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计理论作为理解和应对发展中国家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对农民工、库区移民、失地农民等群体的研究中,但目前对生态移民家庭生计问题的研究偏少。本文从国外生计理论研究出发,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计资本、生计模式与生计风险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关于生态移民生计问题的相关研究,并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问题是水利工程征地移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当前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社会参与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以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的逻辑关系为线索,从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和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机制,以期为水利工程失地农民的社会参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安徽农业科学》2019,(12):261-263
将移民安置问题与失地农民问题的结合,针对丹江口移民管理的现状,剖析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从社会保障安置、民生、身份认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易桂林  邵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88-9388,9414
提出了变水库移民为半失地农民新移民安置方式,分析了推广这一方式的好处及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云南省一些生态移民点、扶贫点、移民局和扶贫办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移民与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综合设计生态移民和扶贫规划;多方位筹措生态移民安置资源;合理分配移民资金;落实生态恢复行动;完善生态移民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生态移民与扶贫资金调度,明确其功用;克服生态移民和扶贫工作中的"短视"行为,树立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6.
生态移民,是指政府为了保护地区生态或为了使生态脆弱地区居民脱离贫困而实施的移民工程。滇桂黔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面临政府对生态移民区搬迁后期关注度有待提高、产业基础较差,产业链短,移民收入来源单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政府对移民地的早期规划与现实实施存在冲突等问题。为此,应采取提高生态移民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健全生态移民保障体制,提升生态移民重建程度、保护民族文化,增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等措施提高生态移民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生态移民安置点选择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移出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移民移入地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由此,移民点的选择就成为生态移民工程的重中之重。文章结合目前内蒙古生态移民安置点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移民安置点的选择应该有一定的标准:生态移民点的建设能够遵循生态学原则、宏观视野原则、保证土地的有效供给的原则、能够使移民生产方式创新的原则、生态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原则,移民积极参与决策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284-286
生态移民教育问题是影响到移民后续生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汉中市生态移民为调查对象,选择6个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地问卷调研和访谈,初步了解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培训现状,提出后续汉中生态移民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移民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重要战略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民返牧现象。生态移民中的返牧现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人口迁移现象,是移民工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难题。以三江源区作为典型区域,分析十年来生态移民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生态移民搬迁前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家庭等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对生态移民返牧的特征与风险进行思考,为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实施的有效性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发展青海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建国以来我国实施的一项最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切实解决好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使生态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关系到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三江源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已实施的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特点及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启动生态移民政策,解决了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消除了区域化贫困。但是生态移民安置点和安置途径的欠妥造成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生态移民迁入地的城镇化率不高导致移民就业率偏低、移民子女对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影响了个体发展等生态移民的后续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后续问题以实现移民生产和生活的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和扩大我国生态移民的成果需认真加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陈晶 《甘肃农业》2014,(24):20-22
区域生态补偿是从"区域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和实践生态补偿问题,是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受损者与受益者之间进行的公平性调控。生态移民是我国影响深远的区域人地关系协调行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对解决生态移民工程现实困境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卢爱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89-2292
通过对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生态足迹指标的调查,计算出失地农民的生态足迹,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兰州市安宁区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人均消费生态足迹为1.2384 hm^2,与2002年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家庭人均生态足迹相比,处于最高收入与高收入家庭人均消费之间。从理论上讲,兰州市城中村改造后失地农民的生活呈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生态移民是把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口居住地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对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入手,系统阐述了生态移民与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揭示了内蒙古生态移民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内蒙古生态移民实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极为脆弱的地区,配合国家扶贫政策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的生态移民是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移民有着大量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回顾,对生态移民扶贫研究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生态移民能有效地解决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贫困问题,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在国内实践中,生态移民却遇到了很多挑战.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以来,商洛市生态移民专项项目的建设稳步推进使得退耕还林成果得以有效巩固。截至2015年,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20万hm2、生态移民超过50 000人。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商洛市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移民项目在实施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搬迁人数和投资完成情况进展缓慢、部分生态移民搬迁后出现返迁现象、移民的主观搬迁意愿不强烈、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滞后和部分移民安置点的社会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改善退耕农户生存和发展"为中心、把生态移民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移民项目后续建设、规范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社会管理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相似文献   

17.
李子玉  朱雅琪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246-249+255
为了保护环境并解决人民贫困的现状,世界各国陆续开展生态移民工作。在生态移民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的同时兼顾公平,切实保障移民的权益。我国生态移民研究起步较晚,适应我国国情的生态移民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我国生态移民补偿实践的考察,学习借鉴国外的生态移民补偿经验,发现目前我国生态移民补偿存在生态补偿法规不完善、生态补偿内容不科学、公众参与机制缺失、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从完善生态补偿法规、细化生态补偿内容、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诸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生态移民补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桂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325-12329
通过选择S旗3个不同类型的草原移民点研究生态移民政策对移民的影响,分析了移民在新的环境下的生计方式选择及其适应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移民降低风险的策略,即移民但不禁牧、进入二三产业、重返牧业等。最后指出,国家与牧民是站在不同立场看待生态移民项目的,国家看重的是生态,牧民看重的则是生活。实现生态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5):187-189
生态移民工程作为我国扶贫开发采取的手段之一,其后续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生态移民工程的成败,同样也关系到扶贫开发的成效。从生态移民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大化县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背景,指出了大化县生态移民后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叙述生态移民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归纳出生态移民的概念,并从文献研究中,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内容和生态移民问题进行评述,总结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