 0 0万 kg,实际损失 2 5 0 0万 kg。在螟虫的防治上虽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但也出现了因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等原因引起螟虫抗性上升状况 ,笔者总结 5 0年代以来螟虫的防治工作情况 ,粗略分析螟虫抗性上升的原因 ,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1  5 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防治状况5 0年代以来 ,孝感市螟虫…  相似文献   

20.
三化螟是铜仁市低海拔地区为害最重的螟虫种类,主害代第3代发生为害时,常因防治不力,造成白穗、枯心,直接威胁水稻生产,损失惨重。为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控制三化螟的为害,本文对3代三化螟发生期进行预测,并验证它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