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根用芥菜具有肥大的肉质根,呈不规则的圆锥形或短圆筒形,根头部呈绿色,人土部分呈灰白色,两侧着生二列侧根,肉质根皮厚而硬,肉白色、质硬、水分少,有强烈的芥辣味并具有苦味,根用芥菜叶着生在短缩茎上,叶缘有锯齿或深缺刻,叶背具稀疏刺毛。花黄色,异花授粉结实,虫媒花。果为长角果,种子圆球形,较小,深棕色。  相似文献   

2.
芥菜除少量鲜食外,主要作为盐渍蔬菜。盐渍芥菜,别具风味,肉质鲜美,深受城乡居民青睐。现介绍两种芥菜加工方法,供农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3.
主要对西藏栽培油菜与野生油菜遗传资源的表型性状、抗寒性、含油率、熟期和千粒重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子叶类型最为丰富;野生芥菜型油菜和野生白菜型油菜以宽萼片为主,栽培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以中萼片为主;野生白菜型油菜的抗寒性强于其他油菜,栽培芥菜型油菜抗寒性较栽培白菜型和野生芥菜型好;野生白菜型油菜和野生芥菜型种质资源的含油率大多超过40%,野生油菜种质资源含油率高于栽培油菜含油率;在山南和日喀则,无论是野生型油菜种质资源,还是栽培型油菜种质资源,除极早熟外分布有不同熟期的油菜类型;千粒重大于5 g的种质资源中,野生白菜型和栽培芥菜型油菜所占比重较大.野生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的千粒重以1~5 g的居多,而千粒重小于1 g的种质资源分布在野生芥菜型和栽培白菜型油菜中;野生油菜的成熟期比栽培油菜要早20~40 d.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发现以芥菜型褐籽油菜与芥菜型黄籽油菜进行杂交获得的F2后代中黄籽和褐籽后代的籽粒颜色并不是完全一致,黄籽有明亮的淡黄到暗黄的渐变,而褐籽有浅褐到深褐的渐变。因此,为了探究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的机理,本研究以芥菜型褐籽油菜X398为母本,芥菜型黄籽油菜X402为父本进行杂交构建了重组自交系群体,再对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构建了芥菜型油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结合重组自交系群体的粒色性状表型和基因型进行QTL定位。结果获得4个控制芥菜型油菜黄籽性状的主效QTL,其中A09连锁群上获得1个主效QTL,其贡献率为14.2%,置信区间为47.6~49.6;B08连锁群上获得3个主效QTL,其贡献率分别为19.2%、12.9%和20.5%,置信区间分别为54.8~57.2、61.0~63.4和72.2~73.9。这为芥菜型油菜粒色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沼液合理的资源化利用方法,为沼液农用提供理论参考,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研究了沼液农用对芥菜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防治的影响,探究在芥菜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防治状况最佳情况下的沼液施用量。结果表明,与化肥对照(处理2)相比,大部分施用沼液的小区芥菜产量有所提高,芥菜营养品质有所改善,沼液施用量控制在83 333~108 333 kg/hm~2时,芥菜生长优良,产量相对较高,沼液施用量控制在91 667~108 333 kg/hm~2时,芥菜品质达到最优。综合考虑芥菜产量和品质,替代化肥施用的沼液控制在91 667~108 333kg/hm~2时最佳。适量沼液喷施对芥菜病虫害防治有良好作用。沼液施用量控制在1 750~2 500 kg/hm~2时,芥菜虫口密度接近施药对照;沼液施用量控制在2 250~2 500 kg/hm~2时,芥菜虫害率和病情指数均相对最低且接近农药处理对照,当替代农药喷施的沼液控制在2 250~2 500 kg/hm~2时,对芥菜病虫害防治得到较好效果。综上所述,施用沼液能显著提高芥菜产量,保证芥菜品质优良,同时对芥菜病虫害防治效果良好,但需要控制在一定施用量范围内并合理施用才能保证芥菜生长各方面的需求,提高沼液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草莓栽培品种约有2000多个,而旦新品种不断出现。1986年,仅太安市就有草毒品种资源50多个,其主栽品种为鸡心、狮子头;新引进多数为国外品种有戈雷拉、春香,宝交早生、紫晶、绿色种子等,均有生食和加工兼用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7.
‘小玫瑰’是我国传统的茶梅品种,有着12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为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植物,常被称为“小茶梅”,古称“海红花”。它在日本东京被称为‘寒椿’,大阪称为‘狮子头’,国际登陆名为shishi-gashira(为‘狮子头’的日本语音)。据东京农工大学箱田直纪教授考证,中国古时称为“海红花”的茶梅与日本的‘狮子头’为同物。日本宇都宫大学教授藤斋清所著的《花的育种》(1969)中记述了‘狮子头’(‘小玫瑰’)是中国原产的矮性多分枝灌木。  相似文献   

8.
芥菜(Brassica juncea L.)在中国种植广泛、历史悠久,是中国重要的特色蔬菜作物,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芥菜种质资源丰富,选育的品种类型多样,包括根用芥菜、茎用芥菜、叶用芥菜以及薹用芥菜等.本综述阐述了中国芥菜的育种方法研究现状,介绍了审定、登记及保护的芥菜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来源,梳理了AFLP、SSR、RAPD等分子标记在芥菜种质资源评价、遗传多样性分析、杂交种种子纯度鉴定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芥菜相关分子标记应用方面的研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棉田套作芥菜绿肥防治黄萎病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001~2003年,研究了芥菜油抑制棉花黄萎病菌试验及棉田套种芥菜绿肥对棉花黄萎病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芥菜油高、中、低3个浓度对黄萎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中、低浓度培养5天后抑菌效果分别为98.8%、74.5%、40.3%;棉田套作芥菜绿肥,抑制棉花黄萎病的效果连续3年的防效分别为52.3%、70.9%、89.6%.  相似文献   

10.
科技大世界     
转基因芥菜能消除土壤硒污染美国科学家试验证实,三种转基因印度芥菜吸收土壤硒污染的能力很强。他们认为,转基因植物清除土壤污染可能是一种高效廉价的办法。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科学家在新一期《环境科学和技术》上发表论文说,野外试验地中生长的转基因印度芥菜,清除土壤硒污染的效果比在温室试验还要好,表明转基因印度芥菜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天然的印度芥菜吸收土壤中硒的能力就很强。美国科学家培育出了三种转基因印度芥菜,一种能增强三磷酸腺苷酶的生成,有助于将硒酸盐分解成对生物无害的物质。另…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不同基因型芥菜对镉(Cd)、砷(As)、铅(Pb)、汞(Hg)和铬(Cr) 5种重金属的累积差异性,为芥菜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地区生产的安全性提供指导。通过盆栽试验研究9种不同基因型芥菜对5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响应差异,并结合重金属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以及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综合评价芥菜在重金属污染区的生产安全性。结果表明:芥菜具有较强的茎/叶重金属转运能力,重金属主要累积在芥菜根及叶中。芥菜不同部位重金属Cd的单项污染指数普遍较高且存在较大的品种差异。Pb、As、Hg和Cr污染指数呈现趋势类似,品种及不同部位间差异不明显。供试品种中‘五四青丕蓝’、‘脆嫩儿菜’、‘特大棒菜’、‘抗热四季甜竹芥’为较好的重金属低累积芥菜品种。芥菜对重金属的累积有基因型差异和重金属种类差异,通过筛选不同基因型芥菜可以获得生产上较为安全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铅镉复合浓度为变量,采用芥菜种子进行萌发试验,试验设8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来研究铅镉复合胁迫对宽杆芥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铅镉复合浓度的增加,宽杆芥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相对发芽指数、萌发活力指数、相对萌发活力指数、苗高、主根长、侧根数均显著下降,而铅镉复合胁迫显著降低宽杆芥菜幼苗的苗高,但低浓度铅镉复合胁迫有利于苗鲜重和苗干重的积累,高浓度铅镉复合胁迫反而抑制苗鲜重和苗干重的积累.得出结论:铅镉复合胁迫不利于宽杆芥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另外,低浓度铅镉复合胁迫可利于芥菜子叶光合色素的累积,高浓度的铅镉复合胁迫则抑制芥菜子叶光合色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花青素是导致芥菜型油菜叶片颜色差异的重要物质,PAP1基因是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转录调控基因.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以不同叶色芥菜型油菜为材料,根据同源性较高的白菜PAP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芥菜型油菜PAP1基因序列.芥菜型油菜PAP1基因的基因长度在1348~1669 bp,编码序列长744~753 bp,包括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区域.PAP1蛋白包括两个MYB结合域,分别位于第9~59和62~110氨基酸.进化分析表明芥菜型油菜PAP1基因与白菜和芜菁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与拟南芥亲缘关系较远.对比不同叶色芥菜型油菜基因序列发现,紫叶芥和红叶芥PAP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无差异,但编码的蛋白质与绿叶芥有22个氨基酸差异,定量PCR分析表明PAP1基因及其调控的下游基因如DFR、TT19等在绿叶芥油菜中表达水平较低,上述差异可能导致了芥菜型油菜叶色的差异.本研究为探究不同叶色芥菜型油菜的可能形成机制及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芥菜型油菜黄黑种皮多酚差异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盔  刘忠松  龙桑  严明理 《作物学报》2007,33(3):476-481
以芥菜型自交系黄黑油菜种皮为材料,研究了其多酚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测定了芥菜型油菜黄黑种皮样以没食子酸和茶儿茶素标准计的多酚含量,发现黄种皮的多酚含量约为黑种皮的90%,显著区别于甘蓝型油菜的10%,因此多酚含量高可能是芥菜型黄籽油菜性状稳定的根本内因。基于香草醛试验,推测黑种皮中含有3-OH的黄烷醇类多酚,而黄种皮中没有。基于加入位移试剂后特征吸收谱带Ⅰ与Ⅱ的位移方向与大小,推测黄酮醇类多酚A环在黄种皮中可能主要为单酚羟基,而在黑种皮中可能主要为邻二酚羟基结构。这种多酚分子的结构差异可能是形成芥菜型油菜黄黑种皮色泽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芥菜(Brassica juncea)全基因组中鉴定了29个GR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对该家族理化性质、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以及芥菜GRF基因家族扩张原因进行分析。理化性质分析表明,29个芥菜GRF蛋白序列长度为125~555 aa,分子量为14.28~62.65 kD,理论等电点pI介于6.19~9.97之间;拟南芥、白菜、黑芥和芥菜的GRF基因家族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芥菜GRF转录因子可分成4类,物种中GRF基因的亲缘关系符合期望的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GSDS结构分析芥菜GRF家族基因多为4个外显子结构;MEME分析表明29个芥菜GRF基因都具有QLQ和WRC结构域的保守基序结构;串联重复和芸薹属三倍乘事件对芥菜GRF基因家族扩张的贡献分别为6.9%和38.0%,表明芸薹属三倍乘事件对芥菜GRF家族扩张起到重要驱动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对芥菜GRF转录因子家族的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直根类蔬菜是指以肥大变态的肉质直根为产品的蔬菜,主要包括萝卜、胡萝卜、根芥菜、芜菁甘蓝、芜菁、辣根、牛蒡、婆罗门参等。一、农业防治。在无病地栽植,或与葱蒜类蔬菜及水稻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晒土,并可适量撒些生石灰消毒。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适当灌水,雨后及时排水。二、物理防治。用黄板诱杀蚜虫和  相似文献   

17.
对芥菜早、中熟和晚熟3个熟期品种子叶上、下表皮的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芥菜子叶上、下表皮的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垂周壁由浅波状渐变为深波状,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子叶上、下表皮气孔密度随芥菜发育而逐渐减小.早熟品种的子叶上、下表皮气孔密度显著大于中熟和晚熟;早熟品种上表皮的气孔指数显著大于中、晚熟.因此,芥菜子叶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和上表皮气孔指数可以作为一个鉴定熟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几种芸薹属油菜的起源和进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刘后利 《作物学报》1984,10(1):9-18
本文主要介绍油菜的起源和进化情况,特别是有关中国芸薹和芥菜型油菜,以及从国外引进的甘兰型油菜的历史考证。近年来,由于在华中和西北发现山芥菜和野生型黑芥,可以得出结论说,油菜是多源发生的,中国是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发源中心之一。白菜型原始祖先 B.compostris 起源于华中和西北,B.chinensis 型油菜起源于中国中  相似文献   

19.
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农艺性状典范相关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60份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材料为对象,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方法,对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的产量性状(5个变量)、主茎性状(6个变量)、分枝性状(3个变量)、角果性状(4个变量)等4组农艺性状(共含18个变量)间的典范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单株产量则主要靠每株角果数和千粒重取胜,每角果粒数的影响很小;(2)影响西藏栽培芥菜型油菜产量性状最重要的则是角果性状,其次是分枝性状和主茎性状;(3)西藏芥菜型油菜在产量性状、主茎性状、分枝性状、角果性状等4组性状间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浓度Vc浸种对铅胁迫下宽杆芥菜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随着Vc含量的增加,在0.10 mmol/L Vc浸种下受到铅胁迫的芥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相对发芽指数、苗鲜重、苗干重、叶绿素b和叶绿素含量与0.00 mmol/L Vc浸种(ck)均有显著的提高;在10.0 mmol/L Vc浸种下受到铅胁迫的芥菜根鲜重、根干重、主根长和侧根数与0.00 mmol/L Vc浸种(ck)均有极显著的增加.初步得出Vc 0.10 mmol/L浸种时有利于缓解铅胁迫下福州宽杆芥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促进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合成,Vc 10.00 mmol/L浸种有利于改善铅胁迫下福州宽杆芥菜幼根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