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影响不显著.土壤容重介于1.36~1.39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Ⅰ,而田间持水量大小为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改造模式Ⅰ.3种试验林间凋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其蓄积量介于13.74~18.56t/hm2之间.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凋落物拦蓄地表径流功能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仅为其0~2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26%、3.02%和3.28%.研究结果为低效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精准提升赣州市森林质量,恢复和重建马尾松低效林分生态系统,构筑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本文分析了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措施及发展建议,以期为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改造提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江阴市三条河道低效防护林改造策略的探讨,为江阴市内三条河道防护林科学改造提供依据,对增强河道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发挥河道防护林的生态屏障作用和美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同类河道低效林改造提供参考。【方法】对江阴市内东青河、青祝河和冯泾三条河两岸的森林资源分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情况和低效林现状,进一步分析低效林形成原因,从而提出三条河道低效防护林改造策略。【结果】根据对河道沿岸森林质量提升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提出了三条河道低效防护林采用补植改造和综合改造策略,并分别简要设计了每种改造方法的适用条件、技术要求、实施地点与面积以及采用的具体技术措施,为河道低效林改造实施提供了方案。【结论】低效防护林改造是长防林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江阴市域内三条河道低效林,按照本方案实施改造后,将新增高质量林分1300亩,区域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屏障作用更加明显,减轻水土流失,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全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低质低效次生林分类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对林分的生长过程,形成原因和功能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马尾松低质低效林综合等级的判别函数,将林分划分为4种类型;极低质低效型,生长潜力型,低质型,综合低质低效型,对林分立地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影响马尾松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有所不同,但海拔,土层厚度和坡度是影响马尾松生长排在前三位的3个主要因子,它们的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根据对各等级的林分生长过程及其立地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划分马尾松质低效林的技术参数标准。  相似文献   

5.
王丽  唐纯科  张垒  张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703-14704
针对江油小溪坝镇涪江流域深丘区的马尾松低效林的现状,引进近自然经营技术理念,为大面积地改造低效林,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沿海黑松防护林低产、低质、低效成因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山东省沿海黑松防护林进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阐明了导致黑松防护林大面积低产、低质、低效的原因,依据其立地条件和生长状况,划分了低效林类型,确定了其量化指标,总结提出了黑松低效林更新改造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精准提升赣州市森林质量,恢复和重建马尾松低效林分生态系统,构筑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本文根据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成因及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及发展建议,从而为今后赣州市低改提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在红壤低山丘陵区因立地条件较差,存在着大面积的低效马尾松林.选择经补植阔叶树改造后的低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自然恢复(受到人为干扰)的低效马尾松林地作对照,研究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马尾松低效林进行改造后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且上层微生物数量明显多于下层,各改造模式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模式最多.(2)在0~20 cm土层,改造后的林分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地;20~40 cm土层,不同酶的活性在不同林分中表现不同.(3)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为极显著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蔗糖酶活性是影响微生物总量的第一位因子.(4)全磷含量是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速效P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第一位因子;pH值是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马尾松林地质量空间评价与低效林防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忠  余娜 《湖北农业科学》2016,(20):5202-5206
系统分析了贵州省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质量状况、低效林分布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贵州省马尾松林地质量主要为Ⅲ、Ⅳ级林地,占全省马尾松总面积的93.69%;马尾松资源集中分布在黔东南、遵义、铜仁、贵阳和黔南5个州(市),毕节、黔西南、安顺和六盘水4个州(市)只有零星分布;全省马尾松低效林面积488 816.25 hm2,占全省马尾松总面积的25.72%,其分布与岩溶石漠化状况基本一致,与林地质量呈正比。并据此提出规范林地管理、强化苗木质量和加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是消减低效林产生的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收集研究区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替代公式法初步分析了柏木低效防护林改造的防护效益,并对改造续期的不同时间进行了效益预测,探讨了低效林改造的防护效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11.6公顷马尾松低产林采伐改造营林试验,初步筛选出马尾松低产林采伐 方式和树种配置最优组合类型;针对农区人口稠密、交通方便这一特点,在造 林三年内实行矮秆作物间作措施,既解决幼林抚育和保护需要经费,又给农民 增加一定的经济收益。该项技术适合目前四川丘陵马尾松林区生产现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浙江省西北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及高效马尾松的群落结构特征,以浙江西北重点区域马尾松公益林群落为对象,利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在聚类分析、多样性分析、相似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马尾松公益林进行全面剖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西北部马尾松公益林可分为7个类型,其中以常绿阔叶为主的阔松复合混交林类型(类型Ⅶ)多样性较大、生态效益较高;选用常绿阔叶林和以常绿阔叶为主的阔松复合混交林(类型Ⅶ)等2个类型作为优质高效公益林目标类型,并利用相似性分析将除以常绿阔叶为主的阔松复合混交林类型以外的马尾松公益林类型(类型Ⅰ~Ⅵ)划分为马尾松低效公益林。通过各森林类型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分析,对马尾松公益林从演替理论进行剖析,为低效马尾松公益林分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天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探讨了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天然林不同演替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和松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结果表明: 随着马尾松天然林群落的进展演替, 土壤容重变小, 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等指标增加, 反映了土壤的渗透性、自动调节能力、非毛管孔隙发达程度等物理性状随演替的进展、群落结构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从化学性质来看, 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土壤层次土壤化学性质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土壤表层(0~20cm)为例, 从幼龄林到松阔混交林, 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等土壤养分指标递增, 反映了土壤保肥供肥能力随群落演替的进展而变强, 土壤肥力上升 此外, 各演替阶段, 土壤肥力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低效防护林多层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系统整体的观点。结合乔木层郁闭度(Xl)、灌木层盖度(X2)、草本层盖度 (X3)、枯落物层盖度(X4)与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建立的回归模型分析,提出了多 层经营的概念,即“同步经营林分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届和枯落物层,根 据各层目标功能确定经营措施,获取生态经济的整体效益。使林分在高效高产 水平上持续协调发展”。并通过分析马尾松低效防护林系统群落各层次的目标 功能,确立了多层经营的指导思想,据此分层阐述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人工林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概述全球人工林资源分布状况和我国人工林资源在世界所处地位的基础上,系统地综述了马尾松人工林在遗传改良、立地选择、整地、施肥、密度等营林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成效;针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马尾松人工林经营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作为一种经济价值高且用途广的荒山造林先锋树种,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本文针对安徽宛陵林场马尾松林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林分结构单一、种类资源缺乏,病虫危害与林分退化严重,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对林场进行合理的规划,筛选出较好的管理措施,以期为安徽宛陵林场马尾松林分经营与利用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飞播林综合经营专家模拟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有效集成专家系统、模拟技术以及现代森林经营管理方法的基础上,以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为对象,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以Visual Foxpro为主要开发工具,研制开发出了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综合经营专家模拟系统,该系统由主控模块、知识库管理模块、林分经营专家系统模块、系统模拟模块、输出输入模块组成,可为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的综合经营服务.  相似文献   

19.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