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化仕 《广西植保》1996,9(1):27-28
灌阳县枣疯病的发生情况调查及其防治意见王化仕(灌阳县植物检疫站541600)灌阳县是广西著名的枣乡,已有三百年的栽培史。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枣子生产发展很快,现已有枣树面积5.5万多亩,220多万株,成为灌阳发展经济的支柱之一。但枣疯病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2.
程云 《植物医生》2006,19(6):20-20
近年来铜仁地区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枣树种植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到现在的成片种植,全区大约种植13.3hm^2,但各地枣区不同程度地受到枣疯病的危害,已成为枣树的毁灭性病害,造成枣树大量减产,甚至毁灭整片枣林。据调查,一般发病株率6%左右,重病区10%~40%。  相似文献   

3.
王清和 《植物保护》1963,1(3):127-127
枣树是一种“铁杆庄稼”,分布全国各地,在华北地区栽植尤为普遍。据1957年的统计,全国枣树面积占全国果树栽培面积的26.2%,就各种果树株数比率来说,枣树占第一位。但自抗日战争以来,枣疯病严重发生,枣树感病后三、四年即枯死,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相似文献   

4.
枣疯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余治国①刘兴忠②罗贤国①杜子刚③费文彬④1985年以来,奉节县城关区10万株枣树发生枣疯病,近4000亩枣园成片衰败,产枣量由1984年的40万kg,降低到1991年的1万kg,损失十分惨重。为恢复发展枣果生产,加快山区人民脱贫...  相似文献   

5.
沂水小麦赤霉病1998年暴发流行,发病面积379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68.8%,病穗率一般为45%~60%,个别地块达80%以上。受病小麦千粒重平均下降25.9%,损失严重。一、发生流行因素分析1.菌源充足:全市小麦种植面积551万亩,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6.
以田间采集的来源于我国湖北省枣树产业主产区随州市随县种植的表现为"枣疯病"症状的枣树分离株为试材,对其16S rDNA和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基因采用Nested-PCR进行扩增以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湖北JWB-Hubei植原体分离物16S rDN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我国山东、河南等地的分离株一致率均为99%以上,在进化树中位于同一亚组的不同进化分支;虚拟RFLP图谱分析表明,JWB-Hubei属于16SrV-B亚组一个成员,与其进化树分组结果一致。JWBHubei分离株r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也与我国山东、陕西等地区的分离株一致率均为99%以上,在进化树中聚为同一亚组,与报道的基于RFLP分类属于rpV-C亚组的中国枣疯病分离物(JWB)聚集于同一亚组不同分支。该研究结果明确了湖北省枣疯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以及与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区枣疯病分离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植原体的株系划分、基因遗传变异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韩学俭 《植物医生》2003,16(4):30-31
枣疯病 (JujubewitchesBroom)是我国枣树上的严重病害之一。一旦发病 ,翌年就很少结果。病树俗称“公枣树” ,发病至 3~ 4年后即可整株死亡 ,对生产威胁极大。全国各枣产区均有分布为害 ,河北、安徽、广西、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尤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发病最重。如河南的内黄、新郑枣区近年来枣疯病相继爆发成灾 ,并日趋严重。1 病因与流行发病始初 ,多半是从一个或几个大枝及根蘖开始 ,有时也有全株同时发病的。症状表现是由局部扩展至全株。所以 ,枣疯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发病后 ,小树 1~ 2年 ,大…  相似文献   

8.
枣疯病是枣树上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植原体病害,几乎分布于国内所有的枣树栽培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我国陕西、宁夏、甘肃3省枣疯病样品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枣疯病植原体的核糖体基因片段为1 196bp,包含部分rps19,rpl22和rps3三个基因,其中rpl22和rps3大小分别354bp和753bp,分别编码118和251个氨基酸,且这两个基因为非重叠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我国陕西、宁夏、甘肃的枣疯病植原体的核糖体蛋白rp基因大小一致,归属于植原体16S rⅤ-B组;该植原体核糖体蛋白基因特性与樱桃致死黄化(CLY5)和桃树黄化印度分离株系(PY-In)植原体相似.首次报道了我国枣疯病核糖体蛋白基因rp基因的序列,把枣疯病植原体归到16S rⅤ-B组,为枣疯病植原体提供了新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枣疯病植原体侵染对枣树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本研究以田间‘赞皇大枣,健树和患枣疯病病树以及‘婆枣’枣疯病组培苗为材料,测定了健叶、病叶以及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处理后组培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在田间条件下枣疯病病树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a/b值显著低于健康叶片;在培养基中添加IBA、6-BA可提高枣疯病组培苗叶片叶绿素a、b含量,明显改善患病组培苗的光合作用,但随着继代时间延长,这种影响逐渐消失.此结果表明枣疯病植原体、激素代谢及叶绿素合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枣疯病传病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枣疯病是我国枣树上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多年试验表明:土壤、花粉、种子均不传病,病叶汁液接种以及病健树根系在地下的自然接触也不传病;人工嫁接虽可传病,但枣树繁殖一般不通过嫁接,因而不是自然传病的途径。经过对在枣树上活动害虫的系统调查,1980年于河北玉田选常见的11种叶蝉进行了传病实验,证明橙带拟菱纹叶蝉(Hishimonides aurifacialis Kuoh)、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lhler)和红闪小叶蝉(Typhlocyba sp.)均能传播枣疯病。从接种发病的实生枣苗维管束和媒介叶蝉的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都检查到枣疯病原类菌原体。鉴于这三种叶蝉普遍存在于北方枣区。因此,认为是枣疯病在北方枣区自然传病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11.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我国重要的优势特色果树,枣疯病(jujube witches'broom)是由植原体引起的、在枣树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病害~([1-2]).抗病品种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新建枣园中枣疯病的发生与蔓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魔芋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山区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魔芋在适宜地方开始种植时,往往头几年发展势头较好,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流行越来越严重,导致最后种植面积锐减。如湖北五峰县原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在病害的肆虐下,现实际仅剩下  相似文献   

13.
枣疯病又叫枣树丛枝病、枣火龙病、扫帚病.是我国枣树上的毁灭性病害.枣树病情轻的因疯长而不结果,或很少结果,群众称之为"公枣树".病情重的造成死枝、死树,特别严重者会造成整片枣园毁灭.  相似文献   

14.
黄沙公社位于上犹东南部,地处犹江两岸,与南康、崇义两县接壤,海拔150米,年平均气温19℃,无霜期290天。种植双季稻为主,稻蔗混栽。常年早稻面积8,300亩左右。历年稻瘟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79年早稻穗颈稻瘟大流行,全社发病面积3,200亩,占早稻种植面积的37.21%、严重田块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枣疯病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分光光度计和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分析了不同枣树品种及株系接入病原植原体后,其过氧化物酶及同工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同一枣树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株系间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同工酶有一定差异,抗病品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这两项可作为研究枣树抗枣疯病机理的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保护》1966,4(2):62-63
山东利津县位于黄河尾闾西侧,地势低洼,适宜种植高粱。近年来,由于高粱黑穗病的大肆流行,对产量影响很大。1963年,全县共种植高粱19.7万亩,发病面积达18.5万亩。发病株率一般达20—30%,高者竟达57%以上。收获脱粒时,种子被  相似文献   

17.
枣疯病是枣树上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一旦发生,病株第二年就很少结果,到第三、四年,整株树木即可死亡,危害极大。目前,杜绝此病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早预防。一、发病症状枣疯病最初发生在春季,病树发芽后,主芽往往大量萌发,一年生枝上的正芽和多年生枝上的隐芽大...  相似文献   

18.
我市处于冀中平原,土壤、降雨、气温、光热等条件都适合花生生长,1987年统计我市花生种植面积达17万亩,被列为河北省花生商品出口生产基地县(市)之一。进入70年代中期后,花生病毒病危害日趋严重,1986年全市17万亩花生病毒病大流行,减产10—30%,成为花生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为分析花生病毒病流行原因,我们分别统计了建国后(1949—  相似文献   

19.
自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对稻田的投入,主要体现在施肥量的增加和水稻种植密度的相应提高,因而导致田间郁闭性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危害,此病在我县逐年上升,近年已成为水稻生产的一大劲敌。尤其是1990年,我县遭受历史上少有的夏秋高温干旱,晚稻纹枯病仍大发生流行,危害损失严重,为历史上所罕见。据对各区,乡统计:全县晚稻种植面积37.2万亩,干旱失收9.7万亩。其中晚稻纹枯病发生  相似文献   

20.
1989年我区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73万亩,其中穗颈瘟44万亩,损失稻谷1441万公斤。本地区杂交稻63品系大面积单一化连年种植,导致病菌优势小种的变化,造成抗病性丧失,是大流行的主要原因。63品系开始引入本区时高产,抗病力强,1987年发现感病稻株,1989 年我区种植杂交稻85.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3.1%,而63品系又占杂交稻面积的92.2%。63品系的母本都属野败型同一质源。抗病性相近,给新优势种群的形成和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测定1989年我区致病力强的 ZB 群小种数量上升是63品系抗性丧失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