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应用软系统归纳集成法,确定了太行山主要针阔叶树种生态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其中一级评价指标5个,二级评价指标9个。利用大体一致的200多块样地的调查资料,对太行山广泛分布的针阔叶树种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分类评价、优劣排序和聚类分析,将评定等级为优良的9种阔叶树和5种针叶树,作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中可广泛应用的树种,最后从海拔、坡向、年均降水量、气温、土壤等方面总结了优良针阔叶树种的适宜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为1.02~11.2,shannonwiener指数为0.10~3.87,物种丰富度S为6~23,海拔及坡向对物种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坡度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农林复合经营结构对生物多样性有着较大的影响,柑桔种植类型通过复合经营物种丰富度S提高1~2.2倍,simpson指数提高72.5%~150%,shannon-wiener指数提高1.3~2.3倍;生物地埂、生物带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显著,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增强了防止土壤侵蚀的效能,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防尘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防尘效应初步研究表明:在沙质土壤类型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防尘效应,它能够有效地减少尘埃的输送量,能够减少降尘量17.2%~64.0%;动力速度,防风效能,风速、土壤湿度是决定降尘量大小的主要因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使沙尘基本上得到控制,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城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含义、原理、管理技术等方面的论述 ,提出建设农、林、牧、副协调发展 ,集高新技术、现代农林业技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多功能城郊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成为城市森林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林木对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饶阳试区中农作物(小麦、玉米)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系统中林木材有的防护作用,就总体而言,农作物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个体高度以及分蘖数等生长指标均大于对照,其平均籽粒产量,秸杆产量,收获产量以及千粒重等产量指标也高于对照。就其林木的胁地(付作用)来看,在一定范围内,距林木越远,胁地越轻,其林木胁地的距离、程度受其方位、季节以及作物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该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北平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模式之一,林网-梨(幼树)农间作的农作物配置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较优的作物搭配形式,其间作物搭配的优劣顺序为:西红柿-白菜〉小麦-红薯〉大蒜-大葱〉小麦-白菜〉大蒜-白菜〉小麦-花生〉大蒜-花生〉小麦-黄豆〉小麦-谷子〉大蒜-黄豆〉油菜-花生〉油菜-黄豆〉油采-谷子。具体将其分为三类以大蒜--白菜配置以上为最 一类,大蒜-黄豆配置以上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海岸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中进行农林复合经营的作用和建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方法,对农林复合试验区的建立、林网树种选择、防护林带营造、模式结构和配置方式等方面作了探讨,提出海岸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枣-麦间作系统、枣-草间作系统和小麦单作系统进行调查,发现3种系统的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为枣-草间作系统(2.5265)〉枣-麦间作系统(1.6615)〉小麦单作系统(0.1890);相应的节肢动物群落也有相似的趋势,枣-草间作(3.0322)〉枣-麦间作(1.7708)〉小麦单作(0.1890)。还将3种样地的节肢动物群落划分为不同的功能集团分析了其多样性,发现3种样地功能集团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该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北平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模式之一,林网一梨(幼树)农间作的农作物配置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较优的作物搭配形式,其间作作物搭配的优劣顺序为:西红柿—白菜>小麦—红薯>大蒜—大葱>小麦—白菜>大蒜—白菜>小麦—花生>大蒜—花生>小麦—黄豆>小麦—谷子>大蒜—黄豆>油菜—花生>油菜—黄豆>油菜—谷子。具体将其分为三类以大蒜一白菜配置以上为最适宜的一类,大蒜—黄豆配置以上为适宜的一类,油菜一花生配置以下为较差的一类,实践证明,该评判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水分调节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具有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的功能;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棉花提高15.6%,玉米提高16.1%,小麦提高15.2%;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6月份为最低,7月份为最高,在作物各个生育阶段,系统内均高于系统外;在作物生育期内,土壤总耗水量,系统内较系统外低7%左右。用逐步回归方法研究表明:影响系统内外农田耗水量的主要因素是动力因素,系统内湍流交换减弱造成了农田耗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对太行山阴坡(半阴坡)主要灌木群落类型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Turcz)、虎榛子(OstryopsisdavidianaDecne)、黄刺梅(RosaxanthinaLindl)改良土壤结构及肥力的效果进行分析,认为,在太行山区先行种植以胡枝子等豆科植物为主的灌木群落,不但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对促进林木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影响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分布的温度、数字高程模型(DEM )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三个因子,使用BIOCLIM模型模拟元江县干热河谷稀疏灌木草丛空间分布,实现了元江县干热河谷空间分布的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干热河谷分布主要集中于除元江县城外的河谷两侧,其中东部分布较为集中,而在南部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加之近年来人为活动的加剧,对元江河谷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该模型很好地预测了未来元江县干热面积的分布情况,以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植物品种选择是工程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关键,应从生态适应性、功能综合性、抗逆性等方面考虑选择。以金安桥水电站同时具有明挖和洞挖弃渣的渣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分析及灌草种适应性分析确定了适宜灌草种。灌草种发芽播种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的10种参试灌草种自然发芽率最高的为高羊茅80.89%,除火棘外其余9种灌草种自然发芽率均大于75%;洞挖弃渣块石过多,灌草种保存率均低于30%,覆土后进行植物措施;明挖弃渣和弃渣覆土发芽率均大于60%且其56d苗木保存率均大于60%的5种灌草种为:紫羊茅、白三叶、黑麦草、高羊茅、白三叶,其播种后6个月苗木生长高度也较好。选择以上5种灌木、草本植物,可满足渣场边坡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对云南 7种豆科灌木树种分布和适生环境生态习性了解的基础上 ,测定了这 7个树种叶片的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的含量 ,并进行了动物饲喂试验。结果表明 :7种豆科灌木树种叶片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谷物类饲料 ,其叶片粗蛋白含量高于 13% ,且微量元素、氨基酸含量丰富 ,钙磷比适宜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7种豆科灌木的叶粉按 5 %比例用于 0~ 30日龄肉用仔鸡日粮中对雏鸡的健康无不良影响 ,可直接用于鸡的日粮当中。其中 ,多花 艹抗 子梢、波叶山蚂蝗、毛叶猪屎豆、毛叶秧青和白花羊蹄甲叶粉的蛋白质利用率较高 ,表明其蛋白质品质较佳 ,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许家铭 《林业科技情报》2021,53(1):64-65,68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具有诸多的生态功能,具体表现为对水源、土壤、固碳、净化、固沙、生物多样性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数据估算得出,我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所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8318.79亿元.其中,保持与改良土壤价值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16.
青海灌木林的生态地位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的灌木林大多生长在"三江源"区和乔木林难以生存的高位山体间等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的特殊地区。文章阐述了其灌木林所具有的独特的生物功能和重要的生态地位,并提出了对青海灌木林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金沙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恢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植被区自然概况,植物群落演替基本理论及封山育林(自然演替)与人工造林(人工促进恢复)2种恢复方式区基本情况。通过对比研究,结论是:封山育林自然演替3年后的稀树灌草丛,植物群落比人工促进恢复方式的复杂,生物多样性体现较好,灌木类逐渐转向耐旱、耐热、耐火、更新力强的抗逆类型发展,每获得1kg生物量的投入是人工播种方式的1/3。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根系分布及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柑桔×小麦+金乔麦植物篱、柑桔×小麦+茶树植物篱、柑桔×小麦+银合欢植物篱等系统的组成植物材料不同径级根系垂直分布、水平分布和系统的根系分布及竞争,以及柑桔、银合欢的根片段分形研究表明:植物材料根系呈典型的Gauss曲线分布,少数呈Lorentz分布;柑桔×小麦+茶树植物篱复合系统根系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与柑桔×小麦+金乔麦植物篱复合系统相比,小麦减产18.5%,柑桔单果平均重减小14.3%;柑桔和银合欢的大部分分形参数与林龄或Ln-1间存在着3/4的标度关系,分形研究将丰富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方法,提高科学性、可操作性、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9.
灌木林在祁连山区的作用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福 《甘肃林业科技》2005,30(2):32-35,57
灌木林在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祁连山灌木林面积41.2569万hm^2,面积大,分布广,是云杉林面积的2.3倍,涵蓄水总量在3亿m^3以上,远远超过云杉林涵蓄水总量。灌木林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调节和稳定河川径流等方面的作用都比云杉林生态系统大。所以,应重视保护和发展灌木林。利用祁连山区相关灌木林的调查研究资料,对祁连山区灌木林的现状分布,经营状况,灌木林地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中的理想功能等方面加以概述。对祁连山区灌木林所发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依此提出了保护恢复和发展灌木林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