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利用2001~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宏观数据构建penal data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性很高的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分别对东中西部地区构建数理模型,分地区检验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库兹涅茨"倒U"理论在我国东部地区成立,即东部地区农村金融表现出"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模式,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并不存在农村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关系,而且现阶段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明显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尝试性的给出了一些关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人口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效应,基于2002—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2SLS回归模型,着重探讨了中国人口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作用,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人口城镇化主要提高了农民的工资和财产收入比重,但对经营和转移收入比重有降低作用。3)人口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与全国情况较为一致;中部地区主要表现出对经营收入比重的降低作用;西部地区的作用特征则与东、中部地区均有差异。本研究为中国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如何推动农民收入增加提供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为推进普惠金融、缓解金融排斥提供了新思路,在缓解城乡差距问题上也可有所作为.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31个省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地区回归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明显,西部次之,东部...  相似文献   

4.
教育差距是中国城乡收入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高等教育是培养优秀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中,教育资源的投入起到了显著作用,并且有效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就业,进而缩小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异。利用我国2008—2020年的31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探究农村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在粮食安全提高的影响下是否能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表明:(1)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显著作用,其中中部地区的作用最大,而东、西部地区相较于中部地区的效果较弱。(2)在农村人力资本与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效应中,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这一点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农业发展水平进步、农村地区振兴、农民收入切实提高提供参考,最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伍艳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208-212
2001-2010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发生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贫困发生率下降1.58%;分区域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较高的贫困减少速度,但是各区域贫困发生率的绝对水平和减少速度存在差异,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的绝对水平最高,贫困群体的脆弱性明显,但其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少的效应比中部地区强.实证检验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最强,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最弱.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2000—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和消费等统计数据,以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农村社会保障消费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供给的消费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现较快的增长,地区差异明显,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挤入效应,且东部地区的挤入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储蓄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社会保障收入、上一年人均消费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同,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面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压力,农村金融作为我国提振农村经济的重要工具,是否能发挥其收敛农户收入差距的效应呢?针对农村金融与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利用GMM研究方法,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方面,对2000~2014年全国27个省市(除西藏和上海)的收入差距和农村金融规模与效率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对农户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不显著;(2)与农村金融规模相比,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户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更强,且该效应随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2003~2012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在测度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税收安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基本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最低,中部较低,西部最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宏观税负、个人所得税以及消费税的增加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房产税的增加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出、通货膨胀、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程度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2~2011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效应;短期内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作用效果并无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但就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东部与西部地区仍以地方财政支出影响为主,而中部地区的情况却出现了逆转,土地出让收入对房价的刺激作用要显著大于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10.
运用熵值法对2010—2019年农村金融相关数据进行测度,分析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虽有小范围的波动,但整体水平在提升;三大区域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都处于上升趋势,东部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一直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中部区域一直高于西部区域;但三大区域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趋势变化有很大不同,虽然三大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都呈现"M"型,但涨幅不同;差距波动不同,但均趋于缩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及其内在原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总体而言,我国收入不平等问题较为严重,且城市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明显高于农村,但农村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却更加明显;从地区层面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不平等程度较高,中部和东北地区收入差距较小;对基尼系数贡献率的分解结果显示,城市内部、城乡间及地区间不平等对总体收入不平等起着主导作用,户籍差异、受教育程度均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解释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溢出视角,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2010—202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某一省份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地受到周边省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分地区检验结果来看,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一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最后,针对实证结果和现实情况,提出了推动劳动力转移、建设高质量城镇化、加强东中西部合作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采用中国2006—2015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引入极值边界分析(EBA)模型实证检验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以期得出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规律性的结论。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乡村人口数量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而劳动力素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中部地区政府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而城镇化率和劳动力素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影响因素;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因素,而政府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稳健性"因素;就全国范围而言,政策性因素是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因素。基于以上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了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与驱动因素,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测算出各地区2005—2014年农村绿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时空差异,并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较好且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2)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总体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与西部的区域内差距相对较大,而总体差距主要来自于区域间差异;3)中国农村绿色发展水平与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户投资能力显著正相关;各区域农村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同中存异,人均GDP对东部和西部、城镇化水平则对中部和东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城镇化水平和生态保护社会投资对西部农村绿色发展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聚类分析法,基于吉林省39个县的数据,对县域农村金融排斥地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吉林省县域金融排斥严重,金融排斥指数FEI(Financial exclusion index)0.5的县占44%;2)县域农村金融排斥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FEI0.5的县,50%以上分布在东部地区;3)东部地区半数以上的县FEI≥0.5;4)第一产业比重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则农村金融排斥越严重;5)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越高、农村金融贡献度越大、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金融排斥程度越低。缓解农村金融排斥应该根据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数字普惠金融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普惠金融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利用2011~2018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的广度、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能抑制城乡收入差距但抑制效应不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利用泰尔指数测度了我国省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省际差异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结论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收入差距最小,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最大。随后根据2000~201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滞后模型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经济开放程度、财政支出与金融发展以及教育等方面分析了省际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10~2013年地方财政支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效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城镇化率、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是调节效率提高的有利因素,人均GDP、人口密度是调节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总体地方财政支出调节城乡收入差距的综合效率较低;东、西部地区的平均综合效率始终高于中部地区,效率分布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以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有机构成的视角构建数字农业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分析框架,运用多种方法分析数字农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当前阶段数字农业发展会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下降和城乡收入差距增加;东、中、西部地区及各省份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数字农业主要通过降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进而削弱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创造效应”,使得农村居民收入下降。政府应结合数字农业发展的时代必然性以及现状寻找未来发展数字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重视农村环境治理、健康人力资本的减贫增收效应对于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为厘清农村环境治理、健康人力资本与居民减贫增收之间的关系,基于200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农村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村环境治理对居民减贫增收及不同来源收入的影响,探究其影响的阶段性差异和区域性差异,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健康人力资本在农村环境治理影响居民增收过程中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农村环境治理对居民减贫增收存在倒“U”形影响,在2004—2008年及2019—2020年这2个阶段均显著。从收入结构来看,农村环境治理对农业收入存在促进作用,在2009—2018年这一阶段更明显;对非农业收入存在倒“U”形影响,在2004—2008年及2019—2020年这2个阶段均有所体现。从区域层面来看,农村环境治理对东、西部地区居民减贫增收起到倒“U”形影响,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农村环境治理与东、中、西部地区农业收入均显著正相关;与非农业收入在东部地区呈倒“U”形关系,中部地区呈正相关关系,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