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及相遇时间长短,是制种成败、产量高低的关键。为了达到理想花期相遇,必须在营养生长期和幼穗分化期对父母本的花期进行科学预测和调整。1科学预测花期,确定父母本播差1.1选择好最佳抽穗扬花期和父本播期在我县配制汕优63组合,父...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预测杂交水稻制种时父母本的开花期,根据水稻生长规律,提出了利用倒4叶预测花期的技术。水稻心叶为倒4叶时,生长锥正处于苞原基分化期,滴入赤霉素可加速茎尖生长发育,使幼穗原基分化提前,以此进行识别和判断,能提早5d准确判断花期是否相遇。  相似文献   

3.
比制种父本早始穗5 ̄7d的同一父母本播期称辅助播期。通过分析辅助播期和制种播期父母本的叶龄变化及辅助播期的花期预测结果,可以较早地预测制种亲本的花遇程度,从而在制种父母本进入幼穗分化前就可采取调控措施,此方法对花期预测及时、效果好,尤其适合于新组合制种及两系、三系秋季制种。  相似文献   

4.
水稻分蘖期出现的第一类葫芦叶与幼穗分化期出现的第二类葫芦叶,可作为判断水稻大田叶龄和水稻生育进程的诊断指标,能判断杂交制种父母本幼穗分化8期进行花期预测和调节,并能作为水稻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杂交水稻制种中如何使用好调花宝以达到最佳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本花期相遇较好的条件下,在母本幼穗分化Ⅵ期喷施调花宝120 g/hm2,或在母本幼穗分化Ⅶ期喷施调花宝90~120 g/hm2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父母本花期相遇是杂交水稻制种优质高产的关键。在制种过程中,往往受某些因素的影响,造成父母本花期错位,导致产量不理想。根据制种生产实践,总结了杂交水稻制种花期预测和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7.
谈谈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的花期预测与调节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父母本开花习性的观察,提出了父母本最佳花遇标准,分析了父母本花期不遇产生的时期和造成花期不遇的原因,指出幼穗分化前是父母本花期预测和调节的最佳时期,幼穗分化后的调节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为使杂交水稻制种获得成功,重点围绕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播差期安排、花期预测与调控、异交群体结构的培养、异交态势的改良、父母本花时动态与人工辅助授粉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利用"叶龄差、播始历期差、有效积温差"安排父母本播差期,"母本靠插、父本靠发"和"1期父本"定向培养父母本异交群体结构,利用父母本幼穗发育进度、叶龄余数、对应叶龄法预测花期,"氮控钾促、旱控水促"调控花期,"九二○"解除不育系抽穗包颈,协调父母本异交态势等,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重要进步。对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重点研究了适宜制种的温光条件、制种区域及基地选择和"两个安全期"的协调安排。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均已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目前杂交水稻制种存在基地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杂交水稻制种应向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稻株外观形态搞好花期预测和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种田父母本花期预测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有叶龄余数法和幼穗剥检法。幼穗剥检法最困难的是幼穗分化前期(如幼穗分化1、2期)在形态上不易识别,镜检时又不方便,加之有时剥检技术不高,难以正确判断。用叶龄余数法米预测花期的困难是各个亲本的主茎总叶片数由于受各因子影响,有一定的变化幅度,主茎总叶片数弄不清是难以把叶龄余数计算准确的。 自1964年以来,笔者就如何根据稻株外观形态搞好花期预测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大量父母本详细观察记载和大量剥检幼穗发育情况,发现父母本在幼穗分化的8个时期,植株外观形态上有其固有的特…  相似文献   

10.
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主茎叶片数是比较稳定的。制种通常以叶龄差为依据安排父母本播种错期,并不断地进行花期预测,以便采取措施,力求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花期预测过去一般是在幼穗分化以后进行田间剥查。此法虽然可靠,但离抽穗时间短,影响促控调节效果。为此,我们在多年的制种工作中,摸索出利用对应叶龄公式,来早期预测父母本花期的新方法,既准确可靠又简单实用。现介绍如下。 一、公式的产生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恢复系,一般比不育系生育期长。在母本按父本的叶龄差播下后,我们把父母本共生期的叶龄划分为:营养生长共生期(简称早期),父本生殖生长与母本营养生长交叉期(简称交叉期)和生殖生长共生期。不论在秧田或本田,它们都按照自己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周期性的出叶。母本长出的第一片叶和以后长出的各个叶片,都分别与一定节位上的父本叶龄相对应。这种对应叶龄关系参见下图。 图中: A—一父本主茎平均总叶片数 B—一播母本时父本叶龄 C—一父本幼穗分化始期的叶龄余数 E—一父本幼穗分化历期天数 a—一母本主茎平均总叶片数 C—一母本幼穗分化始期的叶龄余数 e—一母本幼穗分化历期天数 *—一与母本相对应的父本理论叶龄值 f—一母本正常年景从播种至始穗天数 y—一交叉期间的母本出叶数 S—一预测时母  相似文献   

11.
父母本花期相遇是三系杂交水稻制种高产的关键。重点分析了影响杂交水稻制种花期不遇的主要因素,根据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三系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不理想的主要调节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盐恢559穗型较大,花时早而集中,花期较长,制种田父母本花期容易相遇。盐恢559系列组合高产制种策略是:父母本保足穗,争大穗,母本主攻提高异交结实率,稳定粒重。田间管理上采取“前促、中控、 ”的促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高低 ,在同等苗架情况下关键取决于父母本花期相遇是否良好和“双亲”盛花时父本的花粉量。一期父本在保证花期相遇的条件下 ,花粉量大而集中 ,相对地增加母本盛花时的花粉量 ,提高异交机率 ,从而提高制种产量。其主要技术是 :1 搞好播差期安排 ,备好备足父母本秧田 ,适时浸种催芽安排好父母本的播种期和播种差期 ,是保证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和制种高产稳产的基础。在具体制种父母本播差期安排上 ,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多年杂交水稻制种的实践经验 ,结合不同制种组合亲本的生育特点和开花习性 ,具体掌握 ,确保…  相似文献   

14.
研究分析了海南玉米杂交过程中出现花期不遇的原因,提出玉米花期预测的标叶调查法、未出叶预测法、叶脉预测法、幼穗分化查看法、玉米心叶测报法、叶环预测法和生长锥预测法,针对父母本花期不遇调控途径进行了探讨,对玉米制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出叶间隔预测杂交水稻制种花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出叶间隔的变化来预测杂交水稻制种花期,其方法是通过3天1次的叶龄记载,换算成出叶间隔,绘出出叶间隔变化曲线,从曲线中直观地确定父母本出现出叶转换点的时间;根据父母本出现出叶转换点的时间差来判断花期的相遇程度。一般父本的出叶转换点比母本早5~6天出现,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若父母本出现出叶转换点的时间差少于或超过5~6天,母本的始穗时间就早于或迟于父本的始穗时间,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适当调控。另外,应注意不同父母本花期相遇还存有不同的出叶转换点的时间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制种花期早期预测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勇  黄世君 《杂交水稻》2002,17(2):20-21
对水稻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的研究表明,在杂交水稻制种中,同一亲本幼穗开始分化时的叶龄余数和幼穗分化所经历的天数大致一定,主茎总叶片数也保持相对稳定,出叶速度随生育进程的不同而呈规律性变化,始穗期与4叶以后至幼穗开始分化时的平均出叶速度密切相关。据此构建了花期早期预测公式x=v(T-to-ti)+A,为花期早期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制种的花遇优度 ,是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近年来新老组合更替速度加快 ,且同一组合在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 ,其花期相遇时期也不尽相同 ,给种子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花期调节一般在幼穗分化的早期即前三期 ,花期相差1~5天 ,可通过施肥、灌溉、喷施“九二○”及调节碳氮比等措施调节 ,效果明显。幼穗分化到了中后期 ,有的组合花期仍有偏差 ,常规的调节措施效果就显得不太明显。研究者从田间喷施除草剂对杂草的影响中得到启示 ,于2001年夏正季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对农达除草剂调节水稻的生育期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现将试验…  相似文献   

18.
调花宝对杂交水稻制种亲本抽穗开花习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1998-2000年对调花宝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育系孕穗期或破口期,恢复系幼穗分化Ⅶ期施用调花宝,能提早抽穗,提早花时,延长不育系开颖时间,提高柱头外露率;在制种大田施用。可调节父母本花期,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9.
花期预测是制种技术上的重要一环。为了在前期营养生长阶段采取调整措施以便提高调整效果,就必须有个准确可靠的前期花期预测方法。根据制种叶龄、幼穗分化始期剥查、穗部发育天数观察.探讨了制种花期前期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问题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宗直 《杂交水稻》2005,20(1):26-28
父母本花期是否相遇是杂交水稻制种的关键问题.根据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影响父母本播抽天数的因素,提出了确定父母本播差期和调节花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