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塞罕坝地区3.5万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从迹地更新的树种选择方面,系统研究和总结了塞罕坝地区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的可供选择树种,探索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迹地更新的树种选择问题。对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林迹地更新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树种选择问题,其核心问题是适地适树问题,特别是选树适地。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大部分地区,华北落叶松一代林的生长表现和经济效益均明显优于其他乔木树种。在华北落叶松一代人工林采伐迹地上进行连作,尽管其表现明显优于其他供试乔木树种,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衰退的问题。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一代林的采伐迹地上进行更新造林,首选树种仍为华北落叶松,但第三代人工林是否还可以将其作为首选,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2.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桦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是冀北山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为探讨二者的纯林或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层越深,土壤容重越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1.14g/cm~3)、黑桦林(1.03g/cm~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1.01g/cm~3)、桦木林(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3.04%)、华北落叶松林(51.84%)、桦木林(51.40%)、黑桦林(51.14%);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5.53%)、桦木林(52.81%)、黑桦林(51.33%)、华北落叶松林(48.22%);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华北落叶松林。营造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3.
采用分解袋法,在室内设置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叶凋落物混合分解试验,按照不同质量混合比例设置了5种处理,即纯华北落叶松、纯白桦、落桦(1:1)、落桦(2:1)、落桦(3:1)。结果表明:白桦叶凋落物分解速率明显高于纯华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可以促进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的分解,且随着白桦叶凋落物比例的增加,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P浓度呈上升趋势,K,C浓度和C/N比呈下降趋势;纯白桦叶凋落物N,K,C释放率大于纯华北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可以促进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中N,K,C的释放,对P的释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叶凋落物分解可以改善土壤pH和养分含量,土壤的pH、有机质、速效N,P,K均有所提高。总体来看,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改善土壤养分比纯华北落叶松叶凋落物单独分解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曾在《林业科技通讯》1974年第9期,介绍了一种用于更新调查的“徘徊四分法”。该法不仅能提供密度数据,还能获得幼树分布格局等众多信息。本研究旨在把徘徊四分法引进到天然林和类天然林的抚育间伐中来,用以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其结果如下。一、林分特点研究地区位于长白山林区西坡,样地均设置在松江河林业局境内。需要抚育间伐的林分有长白落叶松林、长白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和红松-阔叶林三种类型。长白落叶松林分和长白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分系在皆伐迹地上采用窄缝栽植法人工更新  相似文献   

5.
以阴山中段(大青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乔木类型:白桦(Betula platyphlla)天然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i May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主要林分因子调查和生物生物量测定,运用生物量建模时常用的10种数学模型对生物量与蓄积量进行回归拟合研究,以确定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建立各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间的回归预测模型,拟建立基于二类调查数据基础上的森林生物量估算与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白桦天然林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以Power模型拟合的效果最佳;油松人工林以Cubic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各估测模型均符合检验精度要求。同时,利用内蒙古林业勘察设计一院调查队2006年国家二类调查数据,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呼和浩特部分)进行森林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6.
华北落叶松耐寒、喜光,不耐庇荫,在适生地区的阴向缓斜陡坡中厚层山地棕壤上,生长良好。华北落叶松在立地条件好的燎荒地、火烧迹地及灌木稀少的疏林地天然更新良好。但经调查在林冠下天然更新不佳。有云杉母树的情况下,天然华北落叶松林下云杉幼树较多。因此,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有被云杉更替,向云杉林演替的趋势。因此,华北落叶松林成熟后,宜采用小面积块状皆伐作业,实行人工植苗更新。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壤厚度、不同林下草本植被盖度、采伐迹地及无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 ,探索出了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存在严重旱化的事实 ,提出了适当降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迹地不整地造林效果的研究,发现不整地的土壤含水量略高于整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不整地与整地没有明显变化;不整地与整地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生长总体没有明显差异。为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迹地造林找到了一条捷径,节省了大笔整地费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华北落叶松所受竞争压力与胸径生长之间的关系,利用目标树中心样圆法对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间伐迹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不同竞争压力的目标树在1998年间伐后胸径生长量差异显著,且随着竞争强度的升高而减少;华北落叶松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变化由间伐释压前的下降趋势逐渐转变为缓释压力后的上升趋势;其中,间伐后受不同竞争压力的目标树胸径增长速率仍趋异化,弱度竞争目标树上升速率大于中度竞争目标树,而强度竞争目标树年平均胸径生长量上升最缓且趋势较不明显;竞争压力指数与伐后15 a胸径生长量呈幂函数关系,拐点出现在竞争压力指数为1处并在大于2后趋于平缓;以目标树为核心构建的经营体系能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适度干扰及抚育间伐手段改良一定条件下的林木生长模式,进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九龙山华北落叶松、油松、白蜡人工林与椴栎杨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好于人工林,在人工林中,华北落叶松的土壤性状好于油松和白蜡。其主要原因是:椴栎杨天然次生林的植物种类多,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植物较为丰富,枯枝落叶多,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丛燕  魏荣华  袁强 《林业科技》2011,36(2):17-19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系列的方法,对阔叶林和白桦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生物量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阔叶林和白桦落叶松林的火烧迹地中,总生物量随着火烧后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在中、重度火烧迹地中,草本生物量、灌木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在火烧后15年间波动比较大,15年后趋于稳定;在轻度火烧迹地中,火烧1年后波动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华北落叶松进行不同药剂浸根(ABT生根粉和保水剂),在不同降水量年份的造林试验表明:在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迹地更新,用ABT生根粉浸根能够显著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降低旱死率,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迹地更新一次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深度、不同林龄、不同林下草本植被盖度、采伐迹地的土壤及无林地的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 ,探索出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肥力状况及变化规律 ,提出了林草同生的二层复合结构 ,适当降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重点论述华北落叶松的丰产栽培技术和集约经营措施,并就营造华北落叶松丰产林的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6.
华北落叶松是冀北山地优良乡土树种,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林产品,也为当地及京、津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将冀北山区的华北落叶松几种造林模式典型设计简述如下。1 中高海拔阴坡厚层土1.1 立地条件此种立地类型多为火烧迹地上成长起来的落叶松、云杉与山杨、白桦的针阔混交林以及山杨、桦、椴的混交林,少量混有落叶松,为次生林,灌木以毛榛、杜鹃、照山白、花楸、红瑞木为主,草本以苔草、升麻为主,海拔在800~1600m之间,土壤种类为棕壤,土壤质地为轻壤、中壤、团…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择伐面积以及人工更新不同树种对华北落叶松低效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影响,为低效林的改造提供参考。2007年在华北落叶松低效林内进行3种不同面积的择伐,即0.02、0.03和0.05 hm2,并在择伐孔内人工更新白桦和华北落叶松2种树种,2012年测其土壤有机含碳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同一择伐面积下,人工更新华北落叶松的土壤含碳量和碳密度均比白桦高,即异龄纯林比针阔混交林高;人工更新白桦的各择伐孔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表现为0.02 hm2>0.03 hm2>0.05 hm2,栽植华北落叶松时表现为0.05hm2>0.02 hm2>0.03 hm2;同一择伐孔内,土壤含碳量和碳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对于0~30cm土层来讲,更新树种的影响比择伐面积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8.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径级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冀北山地白桦、华北落叶松以及蒙古栎3种林木的分布与尺度(t)有关。当t<14m或t>22m时,白桦属于集群分布;当14m14m时,华北落叶松属于随机分布。当t<19m时,蒙古栎属于集群分布;当t>19m时,蒙古栎属于随机分布。白桦、华北落叶松和蒙古栎的径阶的分布都接近于正态分布,可用韦布尔分布、Lo-gistic分布、对数正态分布以及正态分布模型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冬奥核心区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单木冠幅预测模型,对比不同模型的优缺点,给出模型选择建议,为获取更多的单木和林分参数提供支撑,为华北落叶松和白桦科学经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奥核心区4 537株华北落叶松和2 603株白桦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10种常用冠幅-胸径模型作为备选模型分别拟合华北落叶松和白桦数据,从中选出AIC和BIC最小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然后,在基础模型中进一步添加与冠幅相关系数大的变量作为协变量构建修正模型;最后,在修正模型基础上分别构建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冠幅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模型、单水平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加性模型和组级贝叶斯模型。【结果】4种华北落叶松冠幅模型中,加性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R2_mean=0.704 3,RMSE_mean=0.512 7),4种白桦冠幅模型中,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R2_mean=0.664 3,RMSE_mean=0.794 4)。在变量方面,华北落叶松和白桦冠幅均随其胸径递增,华北落叶松冠幅随其树高缓慢递增、枝下高递减,白桦冠幅随其冠长率先减小后增大,并受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公顷样地的调查,利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分析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竞争强度的56%和44%,说明兴安落叶松种间竞争较小,主要竞争来自种内。兴安落叶松伴生树种种类较少,种内与主要伴生树种种间的竞争顺序为:兴安落叶松种内>兴安落叶松种间>白桦种内>白桦种间。兴安落叶松种内竞争强度及白桦种内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而兴安落叶松种间竞争强度及白桦种间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兴安落叶松胸径的增大,受到的竞争强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