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低温胁迫下玉米叶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玉米大黄4079×200527的种子培养至3叶期,置4℃下冷激处理12 h,同时设对照,从叶片中提取可溶性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以体积比为主要标准,寻找Ratio>1的点,同对照相比,冷激处理后的玉米种子中8种蛋白质含量增加,出现5种新蛋白质点,新蛋白质全部为酸性蛋白,初步认为这5种蛋白质与玉米的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不同溶剂提取麻疯树根、茎、叶及种子的蛋白质,结果表明总蛋白以种子中含量最高,而营养器官中蛋白质主要集中在叶。萌发种子中蛋白质组分变化显著,而贮藏种子中蛋白质组分无太大变化。当年生种子、贮藏种子、茎和叶中所含蛋白质,以碱提组分含量最高;萌动种子和根中的蛋白质以水提组分含量最高。种子中抗癌蛋白质(28KD)、抗真菌蛋白质(22KD、21KD和20KD三亚基组成64KD)在碱提组分中含量最高。用30%PEG-6000处理麻疯树苗,发现在叶中诱导产生55KD、46KD、36KD、30KD、19KD、16KD和13KD多肽,在茎中产生33KD、30KD和23KD多肽,同时42KD和17KD多肽的含量减少。用4℃和51℃处理麻疯树苗,发现叶中54KD和24KD多肽在4℃和51℃均被诱导增加,44KD和36KD多肽在4℃和51℃均减少;茎中4℃和51℃诱导产生52KD、44KD和14KD多肽,诱导32KD、30KD和14KD多肽的增加。水分胁迫和温度胁迫在麻疯树根中未引起蛋白质组成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5个不同品种的马玲薯块茎蛋白质作了几项分析研究,得出鲜重样品总蛋白质的含量为1.22~1.69%,可溶性蛋白质占总蛋白质含量的71.6~74.5%。5个品种马玲薯块茎的可溶性蛋白质在 SDS—PAGE 电泳上被分为3个主要组份,其分子量分别为78KD,40KD,18.5KD。品种间在 SDS—PAGE 电泳上几乎无差异,但在双向电泳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幼苗在冷驯化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霜冻敏感的中薯3号和耐冻的野生马铃薯03079-435(Solanum acaule)的幼苗为试材,对其总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冷驯化期间(4℃/2℃,昼/夜),两者的总叶绿素含量都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03079-435叶片的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总体呈升高趋势,而中薯3号叶片的脯氨酸含量逐渐降低;两个基因型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升高,中薯3号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幅度明显低于03079-435。推断幼苗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与冷驯化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La对UV - B辐射下大豆幼苗 NRA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模拟增强紫外辐射UV - B (280~320nm)环境下,研究镧(La)对UV - B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片硝 酸还原酶活性(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NRA) 、可溶性蛋白、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低两个紫 外强度剂量下,叶片NRA较对照组都有显著下降,处理5d后降幅分别达到40. 9%和42. 0%;而经过适宜浓度 LaCl3 (20mg/L)预处理后,降幅较UV - B单独处理组均有明显升高,分别为39. 2%和38. 9%。蛋白质、淀粉和可溶 性糖含量变化与NRA相似,但是紫外辐射处理组蛋白含量变化较对照组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结果表明适宜 浓度的La3 +能够促进NRA以及UV - B胁迫下NRA活性的提高,缓解UV - B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采用沙培试验对NaCl胁迫条件下野生及栽培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地上部及根部Na+、K+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0~200 mmol·L-1浓度范围内,随着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野生大豆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栽培大豆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及蛋...  相似文献   

7.
花生幼苗二叶期用不同浓度的PP_(333)溶液处理,待四叶期时,称其地下部分鲜、干重,分析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测过氧化物酶及IAA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PP_(333)使花生幼苗地下部分鲜重、干重增加,促进根的生长。2、根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随处理浓度升高而颜色变浅。3、过氧化物酶及IAA氧化酶活性减弱。上述结果表明:PP_(333)对根部IAA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麦幼苗盐胁迫蛋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耐盐和盐敏感小麦品种的幼苗为材料,对不同盐浓度、不同时期、不同渗透剂处理下盐胁迫蛋白形成进行研究。梯度SDS-PAGE图谱表明,耐盐品种幼苗在盐胁迫下26KD和52KD蛋白质带增强比敏感品种显著。不同渗透剂比较表明,26KD蛋白质带只有在盐胁迫下才有明显增强。26KD蛋白很可能是专一性盐诱导蛋白。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研究高有机质土壤条件下施氮量对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比例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临优145和郑麦9023及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宝丰949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各组分的含量。总蛋白质、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N2处理较NO处理分别提高0.78、0.12、0.31和0.35个百分点;清蛋白含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但不同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贮藏蛋白含量差异显著,但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品种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加大,但贮藏蛋白含量差异减小。氮肥施用量对小麦籽粒各蛋白组分在总蛋白中所占的比例影响不大.不同品种籽粒中各蛋白组分在总蛋白中所占比例受施氮量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棉花种子成熟度对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品种、不同成熟度的棉花种子,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研究了成熟度对棉花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得出:两品种随着铃期延长、成熟度的增加,发芽势、发芽率先逐渐升高,92 d处理略有下降,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实验室测量已发芽7 d的种子的胚根+胚轴长和贮藏物质运转速率,2个品种各处理无明显规律。田间试验得出,出苗后5 d胚芽长、幼苗总干物质质量无明显规律,出苗后10 d、15 d胚根+胚轴长、胚芽长、真叶数和幼苗总干物质质量随着铃期延长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品种农大108为试验材料,当玉米幼苗2叶1心时,一部分在常温下(25℃/18℃)培养,另一部分在低温下(10℃/4℃)培养,以叶片喷施0.4 mmol/L亚精胺为处理组,喷施蒸馏水为对照组,研究亚精胺在玉米幼苗冷胁迫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抑制了幼苗生长,加剧了叶片中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产生,提高了膜脂过氧化水平,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叶片喷施亚精胺,显著缓解了冷胁迫导致的生长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提高了幼苗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使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此外,亚精胺处理提高了冷胁迫条件下幼苗热激蛋白HSP70和HSP9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外源亚精胺能提高玉米幼苗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小麦冷休克蛋白(cold shock proteins,CSPs)基因,根据大肠杆菌(E.coli)CSPs蛋白保守氨基酸序列,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检索小麦EST序列,采用同源序列法拼接了小麦3个冷休克蛋白基因,并以小麦叶片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对其进行扩增;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3个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以及ABA、低温、高温、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3个冷休克蛋白基因TaCSP1、TaCSP2和TaCSP3全长分别为290、374和377bp,各编码69、69、80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TaCSP1、TaCSP2和TaCSP3之间氨基酸相似性为72.9%~84.3%,与大肠杆菌来源CSPs的相似性为40.0%~79.7%。荧光定量PCR表达谱分析显示,TaCSPs在抽穗期小麦的根、茎、叶和幼穗中均能表达。胁迫分析表明,3个冷休克蛋白基因在小麦幼根中的表达,在低温和ABA处理下,表现为早期诱导、后期抑制,在高温、干旱和盐胁迫下,则表现为早期抑制、后期有所恢复。克隆获得的小麦3个冷休克蛋白基因在根组织中强烈表达,并受ABA和冷胁迫诱导,推测其在小麦抵御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的表达特性和功能,明确其在褐飞虱温度胁迫适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LAST从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序列;利用Bioedit、Mega等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qPCR技术分析目的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特性;利用原核表达技术研究其功能。【结果】筛选到6个含有α-晶体结构的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NlHsp20.9、NlHsp21.6、NlHsp21.9、NlHsp22.4、NlHsp23.1、NlHsp28.7,其ORF长度依次为561、531、570、570、588和735 bp,理论等电点为5.96、5.77、6.32、5.01、5.74和7.74。NlHsp28.7在3龄若虫中的表达量最高,而NlHsp21.9和NlHsp23.1在雌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雌虫在低温胁迫后所有小分量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高温胁迫后除NlHsp22.4外的其他5个基因表达量不同程度上调;3龄若虫在低温胁迫后一半sHsps表达量下降,另一半上升,高温胁迫后全部上调。转化褐飞虱sHsps的重组大肠杆菌热激存活率显著上升。【结论】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具有龄期和诱导表达特性及热胁迫保护功能,可能在其高温胁迫应激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低温胁迫应激中的作用与虫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的表达特性和功能,明确其在褐飞虱温度胁迫适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LAST从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序列;利用Bioedit、Mega等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qPCR技术分析目的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特性;利用原核表达技术研究其功能。【结果】筛选到6个含有α-晶体结构的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NlHsp20.9NlHsp21.6NlHsp21.9NlHsp22.4NlHsp23.1NlHsp28.7,其ORF长度依次为561、531、570、570、588和735 bp,理论等电点为5.96、5.77、6.32、5.01、5.74和7.74。NlHsp28.7在3龄若虫中的表达量最高,而NlHsp21.9NlHsp23.1在雌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雌虫在低温胁迫后所有小分量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高温胁迫后除NlHsp22.4外的其他5个基因表达量不同程度上调;3龄若虫在低温胁迫后一半sHsps表达量下降,另一半上升,高温胁迫后全部上调。转化褐飞虱sHsps的重组大肠杆菌热激存活率显著上升。【结论】褐飞虱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具有龄期和诱导表达特性及热胁迫保护功能,可能在其高温胁迫应激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低温胁迫应激中的作用与虫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王士强 《北方水稻》2009,39(5):77-80
冷害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频繁发生。本文简要介绍了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氮肥的施入、增施磷肥、增施钾肥、施用有机肥和微肥对防御低温冷害的作用,并对今后寒地水稻冷害防御的施肥技术方面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外源海藻糖对冬小麦低温下胚芽长及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外源海藻糖对小麦抗寒性的影响与作用机理,通过室内盆栽,模拟低温(冷冻)条件,研究外源海藻糖处理下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和弱抗寒品种济麦22的胚芽长、抗寒性相关指标及返青率。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在10mmol·L-1海藻糖处理下胚芽生长最快,弱抗寒品种济麦22在50mmol·L-1海藻糖处理下胚芽生长相对较快。在-5~-25℃冷冻处理后,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分别在10mmol·L-1和50mmol·L-1海藻糖处理下,分蘖节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返青率相对较高,MDA含量较低。结果说明,外源施加一定浓度的海藻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冬小麦对低温(冷冻)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赵黎明  孙伟  崔鹤 《北方水稻》2010,40(3):23-26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为探索和了解寒地水稻不同角度倒伏的变化特征,以寒地水稻垦稻12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角度倒伏的寒地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形态变化规律,探索了不同倒伏角度水稻的空间部位分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倒伏前期水稻茎鞘干重表现为0°>45°>90°,节间重与节间长度的比值表现为0°<45°<90°。在倒伏前、后两个时期,水稻倒1、2叶片长度以及重量均以0°倒伏的作用强度最明显;而在株高和重心高度上均表现为0°>45°>90°,而在穗长与株高比值上的变化则正好与其相反。综合分析表明,0°倒伏水稻上部空间承受的压力要明显高于其它倒伏角度的水稻。  相似文献   

18.
水稻冷抗的动态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和人工气候室条件下对具有没 抗冷性的水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连续的低水温和低气温处理,采用阴抗=应力/应变(R= F/S),研究了低温下水稻不同形态指标R的动态特征,进一步分析了R-t,S-t和F-s的特性,F是低温积累量在体内产生的应力,处理初期诱发R增加,S为植物体在低温下的变化量。R随处理时间呈抛物线型变化,其值可用来比较不同品种的抗冷能力,据R的F-S特性将冷抗R分为静抗、动抗和静动兼有的3个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丰花月季的抗性育种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6个最新引进的丰花月季品种一年生枝条在不同低温状态下进行冷冻处理,进行抗寒性生理指标测定。[结果]随着冷冻温度的降低,6个品种枝条失水率和原生质膜透性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可得出6个品种抗寒性顺序为雅典卫城〉陶醉〉莱茵河〉金玛丽〉自由〉伯尼卡。[结论]6个品种均适应该地区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河南主推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春季低温胁迫的响应,以郑麦366、郑麦7698、矮抗58等12个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拔节期低温(-6℃)和孕穗期低温(0℃)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分析了寒害级别与各生理指标增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进程慢的强耐寒性小麦品种的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温条件下的增幅大于幼穗发育进程快的弱耐寒性品种,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拔节期和孕穗期低温处理,使供试小麦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下降,拔节期低温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更为严重,孕穗期低温对穗粒数和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拔节期低温引起的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增幅与小麦所受寒害级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孕穗期低温引起的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增幅与小麦所受寒害级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不同小麦品种的耐寒性强弱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的表现并不一致,与寒害水平显著相关的生理指标也有差异,应结合两个时期的综合表现评价小麦品种春季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