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秦巴山区41个黑木耳供试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41个供试菌株共检测到19条不同迁移率酯酶同工酶酶带,各菌株有5~9条不等的酶带,共16个酶谱类型。应用NTSYS-pc2.11软件分析,41个黑木耳菌株两两之间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474~1.000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80%时,41个黑木耳供试菌株被聚类分成5类,初步鉴定了41个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东北地区普遍栽培的11株黑木耳菌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个菌株共出现6条酶带,其中有3条为特征带;11个菌株相似系数为0.667~1.000,说明多数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5个野生木耳属菌株的ITS PCR-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TS PCR-RFLP方法对5个野生木耳属菌株进行分析,并以7个黑木耳栽培菌株和1个毛木耳菌株为参照.通过6个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共获得20条清晰易辨的多态性DNA条带,使用NTSYSpc2.1生物软件对DNA条带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3个木耳属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500~1.000,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较大;13个供试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547时聚在一起,在0.721时聚为3个类群;实验结果支持Auhm、Au5931和Au59641为黑木耳属菌株;Audx菌株鉴定为毛木耳属菌株.研究结果表明ITS PCR-RFLP技术可为区别黑木耳和毛木耳菌株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百色云耳野生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从广西百色地区采集23个云耳野生菌株,进行人工栽培,期间观察测定其农艺性状;采用酯酶同工酶技术分析不同云耳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态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23个云耳野生菌株中,子实体朵形为单生的菌株有16个、簇生的7个;耳片边缘平滑的菌株13个,波浪状的菌株10个;耳片背面筋道脉纹明显或较明显的有15个,不明显或无脉纹的有8个;耳片颜色为浅黄褐色的菌株4个,黄褐色的8个,黑褐色的11个;耳片大小(长×宽)为30.1~51.6 mm×20.5~41.7 mm,厚度0.95~1.44 mm,表明百色云耳的形态特征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原基形成时间26~59 d,杂菌感染率0~51.1%,耳片干湿比10.1~14.1,第一潮产量8.2%~50.5%,表明不同菌株的原基形成时间、抗杂性、干湿比和产量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23个云耳野生菌株共检测到19条谱带,有18种谱带类型,谱带的迁移率(Rf)为16.6~88.6,分布频率为4.3%~100.0%,其中有3条带是百色云耳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23个云耳野生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8~1.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可分为两大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位置吻合.[结论]广西百色云耳野生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含着较多的优异遗传性状,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金针菇单核体的遗传差异。[方法]采用常规稀释分离法分离获得金针菇F1代20个单核体,对15条scot和9条ISSR引物进行了筛选,根据扩增结果采用软件NTsys 2.10e计算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并对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有6条引物能扩增出条带清晰且具丰富多态性的带谱,共计扩增出327条清晰易辨的DNA片段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87条,占总条带数的87.77%。菌株的SCoT分析一致度GI值为0.187 5~0.937 5,其中W2和W3,W11和W12的一致度最大,为0.937 5;W15和W18的一致度最小,为0.187 5。菌株的ISSR分析一致度GI值为0.250 0~1.000 0,W3、W4和W9,W15和W17,W16和W19的一致度最大,为1.000 0;W14和W18的一致度最小,为0.250 0。这种低的遗传一致度充分表明了金针菇菌株系列单核体间具有的较大遗传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性达到0.55的水平时,SCoT标记的20个菌株可以明显地分为3组;当相似性达到0.66的水平时,ISSR标记的20个菌株也可以分为3组,其中W11、W18、W20 3个菌株是1组里共有的菌株。当聚到亚组时,W15和W17是共有的1组。[结论]该方法采用2种标记对单核体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对金针菇育种中杂交亲本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科研以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黑木耳菌株进行农艺性状评价与遗传差异分析,筛选不同种源黑木耳优良菌株,为黑木耳栽培菌株的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5个黑木耳菌株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检测,以ISSR聚类图谱分析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个黑木耳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50~0.97,且在相似系数为0.50时可分为2个类群,其中大部分菌株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相吻合。依据菌株农艺性状分析,A6(黑山)菌株出耳快且整齐,耳片颜色黑、厚而小,产量高。Pearson分析发现,黑木耳菌株的产量与其现耳芽时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耳片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而与母种菌丝生长速度无相关性。【结论】A6(黑山)菌株各项农艺性状均表现较好,可在南方地区进行推广栽培;A3(916)、A4(Aa7)、A5(黑2)和A8(丽黑1号)菌株可做育种材料。黑木耳栽培种菌丝生长速度和现耳芽时间可以作为预测其子实体产量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品种‘唐平26’的20个原生质体再生菌株进行了ISSR-PC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7个基因条带,其中107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指数达91.29%;再生菌株间遗传距离在0.043 0~0.462 4之间,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为0.60~0.96;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3时,供试菌株可分为3类,第1类为再生菌株R4,第2类为再生菌株R21,第3类为亲本菌株和其他再生菌株。拮抗反应试验表明,再生菌株R4和R21与亲本菌株存在明显的拮抗反应,可能为新的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ISSR-PCR技术可检测平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的遗传变异,用于平菇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8.
以吉生羊草成熟种子为试验材料,应用ISSR和REMAP进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有利于羊草愈伤组织的形成,愈伤组织分化率达80%以上,移栽成活率为85%以上。以ISSR和REMAP实验数据为基础,分别计算18株再生植株及亲本对照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表明不同植株彼此间基于ISSR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为0.931~1.000,平均为0.974。基于REMAP分析,所有分析样本彼此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为0.976~1.000,平均为0.996。  相似文献   

9.
于德涵  黎莉 《湖北农业科学》2016,(17):4510-4513
筛选野生黑木耳废渣中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菌株,对存在的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活力进行测定,并对3种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 H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33株野生黑木耳菌株中,得到2株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菌株,废渣中3种酶的平均酶活力分别为54.3、37 200、6.7 U/L;3种酶的最适温度为28~32℃,最适p H为6.2~7.0。废渣中3种酶活力差别较大,锰过氧化物酶活力最强,在降解木质素上起主要作用,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最小,作用差。  相似文献   

10.
富士系苹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个富士系苹果品种为试材,提取其叶片和叶柄的酶液,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的特征,结果表明:富士系苹果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有11条酶带,部分品种间酶带数量及强弱不同,Rf值为0.09~0.41。叶柄有11条酶带,除了秋富1比其他品种多了Rf0.46带外,每个品种都具有其他10条谱带,叶柄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Rf值为0.07~0.46。叶片和叶柄的酶谱带有差异,叶片具有Rf0.09,Rf0.11和Rf0.21共3条特征带;叶柄具有Rf0.07,Rf0.32的特征带,Rf0.46为秋富1叶柄所特有的谱带。叶片过氧化物酶谱相似系数在0.71~1.0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以上品种分成8个类群,能直接鉴定优良短枝富士、寿富士、秋富1号和烟富3号等4个品种,另外各类群之间的品种也可相互鉴定。  相似文献   

11.
白灵菇不同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2个白灵菇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酶谱相似系数计算了菌株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12个菌株共检出50条酶带,9种酶带类型,表明白灵菇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呈多态性。采用不加权平均法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从树状图反映出12个菌株被分成两大类,类间和类内菌株遗传变异程度不同,但总体上12个供试菌株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2.
白灵菇不同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云凤  王振河  王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14-614,64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2个白灵菇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酶谱相似系数计算了菌株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12个菌株共检出50条酶带,9种酶带类型,表明白灵菇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呈多态性。采用不加权平均法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从树状图反映出12个菌株被分成2大类,类间和类内菌株遗传变异程度不同,但总体上12个供试菌株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黑木耳漆酶高产菌株以便对黑木耳漆酶酶学性质、基因表达及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从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生物研究所购得黑木耳菌株10株。首先用含有0.04%愈创木酚的PDA固体培养基进行平板初筛,再进行液体培养基摇瓶培养,ABTS为底物检测酶活进行复筛,对筛选出来的菌株进行Native-PAGE,以判断黑木耳漆酶的同工酶数量。结果发现初筛培养基中,变色圈出现的时间早晚有差异,但一段培养时间后的直径大小差异不大;液体培养筛选得到一个黑木耳漆酶高产菌株地茂1号,其在培养第11天时酶活达到最大值(386.85U/L);酶活最高峰时取培养液,离心后的粗酶液进行Native-PAGE,底物染色后发现地茂1号粗酶液中含有三种漆酶同工酶。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黑木耳菌株,从野外采集的37株黑木耳菌株中筛选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单株,最终得到2株目标菌株,并测定其产酶活力,2株黑木耳分泌Lip最高酶活力分别为0.021和0.035 U·mL-1。  相似文献   

15.
基于RAPD分子标记技术,通过计算遗传相似系数、UPGMA聚类、主成分分析,研究了10株供试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筛选出的8条谱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合计扩增出47个位点,其中3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77%,遗传相似系数在0.556~1.000。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0.62水平上被聚为1类,在0.68水平上可分为3个类群。RAPD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说明RAPD技术能够作为快速鉴别杏鲍菇菌株亲缘关系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对杏鲍菇种质资源管理、优良品种选育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RAPD分子标记技术,通过计算遗传相似系数、UPGMA聚类、主成分分析,研究了10株供试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筛选出的8条谱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合计扩增出47个位点,其中3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为77%,遗传相似系数在0.556~1.000。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0.62水平上被聚为1类,在0.68水平上可分为3个类群。RAPD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说明RAPD技术能够作为快速鉴别杏鲍菇菌株亲缘关系的一种方法,有利于对杏鲍菇种质资源管理、优良品种选育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毕节小檗(Berberis guizhouensis)2个居群的遗传变异性和相似性,用聚丙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毕节小檗2个居群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OD)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毕节小檗2个居群20株植株POD同工酶酶带数为8条,其中有4条共同酶带(POD-3、POD-5、POD-7、POD-8);COD同工酶酶带数为7条,其中也有4条共同酶带(COD-3、COD-5、COD-6、COD-7)。不同居群的同工酶酶谱存在差异,同一居群的不同同工酶酶谱也存在差异;韭菜坪居群的分化程度大于艾家坪居群。  相似文献   

18.
抗三种杀菌剂灰霉菌株可溶性蛋白和酯酶的电泳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研究了对多菌灵、速克灵、乙霉威表现不同抗性的灰霉病菌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对多菌灵、速克灵、乙霉威产生抗药性的田间突变菌株,其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中谱带数均比敏感菌株明显减少;抗多菌灵、速克灵的灰霉病菌田间突变菌株,其酯酶电泳图谱中酶带数均较敏感菌株减少。而对乙霉威表现抗性的灰霉病菌菌株,其酯酶电泳图谱类型均与其相应的敏感菌株的酯酶电泳图谱类似,两者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个别酶带强弱的变化,酶带种类及酶带数差异很小;在灰霉病菌对多菌灵、速克灵抗性菌株的酯酶电泳图谱中都存在一些抗性菌株特有的酶带,Rf0.83酯酶带为抗多菌灵灰霉病菌菌株所特有,Rf0.45和Rf0.83两条三级酯酶带为抗速克灵灰霉病菌菌株所特有。这些酯酶带的出现与抗性的产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陕西省的144株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和18株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核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50对SRAP引物中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组合,对不同地区的144株菌株进行PCR扩增共得到76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88.4%,相似系数为0.346~0.936。对不同寄主的18株菌株扩增后得到多态性条带62条,占总数的84.9%;相似系数为0.358~0.976。UPGMA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144株菌在相似系数0.658处被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为汉中类群,主要菌株来源为陕南汉中各县,第Ⅳ类为安康类群,主要菌株来源为陕南安康2县,第Ⅱ与Ⅲ类为混合类群;不同寄主的18株菌在相似系数0.788时被聚为3个类群,其中83.3%的菌株聚在同一类群中但来自不同供试寄主;已知致病力的38株菌在相似系数0.730处被分为3个类群,A类群主要由相对较弱的致病力菌株组成,而B与C类群为致病力混合类群。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菌存在丰富的SRAP多态性,其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为总体相关性不明显,与寄主种类及致病力差异也无显著相 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白腐真菌漆酶产量,以黑木耳、杂色云芝、杏鲍菇和硫磺菌为出发菌株,观察和分析了各个菌株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漆酶产生情况.结果表明,单独培养时杂色云芝的产漆酶能力最强(1060.2U/L),其次是杏鲍菇(541.7 U/L),硫磺菌不产漆酶.硫磺菌和其余3种真菌混合培养时,硫磺菌可以提高黑木耳的产漆酶能力,酶活性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