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辽宁地区玉米螟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8—1962年在辽宁省新金、辽中及沈阳三地,对为害玉米及谷子的玉米螟进行了化学防治試驗。試驗証明:玉米心叶末期或田間初見卵后20—25天,或田間第一代螟卵接近绝跡时均可作为辽宁地区进行化学防治适期的标准。用5%DDT或1%六六六顆粒剂适期施药,对第一代玉米螟都有100%效果。于玉米收获前剖查,經5%DDT与1%六六六顆粒剂处理后,減虫率分別为70%以上和60%以上。心叶期增加施药次数并不能增加防治效果。从顆粒剂的加工方法来看,混和顆粒剂优于拌粉顆粒剂。谷子上化学防治的适宜时期,为田间初見卵后15—20天,相当于第一代卵高峯或卵高峯后3—5天。用5%DDT、0.5%六六六1∶1混合粉剂,每亩4斤施于谷子茎基部,一次施药,可得70—80%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玉米不同生育期遭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63年在北京防蛾网室的条件下,在盆栽春玉米上分期用人工接种螟卵,試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得出如下的結果: 玉米产量的损失与玉米螟为害当时玉米的生育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在螟虫数量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心叶期(心叶中期、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灌浆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心叶末期孵化的螟虫,其为害所造成的損失又显著较心叶中期为大。心叶期被害的处理,产量較对照区显著減低,但穗期被害的处理,每株平均虫数为3.5—15.1时,产量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同一接种时期,处理間平均虫数的差异大部分是显著的,但产量間的差异則不显著。玉米受害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远較同一时期不同虫量的影响为明显。虫数与心叶中期和穗期接种的两个处理的产量有显著的負相关,相关系数分別为-0.89和-0.88;虽然产量随着虫数的增加而递減的趋势是明显的,但每株虫数在1—12头的范围內,产量间差异不一定显著。虫数与心叶末期接种的处理的产量,相关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供試株数太少的原因。应用迴归方程式計算时,每增加一虫产量的損失,心叶中期为3.17%,穗期为1.84%。接种后被害玉米发育受到影响,心叶期遭受螟害植株高度減低17%。作者等指出心叶末期孵化为害的螟虫影响玉米产量特别严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抽雄时,这批幼虫尚未成熟,大量轉移蛀入茎稈或为害正在成长中的雌穗,妨碍营养物的輸送和雌穗的正常受粉所致。本文試驗所得的結果,初步指出当前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的措施,不仅从減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証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胶东地区夏玉米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玉米棉铃虫卵,大部分散产于夏玉米尚未开花的雄穗上。抽雄未开花玉米落卵量约为抽雄开花者的3倍,是心叶末期玉米上的35倍。此期为夏玉米棉铃虫产卵盛期:抽雄开花盛期,是其卵的孵化盛期。幼虫成活率为卵量的10.53±1.04%。在夏玉米抽雄未开花期用1%1605粉或1605毒砂防治两次,幼虫虫口减退率为71.7-81.5%,在保障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调节播期可避开夏玉米棉铃虫的产卵盛期,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4.
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0—61连续二年在河北衡水施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春、夏玉米心叶末期用5% DDT 颗粒剂,不仅前期的螟虫减少了80—90%左右,穗期的螟害也适当地被控制。1次施药能减少整个春玉米生育期的虫数65—77.4%,夏玉米60—71.9%。防治效果似与玉米后期虫口密度有关。心叶期防治以在心叶末期为最理想,提早施药不能获得最高效果。心叶期防治2次与防治1次的效果没有差异。心叶末期与穗期各防治1次,收获时检查,防治效果春玉米上可达85.8—88.6%,夏玉米90.6—91%。因此,在螟害较轻的年分,防治1次即能解决大部分的螟害问题,大发生年分,可以在穗期再防治1次。试验证明不同载体、不同加工方法配制的颗粒剂、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方法的防治效果差异都不显著。虽然含5% DDT 或0.5—1f6的颗粒剂的残效能维持1个月以上,但由于田间植株上残存的颗粒剂损失很快,1个月后的残存量仅为12—15%,因此1次防治的效果受到限制。由于防治效果与施药时螟卵发生的情况关系不大,而心叶未期是防治最适时期,因此作者建议可以玉米生育阶段作为施药时期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摘     
玉米田 3种螟虫转移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吴立民…(江苏省新沂市农业局  2 2 1 40 0 )∥昆虫知识 .— 1 999,3 6( 5) .— 2 60~ 2 63桃蛀螟、玉米螟、高粱条螟是我国春夏玉米田的主要害虫。玉米心叶期的幼虫集中为害心叶 ,至心叶末期 ,转移为害雄穗 ,破口露穗期心叶不再受害 ,集中为害雄穗 ,抽雄开花期 ,叶鞘内侧的虫量增加 ,部分幼虫开始蛀茎为害 ,开花结束 ,幼虫大量转向雌穗顶端 ,取食花丝、穗轴及幼嫩籽粒。 3种螟虫的低龄幼虫都趋幼嫩且营养丰富的心叶、雄穗、雌穗和叶鞘为害 ,三龄以后才逐步转移为害茎秆。 3种螟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  相似文献   

6.
玉米盛发期主要在抽穗期以后;而防治玉米螟的适期在玉米心叶末期,有人认为不能兼治。但据试验施药期如在抽雄前7天,对玉米螟和玉米蚜虫可以一次施药兼治,既可减少施药次数,又可节约开支,据我们试验用1%的1605颗粒剂(自制或铜山农药厂生产的)单株施药1克兼治效果都在70%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玉米螟是发生在玉米上的常见害虫,近年来,玉米螟对黑龙江省玉米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本文在黑龙江省玉米螟重发区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50mL/667m~2在玉米心叶末期(见雄穗率5%)1次施药防治效果与50 000IU/mg苏云金杆菌(BT)粉剂25g/667m~2在玉米心叶末期(见雄穗率5%)1次施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相当,挽回产量损失率最高达10.1%,是较好的玉米螟防治微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8.
田间调查表明,2019年1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云南省后,在德宏州4县市冬季甜玉米上均有发生为害,世代重叠严重。5月份以前主要为害冬季甜玉米,平均被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分别为4.55%和5.72头。成虫喜产卵于玉米心叶上部正面,1~6龄幼虫可取食为害玉米的生长点、叶片、雄穗和果穗。其中1~3龄幼虫具有聚集为害习性和趋嫩性,常取食幼嫩的心叶叶肉,4~6龄幼虫常啃食叶片和雄穗,咬断生长点,在心叶期和抽雄期形成典型被害状。心叶期和抽雄期玉米被害株率较高,且抽雄期被害株率显著高于苗期和灌浆期。  相似文献   

9.
防治玉米螟最好在心叶末期,撒施残效期长的颗粒剂。在目前使用的颗粒剂中以呋喃丹颗粒剂和杀螟粒颗粒剂效果为最佳。呋喃丹主要依靠进口,价格比较贵;而杀螟粒剂具有药效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杀螟粒”颗粒剂是用乙基对硫磷原油,以砂为载体,配添加粘结剂、湿润剂、吸附剂等,用包衣的方法加工而成。产品为灰褐色颗粒状,使用方便,残效期长。 使用方法:对春玉米或夏玉米均可采用心叶末期一次施药(螟卵孵化初期)。施药时,用手或点施器,将颗粒直接撒入心叶内(即喇叭口内)。施药量因地区及虫害轻重略有差别,每株1克左右,每亩5市斤左右。施药的时间和部位,对药效影响很大,应严格掌握,力求每株用药量均匀。  相似文献   

10.
李雨正 《植物保护》1982,8(3):20-20
玉米蚜虫的防治,过去大都采用喷雾法,此法药效期短,易伤害蚜虫天敌,而且在操作、工具、水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从1980—1981年我们选用3%呋哺丹粒剂,结合玉米攻苞肥,根施防治玉米蚜虫,取得较好效果。 玉米蚜虫发生为害规律观察 据我们两年的观察,玉米蚜虫在田问发生和消长过程一般是:(1)玉米心叶末期,为中心蚜株时期,田间开始出现零星蚜虫发生中心;(2)抽雄前期(雄穗刚裂开小口,2—3天后抽出),蚜虫中心株产生大量有翅蚜,在田间迁飞扩散,为点片发生期,蚜株率约10—20%;抽穗期开始繁殖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