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明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生态及产量的动态影响,进行了3年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复合系统的生态因子发生了变化,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互补效应,枣粮间作复合种植对作物冠层光照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树冠对间作物的遮阴影响,枣树各生长期树透光率不同,以枣头生长高峰期和果实成熟期影响最重,树冠透光率分别为38%和49%。同时枣粮间作可起到调节空气温、湿度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生态效应。(2)间作物产量发生了动态变化,形成了明显的增产区和减产区,光饱和点低的冬小麦和夏大豆增产区和减产区分界线在距树干2m,分别较对照增产9.3%和5.9%。光饱和点高的夏玉米和夏谷增减产分界线在距树干4m,平均表现减产,分别较对照减产4.8%和5.2%。  相似文献   

2.
1996~1998年不同带距对旱地麦玉薯三熟产量效应联合分析表明,4米是旱三熟高产稳产的种植带距,与1.67米比较,夏玉米区小麦增产3.6%。玉米减产4.4%,甘薯增产38.3%,间作大麦增34.5%。周年粮食增长4.3%;春玉米区小麦减产4.0%,玉米增产5.9%,甘薯增产17.5%,秋季增种黄豆增产23.1%,周年粮食增长7.3A%,建立了带距与各作物产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大港地区枣粮间作模式和丰产栽培的技术要点。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枣粮的肥水管理、保花保果技术、合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栽培模式可分为以枣为主、以粮为辅的间作模式;以粮为主、以枣为辅的间作模式;粮枣兼顾的模式。3种间作模式枣树栽植密度不同,但枣树定干高度应在1~1.4m,树高度应控制在5~6m为宜。  相似文献   

4.
枣粮(棉)间作系统枣树根系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新疆阿克苏市枣粮(棉)间作系统枣树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该地区枣粮(棉)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吸水模型的建立、水分生态特征的分析、施肥区域的确定等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根系集中分布在0~80 cm土层中,占根系生物量的82.55%,占总根长密度的74.87%,而...  相似文献   

5.
在1992~1993两个定位试验基础上,1994年选择粮经,粮饲和粮菜肥等3种多元复种模式继续开展定位验证,结果探明了粮经型的模式1(青菜-马铃薯-早稻-晚稻)粮饲型的模式2(绿肥-玉米-晚稻)每公倾产粮17.10t和15.61t,分别比粮粮型的CK1(小麦-早稻-晚稻)每公顷增产39.3%和27.3%,比粮肥型的CK2(绿肥-早稻-晚稻)每公顷增产45.9%和33.3%,纯收益分别3.41万元和  相似文献   

6.
高丽美 《河南农业》2011,(18):52-53
本文通过对中牟县枣粮间作区的栽培管理、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系统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枣粮间作具有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综合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并具有防风固沙、调节田间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促进作物增产等作用.是平原沙区旱作的优良栽培模式,是防沙治沙、实现沙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课题组首次提出用垄耕套种的新型设计替代现行两茬单作的构想,经试验证实,垄耕套种比翻耕单作增产22.1%比免耕单作增产14.9%,比垄耕单作增产22.3%,前茬小麦由于将窄行条播改为宽垅沟播减产27.9%,然而后茬玉米具有显著增产的优势,增产34.3%~54.3%,从而弥补了小麦的损失,复种的总产依然增加,玉米/小麦的产量比值是复种制度中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据测定,它和总产值的相关系数为0.6  相似文献   

8.
沧州金丝小枣产业化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丝小枣是沧州市的一大特色产业,自"八五"以来,全市枣粮间作面积每年平均以近2万hm2的速度发展,到1997年底,全市枣粮间作总面积达到16.9万hm2,其中结果面积8万hm2,年产小枣1.1亿kg,居全省、全国首位.被列为全省12个小枣基地县之中的沧县、献县、泊头、河间、南皮、盐山、青县7县市,基地总规模达到13.6万hm2,占全市枣粮间作总面积的81%.全市已有21个乡镇基本实现枣粮间作化.  相似文献   

9.
郭发定 《农家顾问》2010,(11):41-41
1.清洁枣园入冬前枣叶落叶后,要及时清扫园内落叶、病僵果、杂草等,集中起来烧毁,以消灭越冬的病孢子、菌丝和虫卵等。2.耕翻枣园实行枣粮间作的枣林,把株距间及树冠下的土壤进行深翻;没有实行枣粮间作的,要全园耕翻,特别是树下投影面积之内的土壤一定要进行深翻.距树干越近,耕翻应越浅,  相似文献   

10.
耕作方式的变革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和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提出以枣粮间作为立体复合种植模式,达到最佳生态经济效益,使单位土地面积产值和效益提高50%-100%。  相似文献   

11.
在1992-1993年定位试验基础上,1994年选择了粮经饲菜肥多元结构和高产高效的3种复种模式,以粮粮型模式为对照,继续开展定位验证,结果粮经菜型的模式3和粮饲型的模式1,年公顷产粮9.29吨和10.64吨,较对照分别增产1.4%和16.1%,模式2和模式1年公顷纯收益1.152万元和1.084万元、较对照增收36.3%和28.2%,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枣粮间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枣粮间作,就是在枣树行间再播种粮食作物。这是一种立体结构种植形式,目前已成为我国南北枣区的主要农作模式。仅据献县调查,枣粮间作面积已发展到28.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6.2%,是一九四几年建国初期的7倍多。  相似文献   

13.
刻叶刺儿菜发生密度对青稞产量损失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调查,初步探明了刻叶刺儿菜Cephalanoplossetosum(Willd)Kintam,在青稞田不同发生密度对青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刻叶刺儿菜密度每m^2内1,2,3,4,5,6,7,8,9,10株时,青稞减产依次为0.9%,7.0%,11.1%,11.1%,14.3%,17.4%,18.1%,30.8%,30.3%,32.8%,刻叶刺儿菜发生密度对青稞减产的回归方程为:Y=0.  相似文献   

14.
豆麦间作高产高效辽宁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郑忠明辽宁省西丰县天德乡农科站,经过1992~1994年连续三年试验示范,实行豆麦3:1或2:1的间作种植形式,通过不同年份四个典型地块、140亩的测产调查,豆麦混合亩产平均302.6公斤,增产幅度44.6%~9...  相似文献   

15.
枣树间种粮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生产方式。河北省处于华北平原,特别是在东部低平原的沧州十分适合枣粮间作的发展。枣粮间作技术是经过人们很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得出的一种适合本地区枣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从生物学教学出发,枣粮间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对水资源、阳光、肥料合理的利用。同时还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出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的粮食作物,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文章主要结合沧州市大枣生产的实际情况,就枣粮间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更好地开展枣粮间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枣树间种粮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生产方式。河北省处于华北平原,特别是在东部低平原的沧州十分适合枣粮间作的发展。枣粮间作技术是经过人们很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得出的一种适合本地区枣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从生物学教学出发,枣粮间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对水资源、阳光、肥料合理的利用。同时还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出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的粮食作物,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文章主要结合沧州市大枣生产的实际情况,就枣粮间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更好地开展枣粮间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秋末冬初枣园管理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进花 《农家顾问》2011,(11):36-36
1.清洁枣园入冬前枣树落叶后,要及时清扫园内落叶、病僵果、杂草等,集中起来烧毁,以减少园内越冬的病原和虫卵等。2.耕翻枣园实行枣粮间作的枣林,把株间及树冠下的土壤进行深翻:没有实行枣粮间作的.可全园耕翻.  相似文献   

18.
鄂抗棉4号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的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结果表明:简化栽培棉单位面积总在铃数,铃重等与常规栽培棉差异不显著,衣分显著低于对照。简化栽培棉皮棉产量为1463.3kg/hm^2,比常规栽培棉增产5.4%,差异不显著;间作早玉米的简化栽培棉为1456.7kg/hm^2,比对照增产4.9%,差异不显著,但多收一季玉米。在单株叶数1-4个范围内,简化栽培棉单株叶枝数与单株成铃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以带有1-2  相似文献   

19.
寒地井灌稻区增设3%面积的硒水池、宽浅式灌区延长水路及灌渠覆膜对井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温作用,使水稻增产9.2% ̄18.1%。  相似文献   

20.
模拟林木遮光对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农林间作田林木遮光对小麦的影响,设计了人工遮光试验,研究在土壤和水肥相同的条件下,遮光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透光率为57.3%的遮光处理,小麦物候期推迟2 ̄4d;前期(5月4日前)单株分蘖数、绿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等指标分别为对照的164.9%,177.9%和159.8%。可见遮光促进了个体的生长。但从抽穗期开始,遮光处理因为叶面积指数过高(9.9),群体光照严重不足,春季分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