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专家测试沙尘的颗粒70%来自裸露的农田。我国北方传统的耕作方式正是产生沙尘暴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常年使用铧式犁,对土壤进行人工和机械耕翻,使土壤裸露休闲,大风雨带走了大量含有养分的表土,而土壤养分又没有得到有效  相似文献   

2.
旱作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耕作制度,对保护农田、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防治沙尘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介绍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推广应用情况,提出旱作地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一、保护性耕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粮食供需矛盾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各国发展的战略问题 人类面临着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迅速攀升,而农业生产能力却随着土地大面积退化、水资源减少、能源与石化原料短缺、农业劳动力不足呈下降趋势,因而导致供需矛盾恶化,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显示,受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4.
我省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普遍采用的深耕细耙农业耕作方式由来已久 ,由此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 ,华北地区频频发生沙尘暴 ,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甚至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今年北京申奥 ,奥委会代表提出最多的问题就是北京的环境是否能改善 ,可见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据有关专家观测得出的结论 ,影响京津地区的沙尘暴 ,70 %左右的沙尘来源于内蒙、山西、河北以及京津周边裸露的农田。为控制沙尘暴 ,保护生态环境 ,在大力推行退耕还林的同时 ,需要大力发展能保护农田、减少农田扬沙和土壤水…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全区拥有耕地722万hm^2,其中旱地占70%,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平均在300mm左右,全区退化、沙化的农田面积和退化草场面积分别占其总面积的53.3%和56.6%。  相似文献   

6.
密山市地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旱作农业区,现有耕地70%是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60%来自于旱作植物,因此,实施保护性耕作是有效地防止农田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已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密山市进行了保护性耕作试验,试验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把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具有社会、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的农机化新技术,是治理沙尘暴和缓解旱灾发生的治本之策。其核心内容是结合农田实行少耕、免耕,并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深松、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它是以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达到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实现北方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和突破口。1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一是主要解决干旱地区耕地保墒问题,…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防治土壤风蚀、沙化,增强蓄水,培肥地力,减少耕地退化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有效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遏制沙尘,抵御干旱,实现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双丰收。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引起人们对传统耕作模式的反思、尤其丘陵地区土地裸露极易引起沙尘暴。上万吨的农田表土被刮走,良田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笔者通过多年农机推广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读者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的耕作方式,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传统的农牧业耕作方式造成土地风蚀沙化严重,导致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粮草产量低而不稳。在旱作农业上实施保护性耕作.找到一条既能促进农业生产又有利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