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日立S-3400N型扫描电镜对稻纵卷叶螟姬小蜂Stenomesius maculatus Liao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和感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稻纵卷叶螟姬小蜂触角为膝状,雌虫鞭节有8亚节,雄虫鞭节有7亚节;其触角上共观察到7种类型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感觉孔、指形感器、多孔板状感器、乳头状感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有3种亚型,多孔板状感器有2种亚型;雌雄成虫触角在形状和结构上相似,但仍存在一些差别:雌蜂触角显著长于雄蜂触角;雄蜂触角柄节直径显著宽于雌蜂柄节直径,其他各节直径雌蜂显著宽于雄蜂;雄蜂与雌蜂环状节相比,雌蜂多1节,多出的那一节环状节上存在毛形感器Ⅲ型;雄虫棒节上无指形感器。  相似文献   

2.
白蛾黑棒啮小蜂触角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白蛾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septentrionalis Yang)触角感觉器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白蛾黑棒啮小蜂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虫鞭节7节,雄虫鞭节8节。雌雄蜂触角上存在以下7种感觉器:Bhm氏鬃毛、毛形感觉器Ⅰ和Ⅱ、刺形感觉器、板形感觉器Ⅰ和Ⅱ、乳头形感觉器Ⅰ和Ⅱ、腔锥形感觉器和指形感觉器。指形感觉器只见于雌虫。雌蜂触角感觉器数量、种类比雄蜂多,性二型现象明显。明确了白蛾黑棒啮小蜂触角超微结构,为寄生蜂寄生行为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啮小蜂雄蜂触角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啮小蜂(膜翅目Hymenoptera啮小蜂科Tetrastichinae)Tetrastichus sp.雄蜂触角及其表面的化学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蜂触角表面存在板形感器和坛形感器两大类,两者数量和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这两类触角化学感器的形态差异以及在寄主接受和交配行为中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4.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被认为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期的高效寄生蜂。明确夜蛾黑卵蜂基本生物学特征将为其繁育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对雌、雄蜂外部形态及雌蜂寄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除雌蜂产卵器和雄蜂外生殖器等第一性征外,夜蛾黑卵蜂雌、雄蜂个体还具备一些典型的第二性征,可通过触角环节数量、触角棒节和柄节形态以及足和触角的颜色进行区分。2、在同一卵块上,雄蜂先于雌蜂羽化,并撕咬寄主卵壳协助雌蜂羽化;雌蜂羽化后雄蜂会立即求偶并与其交配。3、夜蛾黑卵蜂雌蜂通过利用寄主卵表鳞毛空隙、主动清理鳞毛和移动表层卵粒3种行为策略实现对大部分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本研究建立了夜蛾黑卵蜂雌、雄蜂的鉴别方法,并明确了雌蜂应对夜蛾黑卵蜂卵表结构防御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5.
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是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的寄生性天敌。研究该小蜂的行为发现,雄蜂复眼在交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此利用扫描电镜对其复眼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蜂复眼长椭圆形,外凸,小眼约267个;雄蜂复眼近椭圆形,略外凸,小眼约285个。雌、雄蜂复眼中心区域小眼排列较紧密,多为较规则的六边形,边缘区域小眼排列不紧密,多为不规则四至六边形,且少量相邻小眼的间距较大。雌、雄蜂复眼小眼面积分别为124.931、19.90μm2。雌、雄蜂复眼中心区域近背区小眼间着生少量感觉毛。  相似文献   

6.
瓜实蝇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以瓜实蝇幼虫作寄主研究了寄主密度和蜂密度对印啮小蜂寄生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印啮小蜂对瓜实蝇的寄生量受寄主密度影响显著。寄主密度为5~20头/管时,寄主密度的增加对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有增强作用,而当寄主密度过高时,寄主密度的增加会使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降低。印啮小蜂个体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平均每头雌蜂的寄生量和寄生率、每头雌蜂产仔蜂量随蜂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印啮小蜂的寄生效能。当蜂密度从2头/管增加到15头/管时,平均每头雌蜂寄生的瓜实蝇数量降低了近3/4。蜂虫比例越低,子代的雌性比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优势寄生蜂,了解寄生蜂的交配行为有利于完善其规模化繁殖技术。通过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首次交配及再次交配、配偶选择等行为学观察,以及多次交配对雌蜂繁殖量影响的生物学试验,明确了该蜂的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雌蜂在整个生活史中未观察到再次交配;雄蜂可在首次交配后迅速进行再次交配,首次交配后1 h内的再次交配率为83.3%,62.5%的个体可在2 h内完成第3次交配,再次交配的行为持续时间显著低于首次交配;雄蜂的交配次数对自身寿命及其配偶的寄生量无显著影响;此外,在配偶选择中,处女蜂倾向于接受有交配经历的雄蜂,多头雄蜂间存在竞争行为进而干扰交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条件下,啮小蜂Tetrastichus sp.能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 of urnacalis Guenoe和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 Rosleeslanrm两种昆虫的蛹。但是,前者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后者。两种寄主蛹的三氯甲烷提取物均能诱导啮小蜂雌蜂加强搜索,滞留和敲打等行为。但亚洲玉米螟蛹提取物尚能诱导雌蜂刺探行为,棉褐带卷蛾提取物则没有这种行为反应。提供寄主前,啮小蜂先经受玉米螟蛹提取物刺激4小时,即可提高其对棉褐带卷蛾的寄生率。在产卵活动期间,持续存在提取物的刺激可以增强啮小蜂雌蜂的学习反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颈双缘姬蜂Diadromus collaris(Gravenhorst)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及分布,本试验对雌、雄蜂触角及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颈双缘姬蜂触角具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板形感受器和腔锥形感受器等5种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分2种类型,锥形感受器分6种类型。毛形感器在雌蜂的触角上分布多于雄蜂,锥形感受器11只分布于雄蜂的触角上,而锥形感受器IⅡ、Ⅳ、V和Ⅵ及腔锥形感受器仅分布在雌蜂上,板形感器在雄蜂的触角上分布多于雌蜂。本文对5类感受器的形态进行了详尽描述,并与其它寄生蜂的感受器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各类型感受器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外源营养对圆柏大痣小蜂Megastigmus sabinae Xu et He成虫寿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给当日羽化的同批次圆柏大痣小蜂成虫饲喂清水、蔗糖水及蜂蜜水,研究不同外源营养饲喂对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3种喂养条件下雄蜂寿命均短于雌蜂,其中清水饲喂雌、雄蜂寿命差异显著;取食蔗糖水和蜂蜜水的圆柏大痣小蜂雌蜂寿命分别为18 d和14 d,两者均与饲喂清水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雌、雄蜂单独饲喂与雌、雄蜂混合饲喂存活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本研究为圆柏大痣小蜂生物防治研究提供虫源保障,同时也为研究圆柏大痣小蜂的生物学特点和行为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了解油茶上新发现的蛀干害虫南方锦天牛Acalolepta speciosa的定位及识别寄主和求偶等行为,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雌、雄成虫触角形态和感器的分布及种类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南方锦天牛雌、雄成虫触角的总长度平均分别为41.96 mm和47.33 mm,雄成虫触角的平均总长度显著长于雌成虫。在成虫触角上共观察到5种类型14个亚型的感器,其中雌成虫触角上有4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4个亚型)、刺形感器(4个亚型)、锥形感器(4个亚型)和Böhm氏鬃毛;雄成虫触角上除以上4种感器外还有1种腔锥形感器;不同类型感器的数量依次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但数量在雌、雄成虫之间无显著差异。毛形感器在南方锦天牛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数量最多,表明其在接收性信息素或寄主挥发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镜对南美斑潜蝇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触角为具芒状,由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组成,鞭节上着生触角芒.触角感器有五种,分别为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所有的触角感器都分布在鞭节上.雌雄成虫在触角形态、感器种类与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美洲斑潜蝇寄生蜂种类及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和描述斑港蝇的7种寄生峰。  相似文献   

14.
1984年9月至10月在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调查中共发现了4种廿八星瓢虫的寄生性天敌,其中包括瓢虫姬小蜂,啮小蜂、金小蜂和一种尚未定名的寄生蜂。以瓢虫姬小蜂分布广泛,被寄生后的瓢虫形成蛹干尸。经室内饲养证明啮小蜂为瓢虫姬小蜂的寄生蜂。金小蜂仅只采集到一头标本,它的寄生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瓢虫姬小蜂已引种到美国农业部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种类、分布和形态结构,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番茄潜叶蛾雌雄成虫触角和4龄雌雄幼虫触角及口器上的感受器种类和形状。结果显示,番茄潜叶蛾成虫触角上共有8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B?hm氏鬃毛、毛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和耳形感受器。其中,雌成虫的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受器数量、刺形感受器数量、B?hm氏鬃毛长度、鳞形感受器长度及基部直径、Ⅰ型锥形感受器长度及基部直径、Ⅱ型锥形感受器长度、刺形感受器臼状窝直径、腔锥形感受器基部直径和耳形感受器基部直径均显著大于雄成虫;而雄成虫的毛形感受器数量和腔锥形感受器中心锥长度显著大于雌成虫。幼虫头部共计有6种类型感受器,主要着生在触角、下颚和下唇上,分别为毛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栓锥形感受器、指形感受器和感觉锥;幼虫触角、下颚和下唇的感受器类型和数量在雌雄间完全相同。而雌性幼虫触角鞭节上的锥形感受器SB5和下颚须上的锥形感受器SB2的长度显著大于雄性幼虫;雄性幼虫下颚茎节上的刺形感受器Sch1和下颚须上的锥形...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芒果切叶象甲虫体大小和形状的两性异形,我们基于多元统计和几何形态测量学定量分析了雌雄成虫的11个共有形态指标和胸、腹部形状两性间差异。结果显示:所有测量的形态指标中只有喙前段长分布范围在雌雄间不存在重叠;雌性喙后段长显著小于雄性(P<0.05),而鞘翅长、鞘翅宽、体高、腹长、前胸背板宽、头宽、喙前段长及喙全长皆显著大于雄性(P<0.05);前胸背板长与头长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喙后段长、喙全长及腹部大小在两性中差异程度较大,而前胸及头部大小在两性间差异较小;雌性的腹部形状与雄性相比较为圆润,并有向外扩张的趋势。因此,该虫虫体大小和形状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形。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雌性成虫的触角位于喙近基部1/4处而雄性成虫触角位于喙近基部约2/5处来100%准确地确定其性别。  相似文献   

17.
哈氏啮小蜂雌蜂在涂有雌性大蠊直肠排泄物的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人工卵荚上显示产卵管插入行为,阳性反应率分别为88.0%和85.1%,与在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卵荚上产卵的阳性反应相近。在涂有大蠊直肠腺排泄物的德国小蠊卵荚上阳性反应达92.2%。排泄物中利它素溶于丙酮水溶液而不溶解于正已烷。在涂有正己烷提取后残渣的烟色大蠊和日本大蠊人工卵荚啮小蜂产卵管的插入率分别为80.0和78.7%。而在丙酮提取后残渣涂的人工卵荚插入率为7.5%和0,若加含有利它素的丙酮提取物,其活性又恢复,卵荚插入率上升为70.7和66.7%。  相似文献   

18.
长尾潜蝇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是重要的橘小实蝇寄生蜂。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并比较了长尾潜蝇茧蜂雌、雄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触角有7种类型的感器,即毛形感器、Böhm鬃毛、锥形感器、板形感器、鳞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表皮孔。雌、雄蜂触角感器的基本类型、外观、丰度和分布趋势基本相同,但雌、雄蜂触角板状感器和腔锥形感器的结构、丰度和分布趋势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