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牦牛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的传染病,是牧区牦牛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发病快、传染快,对养牛业的影响较大。经调查,甘南牧区牦牛巴氏杆菌病平均发病率达6.87%,病死率达28.70%。由于受当地高寒阴湿的地理状况影响,发病率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急性或者慢性传染病,又称波状热。临床以持续不规则发热、多汗、关节痛、肝脾肿大、易反复发作为特点。该病在刚察地区以春末夏初多见,病畜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有接触感染及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刚察地区2007年调查牦牛960头,其中阳性2头,达0.2%,疑似2头,达0.2%  相似文献   

3.
班玛县牦牛焦虫病防治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班玛县牦牛焦虫病防治报告律旭东,才让当智,拉毛杰(果洛州牧科所,玛沁,814000)前些年,牦牛焦虫病在班玛县流行,危害严重,1980~1987年因患焦虫病死亡牦牛1.2万余头。我所和班玛县畜牧兽医站曾于1980~1982年在该县进行调查,确诊为焦虫...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慢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持续不规则高热、多汗、关节疼痛、脾脏肿大为主要临床特点。该种疾病在牛群中一旦传播,将很难清理,还会反复感染牛群,导致治疗效果差,治疗周期长。门源县牦牛布鲁氏菌病发生多以春夏季节为主,患病牦牛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进行病菌传播。为了进一步掌握门源县牦牛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2017年对门源县12个乡镇开展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王寿 《草业与畜牧》2009,(11):47-47
2008年4月5日至4月15日期间,共和县黑马河乡加隆村暴发一起致死性流行性疫病,死亡牦牛数10头.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经过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牛最易感染,特别是2~4岁的牛容易发病,一般为零星散发.临床特征是患畜头颈部或其他部位发生化脓性和结缔组殚织增生性硬肿.笔者用二海全虫汤治疗牛放线菌病44例,有效率达96%,治愈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7.
我国牦牛的寄生虫病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宏开 《四川草原》1991,(1):47-55,15
<正> 牦牛寄生虫病分布普遍,危害严重。据作者对川西北草地牦牛疾病的调查及各地的调查研究报告,牦牛的寄生虫病主要有:牦牛肝片吸虫病、牦牛前后盘吸虫病、牦牛乌毕吸虫病、牦牛中华双腔吸虫病、牦牛莫尼茨绦虫病、牦牛棘球蚴病、牦牛囊尾蚴病、牦牛多头蚴病、牦牛肺线虫病、牦牛胃肠道线虫病、牦牛住肉孢子虫病、牦牛焦虫病、牦牛球虫病、牦牛牛皮  相似文献   

8.
棘球蚴病(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的中绦期—棘球蚴(echinococcus)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危害严重。为了掌握贵南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我们利用牛、羊集中屠宰期对近年来我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2011-2014年间牦牛和藏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率分别为牦牛26.67%,18.94%,11.25%,22%,藏羊为46.94%,28.94%,12.5%,25.33%。  相似文献   

9.
1991--2010年,对玛沁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牦牛巴氏杆菌病死亡率均达50.3%,严重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该地区防制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牦牛皮蝇幼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青海省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全省有400多万头牦牛。牛皮蝇病是危害严重的牦牛寄生虫病。为查清我省牦牛皮蝇幼虫病感染情况,制定出防治本病的有效措施,我们于2005年开始在玉树、果洛及环青海湖地区做了大面积的牦牛皮蝇幼虫病感染情况调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选择出最佳驱虫时间和药物、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甘南州和祁连山区是我国牦牛的主要产地,牦牛及其肉品畅销国内外,深受欢迎。可是人畜共患的住肉孢子虫病在牦牛群的流行情况,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为保障人畜健康,提高市场信誉,1986年10月我们对肃南县食品公司屠宰的牦牛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12.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民间俗称“老鼠疮”,病原为牛放线菌 (G )和林氏放线菌(G-) ,前者侵害骨组织 ,后者常侵害软组织 ,其传染途径通常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粘膜创口进入体内。我县各农区由于长期饲喂大量含有芒刺的青稞秸秆 ,每年因口腔和齿龈粘膜被刺破而感染者颇为多见。笔者从 1986年以来 ,采取中西药结合疗法 ,治疗该病患牛 6 8例 ,其中黄牛 4 2例 ,牦牛 2 6例 ,治愈 6 3例 ,有效 5例 ,治愈率 92 .7%。1 症状上、下颌骨出现界限明显、不能活动的赘生物——放线菌肿 ,多发生于左侧 ,初期触压有疼痛反应 ,后期则痛觉…  相似文献   

13.
放线菌病又称大合病,是各种家畜和人共患的一种多发性、非接触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慢性传染病,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希望动物门诊对就诊的8例牛放线菌病牛,其中3例西门塔尔牛,另5例荷斯坦奶牛,根据发病情况或发病年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诊断为牛放线菌病疾病.  相似文献   

14.
<正>牛皮蝇病是牛皮蝇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引起的一种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后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牦牛生产性能。为及时掌握本地区牛皮蝇病的感染情况,进一步巩固共和县牛皮蝇病防治效果,加大用阿维菌素的防治力度,笔者于2014年3~4月份对本县江西沟和倒淌河2个乡镇放牧的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触摸牦牛背部皮蝇瘤疱的方法,共调查牦牛400头,其中防治牛288头,感染28头,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及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以牛最为常见的头、颈、颌下及舌放线菌肿为特征的一种多菌性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一旦发生可常患不愈,给病畜造成极大的痛苦。对此病采用碘制剂及抗菌素药物治疗时,因疗程长,疗效慢,费功费时而不易被畜主接受。1996年10月至2001年6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玉树县结古地区出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牦牛跛行 ,笔者调查牦牛 30 0头 ,其中有病的牦牛 83头 ,发病率为 0 2 8% ,用牦牛骨头汤治疗 83例全部治愈。1 症状与诊断每年的 1~ 5月是发病的高峰季节 ,病牛多为基础产奶母牦牛 ,特别多发于产后的泌乳母牦牛。患牛早期出现消化障碍异嗜现象 ,舔食泥土、塑料、破布、纸箱、废铁等异物 ,粪中有未消化的食物。随之出现不愿行走、喜卧、跛行、强直腰背、站立不稳、步态强拘、体弱。一肢或四肢同时发病 ,跛行时轻时重 ,并与天气运动量有直接关系。患牛因缺钙程度不同 ,如脊椎塌陷、隆起、关节 (特…  相似文献   

17.
甘南地区牦牛皮肤病调查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牦牛皮肤病的初步调查近几年来我们对牦牛的皮肤病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和诊断,主要存在有牛皮蝇蛆病,牛虱病,牛痒螨病,牛嗜皮菌病和牛毛癣病。 1.牛皮蝇蛆病此病在全州各地均有发生,是比较普遍、严重的一种寄生虫性皮肤  相似文献   

18.
<正>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特异血清亚型引起牛(黄牛、水牛和牦牛)的高度致死性疾病。近年来牛巴氏杆菌病在青海省还普遍存在,尤其是牧区牦牛发生较多,几乎每年都有发病。为了解我省高原地区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发病及菌苗应用效果情况,按照青海省农牧厅《关于印发青海省2011年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通知》的要求,青海省动物疫情控制中心在牦牛散养较多的玉树、治多等  相似文献   

19.
<正>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野生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称猪肺疫、禽巴氏杆菌病称禽霍乱。患病动物以出现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主要表现为高热、颈部水肿、牙关紧闭、流涎、内脏广泛出血,有肺炎。1流行病学多杀性巴氏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健康牦牛呼吸道和扁桃体中存在本菌,但不引起发病,当长途运输、气候突变、感染寄生虫、饲养管理方式改变、过度劳役、营养不良造成牦牛机体抵抗力  相似文献   

20.
2006年5月28日至6月10日期间,我县西川乡竹山村委会暴发了一起致死性流行性疫病,死亡牦牛数十头,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采取有效措施后控制了本病的流行。1流行情况竹山农户饲养牦牛1 205头,5月28日起马达诺发现自养的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