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直播、小苗移栽和大苗移栽3种栽植方式为主处理,接种和不接种稗草为裂区处理,17份不同株型和化感特性水稻材料为再裂区处理,设计了对无芒稗干扰控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直播和小苗移栽对无芒稗株高、分蘖和干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优势株型和化感特性水稻对无芒稗具有较好的干扰控制作用。在30株 m-2无芒稗的竞争干扰下,3种栽植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杂草竞争干扰使水稻减产21.73%,化感作用水稻吓一跳、IR644-1-63-1-1、谷梅2号对稗草竞争力强,仍具一定产量水平。无芒稗竞争干扰对直播水稻株高、分蘖和植株干重影响大,与移栽水稻的差异显著。杂草干扰对供试水稻材料的农艺性状产生不同影响,水稻化感种质吓一跳中期分蘖强、植株高、干重大。无芒稗竞争干扰对成熟水稻株高无影响,但对分蘖、植株茎秆和穗干重差异显著。杂草竞争对3种种植方式的水稻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单株谷粒重以大苗移栽显著大于直播,移栽水稻的穗型较大,每穗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显著大于直播水稻。化感作用水稻谷梅2号、IR644-1-63-1-1、TN1和PI312777每穗颖花数不高、每穗实粒数少,化感作用水稻吓一跳每穗颖花数不高,但结实率高。水稻材料中早27、早籼浙207、早籼浙101、中早22等拥有较高的千粒重,化感作用水稻谷梅2号的千粒重显著高于IR644-1-63-1-1、TN1和PI312777。早籼浙101、早籼浙207和中早22等拥有较高的单株谷粒重,化感作用水稻中156的单株谷粒重显著高于谷梅2号、吓一跳、IR644-1-63-1-1、TN1和PI312777。  相似文献   

2.
水稻化感品种抑草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 PI 312777、丰华占和华粳籼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大田抛秧种植条件下对伴生杂草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PI 312777与丰华占表现有较强的抑草效应,而华粳籼1号表现不抑草;水稻化感品种的抑草效应主要表现在水稻生长前期,与水稻的化感潜力和水肥条件等方面有关.田间评价结果证明以特征次生物质为标记的方法可以较准确评价水稻品种化感潜力.  相似文献   

3.
水稻专用复混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配方复混肥的水稻有效穗平均增加34.3%,千粒重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平均增加15.4%,差异极显著。其中,施用含除草剂的Ⅳ,Ⅴ两种配方混合肥料增产幅度最大,分别为17.1%和19.7%,且对牛毛尖、鸭舌草等恶性杂草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冬种绿肥对后茬早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种植模式的筛选提供技术支持。以马铃薯、油菜和紫云英为绿肥植物,以冬闲田处理作对照,研究冬种绿肥翻压后早稻病虫草发生变化特征及产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冬种绿肥翻压后,对水稻病虫草发生种类无影响,主要病虫草害均为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鸭舌草和稗草,而对纹枯病、鸭舌草和稗草发生程度有显著影响,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发生量无显著影响。在水稻孕穗期,纹枯病株发病率表现为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冬闲田—水稻紫云英—水稻处理,至黄熟期表现为冬闲田—水稻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紫云英—水稻处理;鸭舌草和总草密度均以冬闲田—水稻紫云英—水稻马铃薯—水稻油菜—水稻,而稗草则以冬闲田—水稻油菜—水稻马铃薯—水稻紫云英—水稻。冬种绿肥对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冬种绿肥翻压后早稻病虫草发生,提高水稻产量。在江西红壤稻区,冬种绿肥可抑制纹枯病和杂草发生,提高水稻产量;绿肥选择上以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和病虫草害控制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正旱稻田有两个出草高峰:水稻播后5~7天出现第一个出草高峰,以稗草、千金子等杂草为主;播后15~20天出现第二个出草高峰,以稗草、异型莎草、鸭舌草、繁缕、荠菜、水苋菜、牛毛毡等杂草为主。旱直播稻田恶性杂草稗草和千金子发生早,发生量大。旱田除草剂主要有:精喹禾灵、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氰氟草酯、丁·恶乳油、乙羧·氟磺胺、五氟磺草胺、草甘膦等。  相似文献   

6.
麦茬水稻旱种田间杂草综合防除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的发生危害规律及防除关键技术等.初步认为:1.杂草对旱种水稻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产量,减少成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长;2.杂草累计收获总干重或禾本科杂草干重可作为杂草危害程度的指标;3.禾本科杂草危害较严重,是旱种水稻田的优势草类;4.旱种水稻除草临界期为播种后第25~40天.此外,对杂草发生潜力、除草时期等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农得时是美国杜帮公司研制的新型除草剂,可有效地防除稻田多数阔叶杂草和一年生莎草科杂草,并兼具抑制稗草的作用,对水稻安全.经我所1987-1988年试验,其结果表明:1.农得时可有效地防除稻田泽泻、慈茹、鸭舌草、牛毛草等多种杂草.其防效可达100%,并对芽期稗草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效期可达30-40天.  相似文献   

8.
基因表达调控是水稻化感作用形成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化感水稻PI312777(Oryza sativa L.)的Os MYB(CT829537)基因分别进行过表达(overexpression,OE)和RNA干扰(RNAi),再与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BYG)共培养,以野生型PI312777为对照。结果发现,与稗草共培养下CT829537-OEPI312777的酚类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上调,根系及其水培液中的总酚酸浓度增加,抑草能力增强;相同处理下CT829537-RNAi PI312777则相反,其酚类代谢关键酶基因较野生型植株表达下调,总酚酸浓度降低,抑草能力下降。这表明Os MYB(CT829537)通过调节化感水稻的酚酸类物质合成进而影响其抑草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茭白田杂草与水稻田杂草种类较相似,主要有稗草、鸭舌草、异型莎草、瓜皮草、眼子菜、水莎草、扁秆草等。其化学防治方法如下。1.茭白返青出芽前1~2天,每亩用50%扑草净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40~50公斤喷雾或拌细土20~30公斤撒施。  相似文献   

10.
米糠栽培法对水稻病害和杂草发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中国品种和7个日本品种为材料,分析施用米糠与杂草和穗颈稻瘟病发生的关系,为水稻有机栽培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发生杂草的种类以鸭舌草为主,占杂草种类的78%~99%,稗草的发生量从试验开始占全部杂草的20%,逐渐减少,试验第3年没有发生。穗颈稻瘟病发生,依据年次变化稍有不同,几乎所有年度、所有的品种都是有机栽培区比普通栽培区发病率低。从产量角度考虑,穗颈稻瘟病大量发生的年份,所有品种的平均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刘探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71-180
以美国强化感稻‘PI312777’为对照,比较不同化感杂交稻组合和新品系抑制稗草能力的田间表现,探索利用水稻化感作用的有效方法。采用移栽和直播2种水稻种植方式,对水稻封行前抑草率、竞争抑草率、灌浆期抑草率、伴生稗草平均株高和稗草单株干物重进行调查分析。化感稻移栽条件下对于稗草株高和干物重的抑制效果优于直播条件;直播条件下化感稻的化感抑草率大于移栽条件下,且变异系数较小,可见直播方式更利于化感稻种植;环境条件是化感稻抑草作用发挥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竞争抑草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化感作用表现相对稳定;相关分析表明化感稻的抑草作用并未对存活稗草的地上部分生长量有明显影响,增强化感稻的化感作用,能有效抑制田间稗草的萌发。实验结果显示了化感稻是更适于直播种植的材料,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不同播期对直播早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播期对直播早稻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常规籼稻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利用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不同播期直播早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全生育期积温逐渐减少,抽穗后积温逐渐增加。成苗率随分蘖前日平均温度升高而增加,成苗率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系数为0.83以上的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呈系数为0.72以上的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播期推迟,茎叶干物质向子粒输出转化逐渐减少,单株和单位面积茎叶干物质输出转化与抽穗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单株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随积温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量随积温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直播生产过程中,提前播种,保证一定基本苗,协调好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和转化,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除草剂配方组合对直播稻田抗药性杂草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除草剂配方组合防除直播稻田抗药性杂草的情况,于2009-2010年在洞庭湖稻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45天,二次使用二氯喹啉酸对稗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分别为53.1%和65.5%,表明该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已产生抗药性。两年的试验结果显示,除草剂配方组合1、2、3对抗药性稗草及其群落具有优良的防效,均在90%以上。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发现洞庭湖稻区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已产生抗药性,试验中采用的3个除草剂配方组合在不同年份轮换使用,可避免或延缓新的抗药性杂草发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种类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水稻品种中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水平(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比较研究其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产量构成、关键生育阶段天数、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获得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为225.0~262.5 kg hm–2,常规粳稻为300.0 kg hm–2,杂交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为262.5~300.0 kg hm–2。(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以籼粳杂交稻最高,达12.2(12.0~12.3)t hm–2,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出6.6%、9.8%和19.6%(两年平均值)。群体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均以籼粳杂交稻最高,但其每穗粒数年度间波动较大。穗数和结实率以常规粳稻最高。(3)播种至抽穗期天数以杂交粳稻最长,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则以籼粳杂交稻最长,达60 d左右。全生育期天数呈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两年中日产量以籼粳杂交稻最高。(4)籼粳杂交稻在抽穗、抽穗后20 d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均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且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最高。此外,籼粳杂交稻在拔节至抽穗期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较多的每穗粒数、较长的灌浆期天数以及较高的日产量、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籼粳杂交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原因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直立型密穗基因是水稻中与株型密切相关的基因,对作物高产分子育种有重要应用价值.为了培育直立密穗型的籼稻新品种,本研究以优良籼稻品种东南恢602(弯穗型)做母本,具有直立型密穗基因的近等基因系DW13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根据直立型密穗基因dep1在第5外显子上碱基缺失,筛选出一个插入缺失长度多态性(Insertion ...  相似文献   

16.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is a popular pasture legume and cover crop. The legume possessed strong allelopathic potential and suppressed spontaneous growth of paddy weeds. In a bioassay, aqueous extract of S. guianensis remarkably inhibited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barnyardgrass and monochoria. Application of 1 ton ha?1 upland parts of S. guianens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addy weed biomass by 80 % and increased rice yield by 40 %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several allelochemicals in S. guianensis including phenolic acids, coumarin and long‐chain fatty acids.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may be used as a source of natural herbicide for reducing the dependency on synthetic herbicid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化感水稻抑草作用的根际生物学特性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文雄 《作物学报》2013,39(6):951-960
当前水稻化感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遗传生理与分子生态特性和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抑草作用的根际生物学过程与机制两方面。水稻化感作用是个可遗传的数量性状,控制该性状的QTL主要定位在第2、第3、第8、第9、第10染色体上,并存在显著的QTL上位性作用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但未见控制化感作用性状的QTL遗传信息与何种化感物质的产生紧密相关的研究报道。从现有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结果看,水稻化感物质可分为三大类,即酚酸类、萜类和黄酮类物质。这三类物质对靶标植物(稗草)均有抑制作用,但酚酸类物质起化感抑草作用的有效浓度较另两类物质的高,且从土壤中检测到的浓度比室内测定的化感抑草作用有效浓度低得多。因此,酚酸类物质是否是一类化感物质经常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然而,也有研究结果表明,逆境引起的水稻化感作用潜力增强与其合成酚酸类物质的基因表达增强以及所合成的该类物质分泌释放到根际土壤中的量增多有关。当抑制化感水稻的PAL-2-1基因表达后,其酚酸类物质含量降低,根际微生物数量也随之减少,其中黏细菌属的细菌丰度明显降低,化感抑草效果下降,因而认为在田间条件下化感水稻PAL-2-1基因调控其酚酸类物质合成,经根系分泌进入根际土壤后引起根际特异微生物的趋化性聚集,在这一过程中,释放的根系分泌物可能被土壤中存在的多样性微生物所降解,从而降低其在土壤中的浓度,但正是通过土壤微生物的降解与转化作用,引发了化感物质与根际微生物的藕合效应,并由此产生了水稻化感抑草现象。因此,深入研究这一根际生物学过程对于最终揭示水稻化感作用机理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