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频次分布X~2检验法和聚集度指标法统计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在油松飞播纯林空间分布型为负二项分布。其聚集的程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种群的扩散为聚集型扩散。结果还表明,种群中是以个体群存在的。个体群的平均大小亦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一定的允许误差(0.1、0.2、0.3)内,最适抽样数分别为168株、45株和20株。并且与虫口密度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Iwao的m-m回归分析方法和Blackith的种群聚集均数(λ),对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混合种群幼虫(7龄)在油松林立体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无论以轮枝层为样方还是以整株树为样方,均呈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h_5层上存在个体群、h_1、h_2层上为单个个体,余者个体问均系相互排斥的;种群密度2~3头/层(株)为其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此为生产中值得注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对吉林省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毛虫在长白山地区1年1世代,跨2个年度,幼虫共7龄。(2)该地区落叶松毛虫产卵量随雌蛹质量增加而增加,线性回归关系为:y=109.17 x-95.185,R2=0.855 2。且当蛹质量小于2.00 g时,其产卵量较少,但当蛹质量高于3.50 g时,落叶松毛虫产卵量大幅增加,一般在300粒以上。据此可对翌年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进行估算和监测。  相似文献   

4.
1985—1987年,浙北龙山林场松、栎混交林大山雀繁殖种群的年平均密度为每公顷0.85对,明显高于纯马尾松林的0.57对(t=3.50,P<0.05)。1987年招引区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顷1.48对,分别比同期混交林和纯林内的密度高2.6倍和3.4倍。通过分析大山雀的繁殖生物学,雏鸟食物中松毛虫比率并结合松毛虫种群密度变化,估计在松毛虫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大山雀对越冬后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约为0.29%,而在松毛虫种群密度低的年份,捕食作用则增加11.24倍,招引区内捕食作用增加29.19倍。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多年松毛虫防治实践认为,加大营造阔叶林力度,改造油松纯林为针阔混交林,建立合理的树种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力,是辽西地区经济、长久、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种群密度及其为害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在松林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在水平及垂直两个空间维度上的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水平区域空间格局研究中,马尾松毛虫在松林间均呈现为聚集分布,1~2龄幼虫主要聚集于林缘区域、3~4龄幼虫普遍分布于各个区域,聚集呈现点状现象;5~6龄幼虫普遍聚集于林中区域(中部和中心);各个垂直区段空间格局研究中,1~2龄幼虫主要聚集分布于3~5轮枝条上;3~4龄幼虫趋向均匀分布;5~6龄幼虫危害时,1~4轮枝条上幼虫呈现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5~7轮枝条上呈现聚集分布,该幼虫在整片林地分布为聚集分布,且主要聚集于1~2轮枝条上。结果可应用于马尾松毛虫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7.
马占山  张执中 《林业科学》1990,26(6):519-526
将油松植株看作是处于不同空间层次的亚生境单元——“轮枝层”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立体结构,以Taylor幂法则模型及笔者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作为描述种群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型和准则。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灰色聚类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研究油松毛虫在各轮枝层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在各层间的变化规律;并测定了种群个体在油松植株内层间垂直分布的种群聚集度。结果表明:(1)种群在各轮枝层分布格局的种群聚集度,均为逆密度制约型,并给出了种群聚集临界密度m_0的值,因而可以对各轮枝层的空间格局连续统作出定量描述;(2)各轮枝层的种群聚集度在各层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可以按聚集特征参数划分一定类别;(3)种群个体在植株内垂直分布的种群聚集度也是逆密度制约型。  相似文献   

8.
为制定防治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经过四年多危害指标的研究,确定了落叶松毛虫对落叶松人工纯林为害量达到1/2时进行防治,每株平均虫口密度以林龄不同确定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了预报和防控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梢斑螟的危害,运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模型,分析了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梢斑螟Dioryctria mongolicella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梢斑螟对樟子松的危害不存在方位偏好,除后坨子北以外的5块样地都处于重度危害程度,这6块样地之间球果被害率和虫口密度都无显著差异,种群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影响,且具有密度依赖性。通过对樟子松梢斑螟的危害状况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及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等不同类型林分中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越冬幼虫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朝阳地区的松毛虫发生区,混交林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明显高于油松纯林。其中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38.0%和74.8%;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43.9%和80.8%,3种油松林分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顺序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1.
通过调查塞罕坝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以及林龄害鼠的危害,采用聚集度指标分析法和回归方程分析法分析该地区主要害鼠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御道口牧场以及塞罕坝机械林场草原鼢鼠和达乌尔黄鼠空间分布类型、分布的成分以及形成的原因,并确立相关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优势种为达乌尔黄鼠,御道口牧场的优势种为草原鼢鼠,且两种害鼠均为聚集分布,其分布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且个体间互相吸引,影响草原鼢鼠以及达乌尔黄鼠聚集分布是由于其本身的聚集行为和环境的异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种群密度的抽样方法采用理论抽样模型和序贯抽样技术,确定了林间不同害鼠密度时最适抽样数。害鼠空间分布类型及抽样技术的确定为塞罕坝地区鼠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毛虫是危害落叶松、樟子松、油松、云杉等针叶树的一种毁灭性食叶害虫,蔓延速度快,治理难度大,经济、有效、持续防治和控制落叶松毛虫危害,保护森林资源是森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乌兰察布市通过3 a多的综合治理,为乌兰察布地区落叶松毛虫防治工作积累了科学的防治经验。文章根据当地落叶松毛虫发生状况,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用9种聚集度指标法,对云南松稍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稍小卷蛾幼虫在一切种群密度下,都以个体群为基本成份是聚集分布,且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生物学特性,推出卵期和蛹期也属于聚集分布.本文将其应用到序贯抽样技术中,计算出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确定了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14.
Leslie矩阵模型在油松毛虫种群动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素芬 《林业科学》1991,27(4):470-474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华北地区油松林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分布面积广、发生频繁、危害严重。有人曾对油松毛虫种群的生物学特性、防治以及种群动态的研究作过有关的报道,本文则通过对油松毛虫的数量变动进行跟踪调查,并用Leslie矩阵模型对其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这对害虫的测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材料与方法 (一)标准地概况 1984—1986年与1988—1989年我们分别在密云县五座楼场和石墙沟村选择了5块油松纯林作为标准地,概况列在表1中:  相似文献   

15.
白斑新灰蝶Neolycaena tengstroemi(Erschoff)是近几年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危害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的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危害柠条的花器。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法2种回归模型对白斑新灰蝶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分析其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白斑新灰蝶幼虫在柠条上呈聚集分布,且符合负二项分布;幼虫平均密度小于2.18头/株时,其种群聚集主要受柠条林生态环境影响,但当平均密度不小于2.18头/株时,种群聚集受种群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90年在大兴安岭林区发现了大面积落叶松毛虫危害林木,其中一部分虫口密度很大,危害严重,给林木生长构成威胁,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据查阅文献,这次大发生在历史上尚属首次。为弄清落叶松毛虫发生发展规律,给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就落叶松毛虫在大兴安岭发生危害情况、发生原因及严重性谈谈初步看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幼苗的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两方面研究了30年生油松纯林下天然更新幼苗的群落关系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群落演替,油松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有明显变化,幼苗以7年生-8年生居多;幼苗主要集中在30cm以下种群高度上;幼苗随年龄和高度的增加数量逐渐减少,考虑其原因主要是人为干扰;油松天然更新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8.
对油松毛虫重度危害林分近自然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清除油松死亡木,全面割除林下多年生灌木,搂散枯枝落叶层等关键技术措施,即可达到近自然恢复的目的。近自然恢复的新一代油松林已将第一代人工油松单层纯林演变成复层异龄林,与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利用立体生长空间,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密度合理的共生环境,提高了抵御松毛虫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危害以落叶松为主兼有红松、油松等松树的食叶性害虫。故应对其制定出一套经济和技术上可行的控制计划。然而,只有事先掌握虫情,方能收到预期效果。本文就松毛虫下一代发生程度及发生数量,采用判别分析和回一归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现概述如下: 一、落叶松毛虫种群与主要环境因子关系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环境因子,可归纳为:天敌因子、食物因子和气候因子。天敌因子对落叶松毛虫现已发现其各虫期天敌种类有100多种,其数量消长对松毛虫的  相似文献   

20.
已知的影响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因子很多,在营林过程中,我们发现修枝强度的大小也会影响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危害程度。 在库伦地区近几年来的调查发现,立地条件、林龄相同的油松林,若经过强修枝,松林内松毛虫发生量明显高于未修枝林地。例:10年生油松幼林,郁闭度0.7以上则危害较轻,如修枝后郁闭度下降到0.5以下,那么危害将严重。修枝林地针叶被害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