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声强测试中的p-p法,对一台汽油机的噪声进行声强测试,将测试得到的数据用STARAcoustics声强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发动机各个包络面的等声强分布、声强矢量分布、声功率和声功率级的计算结果;利用这些结果分析和识别了该发动机几个包络面的主要噪声源,确定了其噪声源的位置、主要噪声频率、声功率的大小及声功率的贡献,为降低该发动机噪声提供了改进依据。  相似文献   

2.
柴油发动机广泛应用于各类农业机械中,由其带来的噪声污染也日益严重.为研究柴油机的整机噪声,利用声强测试技术中的p-p法,对某型农用六缸柴油发动机进行实测.通过对发动机各包络面上声强分布和声功率测试结果的分析,确定了其噪声源的位置、声功率的大小、主要噪声频率及整机辐射强度,为控制柴油发动机噪声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一台4102ZLQ柴油机的噪声声强测试得到的数据用软件进行分析,找出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为其降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大部分联合收获机的噪声值高于国家标准限值的现状,运用声强法和分别运行法对江苏锐龙4 LZ-5.0 E型履带式联合收获机进行噪声源识别,测试不同工况下驾驶员的耳旁噪声。通过声强云图的分析,识别出该联合收获机的主要噪声源;通过对各部件噪声能量的比较,确定各主要工作部件对驾驶员耳旁噪声的贡献量。结果表明:发动机的贡献量为30.2%,输送槽的贡献量为26.9%,割台的贡献量为10.1%,可为联合收获机的噪声控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车用汽油机噪声源的声强测量识别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运用声强测试技术的双传声器法原理,对一台车用汽油发动机在半消声室内进行了声强测量。根据声强测量的结果绘制声强云图和各个测量面上的主要频率成分的噪声声强云图。分析这些声强云图的特征和发动机部件在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对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  相似文献   

6.
S493Q型柴油机表面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复声强测量基本原理,利用TT17S型计算机建立的复声强测试系统,对S493Q型柴油机表面辐射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结合测点的声压频谱图,针对该机的实际情况,对各表面产生噪声的根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噪声源的声强识别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声强法对带消声器柴油机产生噪声的主要部位和零部件声辐射特性进行了识别。测试结果表明 :柴油机零部件中正时齿轮室盖、胶带轮、挺杆室侧盖板的声强级相当高 ,达到 118d B;发动机的一些覆盖件和薄壁钣金件如气门室罩盖、油底壳、消声器、正时齿轮室罩盖对噪声的贡献很大 ,这 4个零件的声功率占整机的 5 0 %以上 ,因此要降低发动机噪声首先要降低这些部件的噪声辐射。  相似文献   

8.
拖拉机主要噪声源的识别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拖拉机噪声源识别的声强法,并成功地应用于TY354拖拉机主要噪声源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复声强分析系统在车内辐射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复声强测量基本原理,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开发了复声强分析系统.利用该系统及声强分析软件对车辆进行了声强测量和声场分析,给出车内辐射最强表面的3D声貌图、等声强图及其频谱图,对该表面辐射噪声源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识别.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辅助声强测量法识别车辆主要噪声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了计算机辅助声强测量原理,并利用计算机声强测试系统及声强分析择小客车进行了声强测量和声场分析,给出了小客车车外声的三维声强图、等声强图及其频谱图,方便地识别出了小客车主要噪声原。为这种喾车车外噪声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基于Matlab拟合工具箱实现对小鼠皮肤的OCT强度信息进行拟合的方法。采用了单次散射模型和基于EHF理论的多次散射模型进行对比。各项参数表明多次散射模型在拟合包含多层皮肤结构信息的OCT信号强度时,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太阳能喷灌系统水力性能的稳定性和能量转换效率。【方法】采用激光雨滴谱仪测量技术,对225.7~1145 W/m2之间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固定式太阳能喷灌系统水力特性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单个水滴动能、单位体积水滴动能及动能强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系统能量转换效率的测量及计算方法。【结果】光照强度对单个水滴动能影响主要集中在距离较近处的直径1 mm以下的小水滴;单位体积水滴动能随光照强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并趋于稳定,其径向分布与建立的四次多项式模型拟合较好;动能强度随径向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射程末端迅速减为0,光照强度为300.8~1018.8 W/m2时波动幅度较小;太阳能喷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在24.59%~37.21%之间波动,光照强度为225.7~416 W/m2时,系统能量强度转换效率较高,稳定在36%左右。【结论】在光照强度为300.8~416W/m2时,动能强度波动幅度最小,能量分布更均匀,能量转换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微喷头以其适应性强、节水效果好等优点受到全世界广泛采用。微喷头的水量分布受微喷头的安装高度和工作压力的影响,微喷头组合均匀系数与安装高度、工作压力和组合间距密切相关。通过Matlab软件结合Surfer软件进行组合优化,以喷洒强度和组合均匀系数作为约束条件,以投资作为优化目标,可以求出合适的安装高度、工作压力和组合间距。  相似文献   

14.
简介农用运输车前照灯配光要求,以YJ160×100—1双联前照灯为例,重点介绍了农用运输车前照灯反射镜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15.
降雨和坡度对坡面水流阻力规律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降雨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阻力特性,分析雨强对坡面流阻力的综合作用,以流体力学和水力学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5个坡度和8个流量、4个雨强组合条件下的模拟降雨试验,系统研究了降雨条件下坡面薄层水流阻力规律。结果表明:相同雨强条件下,阻力系数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流量、水深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最终稳定在0.025左右;相同坡度下,坡面薄层水流的阻力系数随着降雨强度、放水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降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阻力系数与弗汝德数幂函数关系的离散性。在本试验条件下,薄层水流都处于"层流"和"过渡流"的流区,并且随着坡度的增大,薄层水流向"层流"转捩。在考虑雨强的情况下,给出了计入雨强影响的裸坡条件下坡面流阻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发动机燃爆信息的非平稳性,利用声强近场测量和小波包多分辨率分析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分析的声强算法,本文利用该方法对某型号发动机燃爆信息的特征提取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复杂的发动机缸盖辐射噪声中提取出燃爆信息,所提取的燃爆信息可作为发动机单缸失火的故障诊断指标。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小波包分析的声强算法为汽车发动机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材料对日光温室室内光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6种不同的覆盖材料聚乙烯膜(PE)、乙烯醋酸乙烯复合膜(EVA)、聚氯乙烯膜(PVC)、聚酯膜(PET)、氟素膜(ETFE)及聚碳酸酯板(PC)对日光温室室内光环境的影响,包括平均透光率、直射光与散射光的比例、温室室内各表面的光辐射照度分布和光辐射日变化情况,目的是全面了解覆盖材料对日光温室光分布的影响,旨在从光辐射角度,为日光温室建造和室内作物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最好的覆盖材料为氟素膜(ETFE)和聚酯膜(PET),最差的为聚乙烯膜(PE)。不同覆盖材料的平均透光率以氟素膜(ETFE)和聚酯膜(PET)为最好,均达到67.5%;太阳光经过不同覆盖材料后,照射到温室地面的光辐射照度以氟素膜(ETFE)和聚酯膜(PET)为最大,均为1 3 1.8 W/m2,以聚乙烯膜(PE)为最小,为114.2W/m2,两者相差15.4%;11月22-24日,温室地面的光辐射照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于不同的覆盖材料,温室地面的光辐射照度以氟素膜(ETFE)和聚酯膜(PET)为最大,聚乙烯膜(PE)为最小。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内燃机噪声源识别的主要方法,并在一台小型农用柴油机上运用表面声强等方法,作了噪声测量、数据处理和声源识别分析,找出了主声源部件,为整机降噪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measure and model the runoff for different soils classes at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ies (30, 60 and 120 mm h−1) in Southern Brazil. A portable rainfall simulator with multiple nozzles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se rainfall intensities. For each soil, the initial time and runoff rate,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total, duration and intensities), surface slope, crop residue amount and cover percentage, soil densities (bulk and particle), soil porosity (bulk, macro and micro), textural fractions (clay, silt and sand), and the initial and saturated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measured. The runoff measured was compared to Smith's modified and Curve Number (USDA-SCS) models. The cumulative runoff losses were 67, 45 and 27% of the total rainfall, for a Rhodic Paleudalf, Typic Quartzipsamment and Rhodic Hapludox, respectively.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initial runoff and the runoff rate, independently of the soil surface and rainfall conditions. Increasing rainfall intensity decreased the time to runoff and increased runoff rate. The Smith's modified model overestimated the cumulative runoff by about 4%. The Smith's modified model presented a better estimate for both higher and lower rainfall intensities (120 and 30 mm h−1). The SCS Curve Number model overestimated the cumulative runoff by about 34%. This large overestimate is probably due to that the model did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soil tillage system used in the field by farmers, particularly for irrigated condi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porosity, low bulk density and presence of crop residue on soil surface decreased runoff losses, independently of the soil texture class. Smith's modified model better estimated the surface runoff for soil with a high soil water content, and it was considered satisfactory for Southern Brazil runoff estimations. The SCS Curve Number model overestimated the cumulative runoff and its use needs adjustments particularly for no-tillage managemen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