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2016年8月中旬,笔者在中国沙县小吃的发源地夏茂镇,航拍到福建省首个大型稻田彩绘,由"中国梦"与"福"的艺术字组成。雨后的稻田,着彩绘新图,像裱在大地上的多彩画卷,织就幸福农家的致富梦想。"中国梦"彩绘稻田位于省级美丽乡村沙县夏茂镇俞邦村,彩绘面积20亩。"福"字彩绘位于中国稻种南方研发基地的夏茂镇西街村。彩绘由叶片浅黄色、深绿色、紫红色、紫黑色等颜色的水稻组成。巨幅彩绘吸引诸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观赏拍摄。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水稻生产转型升级,提高种稻效益,近年来泰兴市示范开展了稻田生态循环综合种养,其中稻田养蟹经实践证明最适宜泰兴推广,平均效益达2 800元/667 m~2左右,是大面积生产水稻种植效益的4~5倍。其核心技术包括养蟹技术和种稻技术,两项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要充分考虑河蟹生长的安全,又要确保水稻的品质与效益。将稻田养蟹示范典型应用的技术进行总结,供相关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盘锦地区稻田养殖河蟹规格小(50-75 g/只)、价格低,影响农民收入的实际问题 进行了稻田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技术推 广。按照稻田工程建设、水稻种植、病害防 治等技术路线规范实施。通过3 a的养殖技 术推广,1040 hm2稻田实行生态养殖,河蟹 规格均达90 g/只,实现稻蟹双赢。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福建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70%,稻谷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80%。因此,保护利用稻田和水稻品种资源,与水稻的产量密切相关。本文仅从稻田生态多样性与水稻品种资源多样性及其两者的关系作一简述。一、稻田生态类型多样性福建省稻田分布在东经115°50’~120°43’,北纬23°33’~28°19’,由于境内变化复杂的地形条件和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布带以及人类社会活动,构成福建省稻田生态类型多样性,主要有土壤类型多样性、土壤营养元素和理化性状多样性、病虫害种群和天敌种类多样性、稻田气候多样性和…  相似文献   

5.
湖南是南方主要水稻产区之一。水田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0%左右,稻谷产量约占全省粮食产量的90%以上。为了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促进多种经营发展,在省科委和省稻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主持下,我局于1979年底至1980年初,组织原11个地区和部分县对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和现状作了全面调查,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6.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处于鄂豫皖三省的交界之处,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信阳毛尖作为信阳地区重要的茶产品,也为信阳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生态文明开发的时代背景下,信阳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当中,要创新形式和内容,让乡村生态旅游进一步体现出茶旅产业之间的沟通和交融,形成更加紧密的茶旅产业结合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绿色效应与发展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为了优化稻田种养结构、实现优质稻米供给侧改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水禽产品,还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休闲观光需求,发挥了生态增效的作用。稻田综合种养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效应,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本文概述了稻田综合种养的绿色效应,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途径,以期为稻田生态系统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县是江西黄红麻主产县之一,黄红麻收获后,历来利用河湾、池塘沤洗黄红麻,由于脱胶产物对水源和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人、畜生活用水和水产养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1988—1989年我们进行了稻田沤麻技术试验,获得了较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在麻区示范推广后,深受麻农欢迎,1990年全县共推广稻田沤麻(水面)达1500余亩。现将稻田沤麻试验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9.
仪征市稻田综合种养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仪征市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索出较适合当地发展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根据2017~2018年该市稻鸭、稻虾主要两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稻田生产模式在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上的差异,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在该市的产业化程度,以及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存在的问题。调查表明,该市稻田综合种养存在规模化程度不够、基础设施薄弱、成本投入相对较高、品牌效益不突出、综合种养生态及社会效益提升有限等问题,需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加强稻田综合种养关键技术的培训宣传与推广,将稻田综合种养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我国大豆三大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的水稻主要产区,具有稻田种豆的优越条件和丰富经验。六十年代由于大力发展双季稻和绿肥作物,水田种豆急剧下降。七十年代初部分地区才恢复稻田种豆,并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发展了稻豆两熟、稻豆冬作物一年三熟等栽培制度,致使以水稻为主,稻、豆、冬作物一年多熟的耕作制逐步向北推进,直到北纬33度的双季稻地区。作者十七十年代开始就对湖北的稻田种豆进行调查研究。洲、苏、赣、闽、浙、粤诸省也相继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已有  相似文献   

11.
几种稻田耕作制度模式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月娥  徐国祥 《作物研究》2006,20(2):183-184
针对桃源县稻田种植结构不合理、效益低等问题,大力实施粮、经、饲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种植制度,推广以优质稻为主体、多种高效作物合理搭配的资源配置型稻田耕作制度改革模式。重点对几种适宜当地的稻田耕作制度模式及效应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茶乡一般地处丘陵、高寒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乡村精准扶贫的重点区域。本文以促进茶乡经济发展为目的,从乡村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联入手,结合生态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茶乡生态旅游基准扶贫莫模式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发展茶乡生态旅游,达到精准扶贫目的。  相似文献   

13.
推广水稻大垄双行插栽模式的基础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解决了池水氨氮超标,危害河蟹生长的问题。介绍了稻田养蟹稻田的选择、放养前稻田内的准备工作,水稻的栽植及扣蟹的放养,在日常管理方面强调了水质调节、饲料的投喂和河蟹的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14.
宋双 《北方水稻》2012,42(2):63-64
推广水稻大垄双行插栽模式的基础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解决了池水氨氮超标,危害河蟹生长的问题。介绍了稻田养蟹稻田的选择、放养前稻田内的准备工作,水稻的栽植及扣蟹的放养,在日常管理方面强调了水质调节、饲料的投喂和河蟹的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15.
对盘锦地区稻田生态养殖成蟹的操作技术进行了总结:稻田的选择,放养前稻田内的准备工作,水稻的栽植及一龄扣蟹的放养,在日常管理方面强调了水质调节、饲料的投喂和河蟹的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16.
浅谈稻田生态养鱼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芳 《北方水稻》2015,45(3):58-59
稻田养鱼技术可以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除草剂、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的效果,是一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水生农业生态体系。在稻、鱼共生系统中探索生态种养技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水稻的有机生产。从稻田条件、鱼种选择、养鱼设施建设和生产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稻田养鱼技术,以指导稻田生态养殖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牡丹江市东宁地区稻田养鸭技术,包括放鸭时期、放鸭规格、密度、管理、收鸭等技术要 求,并概述了稻田养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云艳 《福建茶叶》2016,(7):145-146
乡村生态旅游从当地居民的利益出发,在茶文化的兴起下,乡村旅游经济带去了更多可发展的空间。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茶产业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丹东市茶产业衍生出得茶文化旅游,可以为丹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丹东地区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以乡村自热的资源为依托,开设一系列的旅游活动,有利于培养当地人发展第三产业意识。尽管丹东市的生态旅游开展得不错,但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太高,长期下去会错过生态旅游发展的时机。因此,本文将从茶文化旅游兴起出发,讨论分析茶文化旅游对丹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了优化稻田种植结构、实现稻米供给侧改革、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并不断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稻田综合种养得到快速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不仅提供优质食味稻米和丰富的水/禽产品,还满足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休闲观光,发挥了生态增效的作用.稻田种养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效应,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熊永旺 《北方水稻》2015,45(3):55-57,59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下乡调查发现的问题,总结稻田养蟹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炼出盘锦地区稻田养大蟹应注意掌握的关键技术,对于在整个稻田养蟹过程中影响稻田河蟹养成规格与产量的放养时间、环境条件、苗种情况、放养密度和饵料等主要因素表现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讲解,并提出了中肯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