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群咬尾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本市曲靖镇×村搞疫病调查时,发现该了养猪户柏××两圈育肥猪(计14头,体重在30~60kg),由于相互咬斗,引起尾部部分脱落,有的甚至整个脱落,咬伤部发炎肿胀,有1头死亡.据畜主讲,猪群开始只有几头相互咬斗,逐渐发展到多头相互咬斗,特别是咬尾,个别的还咬耳.经对该群咬尾病猪作了防治,6d后,病猪情况有所好转,20d以后,再没有发生猪体相互咬尾现象,咬伤猪伤口治愈,现就防治方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 ,多头猪群居在一起 ,相互咬斗现象时有发生 ,一般以 2 0~ 40kg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起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 ,逐渐多头之间相互咬斗且更加厉害。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 ,食欲不佳 ,影响增重 ,受伤严重的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还会引起死亡。咬斗现象发生的原因饲养密度过大或猪群过大 每头猪饲养面积不到 1m2 ,它们相互接触和冲突的机率大 ,活动受到限制 ,是发生咬斗现象的诱因。另外 ,猪有群序行为 ,对猪进行分群后 ,起初会相互撕咬 ,然后按体质的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 ,就难以建立位次…  相似文献   

3.
王永 《广东饲料》2006,15(6):9-11
猪的咬尾症是猪较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发生咬尾症的猪群,胴体品质降低,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0%以上。本文对其病因及防治措施作介绍。1引发猪咬尾症的因素1.1猪只自身的因素1.1.1猪某些习性的抑制。猪有探究行为,猪在自然状态先是拱掘后才开始采食。集约化养猪场多为水泥地面,其探究行为长期受到限制时,攻击行为会增加,有的猪就会相互咬尾。另外,猪还有群居、争斗和领域行为,当猪饲养密度过大,其领地受到侵占或威胁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攻击行为增加。争斗形式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  相似文献   

4.
1991年我们饲养的猪群,发生了猪咬尾现象。发生原因是猪群过密、猪圈潮湿引起皮肤发痒,相互磨蹭、啃咬,一旦尾部出血就会被群猪咬舐;饲料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维生素是猪咬尾的又一个因素。咬尾现象在长白猪、哈白猪较多,民猪少见;后备猪比成年猪多发。发现猪咬尾时,应立即把  相似文献   

5.
1猪的咬耳、尾行为猪群先出现异食现象,如哄食粪便,啃咬异物,食欲有所下降,猪群动乱不安。继而出现相互咬斗,猪体各部位都成为攻击目标,尤以耳、尾部最易受到攻击,成为主要的受伤部位。猪群咬斗,在效应激强烈,饲料内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猪合群和某些疾病情况下常发生群攻,呈现群发、急性经过,常导致猪群相互残杀,弱者、病者和好斗者常成为众矢之的,发现不及时,可导致死亡。被咬猪耳、尾尖出血,严重者尾巴、耳朵被咬掉,耳、尾部出血肿大、发炎,甚至发生坏死,继而波及全身,引起脓肿、跛行、瘫痪乃至菌血症。严重影响生长速…  相似文献   

6.
吴韬 《四川畜牧兽医》2007,34(12):54-55
1 临床症状 猪咬尾症多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 病猪起初躁动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不振,眼光呈恶毒状,个别猪只相互咬斗,以后逐渐发展为多只咬斗,出现咬尾或咬耳现象。不断的咬斗会造成继发感染并引起骨髓炎、脓肿等。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被咬猪可因败血症而亡。该病多发于育肥猪,以25~40kg猪发病率较高。母猪咬尾症的发生率比去势公猪高。  相似文献   

7.
1临床症状 猪患异食癖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特别是喜食鸡粪、食尿、拱地、啃木棍,或有闹圈、跳栏等现象。相互咬斗是异食癖中较为恶性的情况,表现为猪对外部刺激敏感,举止不安,食欲减弱,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只互相咬斗,逐步由多头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  相似文献   

8.
<正>1临床症状猪患异食癖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特别是喜食鸡粪、食尿、拱地、啃木棍,或有闹圈、跳栏等现象。相互咬斗是异食癖中较为恶性的情况,表现为猪对外部刺激敏感,举止不安,食欲减弱,目光凶狠。起初只有几只互相咬斗,逐步由多头参与,主要是咬尾,少数也有咬耳。  相似文献   

9.
正猪咬尾咬耳综合症是猪行为异常的一种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集约化猪场处于应激状态的生长猪群,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轻症者猪尾巴咬去半截,重者猪尾巴被咬光,直至在尾根周围咬成一个坑。被咬猪的耳朵充血,出血和水肿。发生咬尾咬耳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可下降20%左右,有的甚至发生感染而死亡。1病因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引发猪咬尾咬耳综合症现象。管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等造成的应激  相似文献   

10.
猪的咬尾症,是指猪群中出现猪相互撕咬的现象,轻者将猪尾巴咬烂、咬出血,重者将尾巴半截或全部咬掉,有的还互相咬耳。应该说凡是会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的、营养的、心理的因素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在现代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尤其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咬尾、咬耳现象近年来逐渐增加,一旦发生则较难制止,因此猪的咬尾症也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 ,猪互相啃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咬尾症的猪群 ,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因此探讨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危害引起猪咬尾的因素很多 ,轻者把尾咬半截 ,重者把尾巴咬光。被咬伤部位如不及时处理治疗 ,可引起伤口感染 ,造成关节肿和跛行 ,甚至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2 原因2 .1 品种和个体差异 一个猪圈内如果饲养不同品种或统一品种但体重差异大的猪 ,常出现互咬现象。如长白猪和新淮猪生活在一起 ,因品种及生活特点差异 ,相互矛盾 ,相互争雄而发生撕咬。个体之间差异大 ,…  相似文献   

12.
<正>猪的相互咬尾现象又称"相食症",是肉猪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生长猪群中。猪群中发生相食症,猪体伤痕累累,一旦伤口感染化脓,会蔓延到脊椎,  相似文献   

13.
<正>猪的相互咬尾现象又称"相食症",是肉猪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生长猪群中。猪群中发生相食症,猪体伤痕累累,一旦伤口感染化脓,会蔓延到脊椎,  相似文献   

14.
猪咬癖症是指猪群相互啃咬为特征的一种恶癖。随着农村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猪群发生咬癖现象较为多见,特别是50千克以下猪群发生较为严重。(一)发生原因1.猪群密度过大,或公母同栏、大小同栏,为争饲粮和饮水位置而引起相互间的打斗;或小公猪的攻击性爬跨、猪只以大欺小引起的争斗。猪只最易受伤出血的部位是耳和尾,加上猪有嗜血癖,一旦有1头猪某一部位出血,将会引起其他猪的啃咬,并发展成相互间咬耳咬尾。2.舍内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使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以及舍内光照太强、温度过高或过低等,都将诱发猪之间相互争斗。3.矿物质…  相似文献   

15.
1咬斗现象发生的原因1.1饲养密度或猪群过大每头猪饲养面积不到1m2,它们相互接触和冲突机率大,活动受到限制,是发生咬斗现象的诱因。另外,猪有群序行为,对猪进行分群后,起初会相互撕咬,然后按体质强弱建立明显的位次关系。若猪群过大,就难以建立位次,造成相互咬斗频繁。1.2应激因素如天气异常变化,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大,光照过强,猪受到各种惊吓等。1.3饲料营养不平衡使用非全价性饲料或饲料中的营养比例不当,特别是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如钙、磷和食盐的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1.4非自繁自养的猪群居,有异味也发…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规模猪场猪咬架现象逐渐增多,特别是断奶猪群比较严重,严重影响猪的健康与生长性能,据有关资料报道,这类猪群生长速度与肉料比比正常猪群下降26%~30%.猪群相互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良环境因素都会导致这种现象发生,危害较大,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防范,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实践,总结出导致猪群相互咬斗的因素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不断发展,多头猪群居在一起,猪间常发生相互咬斗恶癖,一般在猪刚分群时为多见,尤以20~40千克的育肥猪发生率较高。起初,同栏内只有几头猪相互咬斗,主要是咬头部和尾部,咬伤后有血液流出,猪对血液产生异嗜,逐渐在多头猪之间相互咬斗且越咬越烈。被咬伤的猪蜷缩于角落,食欲不佳,体重增加受影响。受伤严重的,如不  相似文献   

18.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征”“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的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相似文献   

19.
周彦飞 《猪业科学》2015,(12):130-131
<正>猪的咬尾症又称为"反不适综合症"或"应激综合征"。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交替时期,当猪有感觉不舒服的各种因素时,如:环境应激、营养代谢机能紊乱、饲养管理不当、味觉异常、焦虑的心理等因素均可造成猪只发生相互咬尾现象。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相互咬尾的现象比较普遍,猪群中一旦发生,猪只相互模仿,很快蔓延至全群。体重  相似文献   

20.
猪的相互咬食现象,又称"相食症",是肉猪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在幼猪群中.猪群中若发生相食症,既降低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又致猪体受伤,一旦伤口感染或化脓,会蔓延形成脓肿,直接影响胴体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生产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