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污水回用对水资源的影响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对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污染物CODcr、BOD5、SS、NH3 -N、和TPpo4排放量大量削减的情况下 ,尾水回用对地下水无影响 ;当尾水回用部分外排时 ,会对地表水造成影响。若将非农灌期剩余尾水 1.84 9× 10 7m3 /a通过架空渠穿越山丹河后 ,再修渠引入红沙窝农灌或林灌 ,不但解决了对山丹河水水质的影响 ,而且可扩大灌溉面积 5 333.3hm2 ,尾水全部回用比部分回用缩短投资回收期 4 .4年 ,经济、环境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2.
<正> 实行渠、井、排沟结合的灌排方案,实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良土壤盐渍化的重要途径。在土壤盐渍化较重地区,地下水矿化度相对较高,因此,实行井水与渠水掺灌,使其水质达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这就需要建立井渠掺灌调控模型。通常,在这类地区,地下水单独用于灌溉时,其超标污染因子仅为全盐量、氯化物和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流域缺水、支流水质污染和污水灌溉面积的增加对环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适当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是一种稳定的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紧缺状况,利用污水资源的主要用途之一是灌溉农田。处理后的城镇生活污水回用农业的潜力极大、具有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然而,城镇生活污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地下水和地表水)可以造成潜在的影响、必须制定处理后回用农业的标准、使用技术和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4.
对河口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采样调查,结合离子全组分和稳定同位素证据,分析了研究区水化学特征与各水体补给来源,探讨了长期引黄灌溉对区域水循环、地表水-地下水交换的影响。结果显示:(1)河口区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都具有较高的矿化度,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平均矿化度分别为27.96、23.17 g·L-1,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中阳离子Mg2+、Na+、K+,阴离子Cl-、SO2-4是与总溶解固体(TDS)显著相关的主要离子成分;(2)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K,是典型的海水混合或者卤水;地表水由于工、农业和城市污染,水化学类型向Cl·SO4-Na·K·Ca变化,水化学类型变化复杂;(3) 地表水水体的盐分补给来源于海水混合以及城市及农业污染,而浅层地下水的输入则来自海水入侵以及降水、地表水的下渗补给;(4) 生态调水后地表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农田和近海湿地,补给比例48%~81%,而海岸滩涂带地下水的补给比例最低,这可能与海岸含水层渗透系数相对农田和湿地较小有关。  相似文献   

5.
位于干旱区的乌鲁木齐河流域,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地表水与地下水发生多次转换。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已高达167%。对于一个仅有6.32×108m3水资源总量的流域来说,研究地表水的开发调度方式对地下水转换补给的影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通过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的模拟模型,经过大量运算,随机地模拟了地表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地下水资源的补给状况,针对扩大喷滴灌面积,提高渠系有效利用率等具体措施,分析了地表水资源量的增加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的减少对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影响,这对于流域规划及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卫宁平原地下水沿河排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评价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是管理和利用流域水资源的基础。通过在卫宁平原沿河采集36组地表水、地下水样品,基于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了地下水和黄河的转化关系。建立了一维溶质对流运移方程并运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以Cl-和EC为拟合指标计算了地下水沿河排泄强度。结果表明:枯水期地下水以向黄河泄流为主,总排泄量为7.48m3/s,占黄河流量的2.13%。地下水排泄具空间变异,存在两段地下水强排泄区。水化学示踪模拟方法可以有效评价地下水沿河排泄及其空间变异,地下水样品的代表性、水量均衡要素的完备性和取样密度是影响评价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配不均,定量计算出中游不同河段、不同时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量,对地下水开采与回补、地表水与地下水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12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博尔塔拉河中游5个监测断面的逐日测流资料,运用河道径流分析法,结合P-III(Pearson-Ⅲ)型分布频率曲线、各监测断面来水量对比图和水文地质剖面图等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渗漏河段入渗率与来水量关系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5个监测断面中,博乐水文站年来水量最多,查乡大桥监测断面年来水量最少。(2)博尔塔拉河中游2021年12月1日—2022年11月30日来水处于平水年份。(3)博尔塔拉河中游上段,地下水转化补给地表水;中段昆得仑渠首-查乡大桥段地表水大量入渗补给地下水,入渗系数为0.67,入渗率与来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下段,地下水再次溢出地表。博尔塔拉河中游河段共经历了3次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总体表现为地下水溢出补给地表水。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农业节水发展方向和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省农业节水要综合运用水利,农业、管理等配套措施、提高单位水效益,采取适用的田间灌水技术,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在渠灌区实行综合技术改造,并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喷灌与微灌技术,盖膜和秸秆覆盖,制订并实行节水灌溉制度,灌溉预测预报制度,因地作好开发微咸水等,是河北省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对泾惠渠灌区地下水超采导致的水环境问题,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资料等,对灌区地下水调蓄地层、调蓄水源、调蓄方式以及调蓄库容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出了2012年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泾惠渠灌区地下水可调蓄库容为10.22×108 m3。为模拟地下水库调蓄功能,设置了3种地下水调蓄方案,并运用数值模拟模型对3种调蓄方案进行预测,对不同调蓄方案下的地下水位动态及水均衡状况进行了分析。[JP2]结果表明:地下水调蓄可使灌区地下水失衡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而增加引水量与减少开采量的联合方案,使地下水环境的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水资源特征及其循环转化规律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河西走廊水资源主要以雪冰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形式存在,分布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相对独立的流域水系.南部祁连山区发育大小河流共计57条,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71.29×108 m3,总体而言,近50 a出山径流变化比较稳定.走廊平原主要由8个大型的构造地貌盆地组成,盆地地下水主要接受出山河水及引灌河水的入渗补给,是地表水资源的重复表现形式,多年平均地下水补给量为42.42×108 m3.近50 a来,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了17.19×108 m3,由此引起泉水资源23 a来衰减了24.6%.受构造地貌的制约,自南部山区至北部盆地,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经过5个不同地带有规律的、大数量的、重复的转化过程,形成完整统一的"山区地下水-地表水-南盆地地下水-地表水(泉水)-北盆地地下水"水资源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1.
敦煌盆地水环境特征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敦煌盆地有限的水资源既是绿洲和敦煌市存在的必要因素;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论文分析了敦煌盆地水环境特征,认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水利建设活动,严重于预了敦煌盆地的水循环,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发挥敦煌的旅游优势,为了保证敦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合理调整用水产业结构,压缩农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恢复地下水位,保证低耗水、高产出的旅游业用水需求,走水资源永续利用、经济稳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反映了气候、人为排灌活动及水文地质地理等因素综合作用。通过灰系统预测方法得出的预测地下水位数据与实地观测该时段地下水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探究黑河调水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以来对当地地下水位的具体影响,这不仅可以有效地评价黑河调水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几年来的实际效果,也可以为下一步工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联合调度模型在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趋缺水的额济纳绿洲,进行河水与地下水进行联合运用的目的是:减少水资源浪费,恢复生态水位,保护绿洲。按照国家水利部(1997)496号文件:《现状工程条件下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简称“97甘蒙分水方案),不同保证率下分配给内蒙古的水量。根据狼心山水文断面入境水量丰枯变化的分析结果,建立水资源联合调度模型,对四种不同来水方案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执行“甘蒙分水”,采用内蒙长衬砌渠道输水,当保证率P=50%时,入境狼心山水量为7.527×108m3,到2020年地下水位埋深回升到2.35m,相应绿洲面积将扩大到5005.01km2,绿洲植被总盖度可达到58%。基本满足天然非灌溉林草的需水,逐步回补到生态要求的限定水位,使绿洲逐步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对新疆阿拉尔灌区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分析了新疆地下水的转化规律,特别是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对塔里木盆地阿拉尔地区开垦后的地下水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做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使绿洲内部地下水位上升,水质改善;但绿洲以外地下水位下降,河流由于接纳了绿洲排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内陆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石羊河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转化关系为流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能性。但上游盲目扩大灌溉面积,引起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研究表明,至1989年净灌溉面积达2.01万hm2,使进入下游的河川径流衰竭甚至断流;石羊河中下游年超采量达5×108m3以上,仅民勤盆地年超采量达4×108m3以上;下游地下水矿化度以每年0.1g/L的速度增长,下游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对内蒙古通辽市井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农业灌区用水现状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灌溉方式、土壤类型、分布位置和灌溉管理水平选择典型样点灌区,分别用田间实测法和水量平衡法科学地测算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样点灌区、灌区和地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并分析评估样点灌区、灌区和地区三个尺度的节水效果与潜力。测算得出通辽市所辖的奈曼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区、开鲁县、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扎鲁特旗和霍林郭勒市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为0.799、0.832、0.813、0.803、0.823、0.806、0.802和0.810。。现状年通辽市地下水灌溉总面积为64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为30万hm~2,还有34万hm~2农田使用传统的灌溉形式。假定未来34万hm~2待改造农田全部发展为低压管灌时,通辽市64万hm~2灌溉面积可节约水量3 860万m~3;全部发展为喷灌时,可节约水量8 298万m~3;全部发展为膜下滴灌时,可节约水量10 904万m~3。各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不同灌溉方式的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采用高效节水灌溉可整体提升灌区灌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疏勒河流域是目前甘肃省移民和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也是“再造河西”战略实施水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随着移民范围和开发程度的迅速增大 ,进一步提高流域水源及其循环转化关系的研究程度 ,及时发现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本文在广泛收集有关水文、水利化现状资料和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计算和评价了疏勒河流域的降水资源、冰川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允许开采资源、储存资源 )、水资源总量的数量和特征 ,评价和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流域水资源初始产权界定初探以黑河流域中游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水资源短缺程度的加剧 ,可交易水权制度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的新方向。水资源初始产权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 ,产权初始配置要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前提下 ,坚持公平、效益相结合的分配目标和配置原则。本文建立了初始水权配置指标体系 ,对黑河流域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对用户调查结果进行专家判断修正 ,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各分配指标的权重分布。以黑河流域张掖地区为例的界定结果表明 ,除上游的肃南县和山丹县外 ,其余各县市的实际用水量都超过了各自界定的初始水权 ,这种差别为水资源产权交易管理提供了现实依据 ,为开展流域上游的生态保护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再生水灌溉的迅速发展,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再生水灌溉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水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同潜水埋深,灌水水平越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越多;灌水后,灌水水平B1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硝态氮分别增加11.71mg/l、15.82mg/l、15.16mg/l;灌水水平B2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硝态氮分别增加33.881mg/l、30.37mg/l、25.29mg/l。潜水埋深越深,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增加越小;潜水埋深越浅,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增加越大,由于淋溶和硝化作用产生的硝态氮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20.
以渭河宝鸡段为研究对象,以林家村、魏家堡为生态基流关键控制断面,建立基于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的水资源调控模型、调控规则及调控方案集,对研究区不同水平年不同调控方案下基于河道非汛期生态基流保障的水资源调控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林家村断面通过采取方案4,即来水优先保障河道非汛期基流并考虑灌区节水,可使该断面非汛期河道生态基流保证率分别提高至88%、89%;2)魏家堡断面通过采取方案7,即水库对渭河基流补偿并考虑灌区节水,可使该断面非汛期河道生态基流保证率分别提高至88%、90%。由于河道生态基流保障特别是水库补偿河道基流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水库补偿的可行性和相应的补偿机制,以确保水资源调配方案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