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下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拔起。  相似文献   

2.
小麦全蚀病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和河南的部分地区发病较重。一般发病较轻的地块产量损失在 10 %~ 2 0 % ,严重地块损失达 5 0 %以上。小麦受害后 ,表现为分蘖减少 ,成穗率低 ,千粒重下降 ,有的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小麦全蚀病的寄主范围很广 ,除危害小麦外 ,还危害大麦、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1 主要症状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 ,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 1~ 2节 ,不向上延伸。地上部症状 ,比如“白穗”、“黑脚”等 ,主要是根与茎基部受害而引起的。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感病。…  相似文献   

3.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病菌以种子传播为主,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小麦播种后,菌丝体从麦苗种子根处侵入,使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现为内部腐烂。冬前和小麦返青后,菌丝沿根扩展,向上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加重,植株矮化;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愈益明显,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由于根部和茎基腐烂,植株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秕粒。剥开染病植株基部叶鞘,可以看到“黑膏药”状物。近收获时,在潮湿条件下,根茎处可看到黑色点状突起的子囊壳。  相似文献   

4.
李宇 《河南农业》2009,(12):33-33
一、症状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中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变黑。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返青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黑色菌丝层。称为“黑脚”,之后颜色逐渐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相似文献   

5.
一、小麦全蚀病   病症:苗期病株矮小,种子根变黑,拔节期茎基部产生黑色菌丝层,抽穗后菌丝层呈黑膏药状,上面密布黑色小粒,发病早的常不能抽穗,发病迟的多呈枯死白穗.……  相似文献   

6.
<正>1病症小麦全蚀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2个侵染高峰,一是冬前小麦三叶期为主要侵染高峰期,二是春季拔节期为第二侵染高峰期。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和茎基部受害引起的,由于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小麦抽穗前不显症状,至灌浆期略显成簇、早枯、白穗,重病地块于拔节后期即出现枯黄发  相似文献   

7.
一、症状识别与发生规律 南瓜疫病可在南瓜的整个生育期发生,侵染根、茎、叶和果实,主要危害根和茎,造成根及茎基部腐烂,导致植株萎蔫、青枯、死亡.茎基部发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渐至淡褐色,后变褐色,呈湿腐状,病部有粉状的白色小点,为其游动孢子囊,爬地的茎蔓发病症状相同.  相似文献   

8.
孙会 《河北农业》2006,(5):18-18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下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称为“黑脚”,这是全蚀病区别予其他根腐病的典型症状。重病株地上部明显矮化,发病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由于茎基部发病,植株早枯形成“白穗”。  相似文献   

9.
一、烟草真菌性病害的症状特征 烟草黑胫病在苗期发生较少,主要危害大田成株,苗期发病首先在烟茎基部发生黑斑,或从子叶发病蔓延至茎,当苗床温度高时,黑斑很快向上扩展,并布满白霉,迅速传染附近的烟苗,造成幼苗成片死亡。大田成株期的根、茎、叶均可发病,但以茎基部受害最重,其发病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该病在我国不少省份均有分布。小麦感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往往穗期成片枯死,千粒质量下降,一般发病区产量降低20%以上,严重者产量降低50%以上。一、症状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 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部及茎基部受害所致。  相似文献   

11.
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茎基部,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病苗返青推迟,矮小稀疏,根部变黑加重。拔节后茎基部1—2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在潮湿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黑褐色菌丝层,  相似文献   

12.
小麦全蚀病概况: 1、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根病.病菌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形成"黑脚"症状.病株地上部矮化,变黄,重者枯死,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全蚀病是毁灭性病害,一般造成小麦减产10%~20%,重病田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我县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给广大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1症状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为根腐和茎腐性病害。苗期发病,种子根及部分次生根变成黑褐色,植株矮小,下部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抽穗后,重病株早枯,可见田间出现白穗,尤其灌浆—成熟期症状明显,“黑脚”和“白穗”是成熟期所特有的症状。2发病特点小麦收获后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源,施混有病残体的粪肥也可传播病菌,在新病区种子传病是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病害识别 1.猝倒病幼苗出土前染病引起烂种,出苗后发病,颈基部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绕茎1周,后变软,表皮脱落,病部缢缩,茎呈线状。该病发病迅速,病斑上部未及表现症状便折断。  相似文献   

15.
1发病症状 该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当幼苗生长到15~20cm开始出现症状,表现植株矮小,叶色褪绿黄化,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茎基以上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最终萎蔫而死。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其传播速度快、发生危害重,全蚀病感病田块可引起小麦植株矮化、麦穗短小、籽粒瘪瘦,严重的可引起植株成簇、成片枯死,从而减少有效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发病田块可减产10-20%,发病较重的田块可减产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一、发病时期小麦全蚀病,从小麦播种出苗期至扬花灌浆期均可感染发病,尤其在小麦灌浆成熟期发病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  相似文献   

17.
一、症状 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表现最为明显.幼苗期病原菌主要侵染种子根、地中茎,使之变黑腐烂,部分次生根也受害变黑.病苗基部叶片黄化,心叶内卷,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时死亡.  相似文献   

18.
<正>一、小麦全蚀病的危害特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根病,又名根腐病、黑脚。其病原菌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病菌只侵染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而地上部分的表现症状是因根部受害引起。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快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表现点片麦芒回麦穗发白,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的显示稍矮,基部黄叶多。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处由下向上变黄,  相似文献   

19.
魏娟 《农村科技》2007,(1):25-26
一、苗期猝倒病 1.田间症状 若幼胚发病,则胚芽和子叶腐烂而死.苗期发病表现为茎基部产生水浸状浅黄褐色的病斑,病斑迅速扩大绕茎一周,使茎基部溢缩如线状倒伏而死.  相似文献   

20.
<正>1症状识别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病菌侵染部位仅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使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腐烂,形成典型"黑脚"症状,极易从土中拔出;麦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成片出现"枯白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