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W8225”是由山东省棉花工程部、山东中棉棉业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协作育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在山东省区试和全国多点试种示范,均表现高产优质,病虫双抗,适应性强。2005年1月通过国家转Bt基因杂交抗虫棉安全性评价,2005年3月5日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相似文献   

2.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培育而成的转Bt基因抗虫棉"万丰201",具有海岛棉、野生棉和陆地棉遗传基础,突出表现为抗棉铃虫、高产和抗病。2006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冀中南棉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3.
鲁棉研38号是品种间杂交抗虫棉新品种,母本XJ1、父本R26均携带Bt杀虫基因。该品种2006~2007年参加山东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7年获得农业转基因植物安全生产应用证书[农基安证字(2007)第204号],2009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2009026号)。  相似文献   

4.
非靶标害虫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虫量消长动态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2000-2001年采用系统调查和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将江苏沿海地区种植的常规棉品种苏棉9号与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进行同比,研究分析了两类棉田间刺吸式口器害虫的虫量消长动态及原因。结果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对其非靶标害虫没有抗性,转Bt基因棉上的虫量接近甚至略高于常规棉品种,两个棉花品种间部分害虫虫量的差异还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对河北省6个县245个农户两年的问卷调查材料为依据,对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和非抗虫棉品种的效果以及不同基因来源、不同代数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调查所涉及的2002和2003年度,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农药成本、总成本和收益都比非抗虫棉品种高。转Bt基因抗虫棉1代种子比转Bt基因抗虫棉2代和3代种子产量高,但是两者收益之间的差异在两个年度有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个体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室内研究转Bt基因棉(处理)和常规棉(对照)对棉蚜个体生长发育及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转Bt基因抗棉铃虫棉对棉蚜发育速度、成蚜寿命、4龄若蚜体重、成蚜繁殖力无明显影响.[结论]取食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个体生长发育没有负面影响,转Bt基因棉花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是安全的.为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生态安全性评价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国家“863”重大成果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抗棉1号是利用国家专利“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和表达载体及其应用”技术,将Bt杀虫基因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我国主栽品种泗棉3号,经系谱法于1997年选育而成,1998年通过安徽省审定。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6个县245个农户两年的问卷调查材料为依据,对应用转Bt基因抗虫棉和非抗虫棉品种的效果以及不同基因来源、不同代数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调查所涉及的2002和2003年度,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农药成本、总成本和收益都比非抗虫棉品种高。转Bt基因抗虫棉1代种子比转Bt基因抗虫棉2代和3代种子产量高,但是两者收益之间的差异在两个年度有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棉所41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Bt和CpTI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经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1年通过转基因安全性评价,2002年元月通过国家审定.我县于2001年引进该品种,两年累计推广面积达8.2万亩,平均皮棉产量达到128.2kg/亩,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出一条中棉所41号高产优质栽培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转Bt基因抗虫棉的特征特性 转Bt基因抗虫棉具有高抗棉铃虫、丰产、优质等显著特点,种植抗虫棉可节约农药用量6昵左右,每667平方米节约农药投资50-60元,大量减少管理用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现已成为我省的主栽棉花品种类型。目前较适宜我省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除已经大面积种植的美棉33B和99B外,主要有抗虫杂交棉“鲁棉研15号”、“中棉所29号”;常规抗虫棉“鲁棉研16号”、“鲁棉研17号”、“鲁棉研18号”和抗虫短季棉鲁棉研19号(鲁890)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