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丰收,培育壮苗是关键,而旱地条件下进行水稻育苗是培育水稻壮苗的有效途径。旱育稀植水稻秧苗技术是稻作技术上的一次突破,这项技术变直播为插秧,变湿育苗为旱育苗,变密植为适当稀植,这一技术使水稻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旱育稀植是水稻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的简称,除其他生产环节外,旱育壮秧应该是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变直播为插秧,变湿润育苗为旱育苗,变密植为稀植。水稻旱育稀植是水稻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的简称。主要是以优良品种为前提,旱育壮秧为基础,早插稀植为中心,足肥浅灌为保证。一、培育壮秧1选用良种:选用标准是,熟期适当,高产优质,抗病耐肥,分蘖力较强和矮秆叶直立。品种是旱育稀植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优质米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熟期适当,才能充分利用当地热量资源,并在高温时段安全抽穗,确保在气温下降到13℃前安全成熟。较强分蘖力  相似文献   

3.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稻作技术上的一次大的改革,该技术变直播为插秧,变湿润育苗为旱育苗,变密植为稀植,它使水稻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旱育稀植是水稻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的简称,除其他生产环节外,旱育壮秧为重要的基础。1、改水田地育苗为旱田地育苗选好秧田地,是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上水方便,碱性小、土质肥沃的旱田地做秧田。不提倡在本田地育秧。原因:1.1本田土壤长期处于渍水状态,地下水位较高、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一项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它大大的提高了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现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选择苗床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背风向阳的肥沃的旱地或菜园地作旱育苗床。一般不用水稻田,无旱地的可选用排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特点、优势和泸西县自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并探索总结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丰产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以提高稻田综合生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提高稻谷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疆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梁乃亭,万恩华,魏玉波(新疆农科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与传统的水育密植技术相比,具有省种、省水、省肥、高产、优质等优点。改传统的水育苗为旱育苗,改密植为稀植,改表层施肥为全层施肥...  相似文献   

7.
水稻旱育稀植是水稻高产栽培综合技术体系的简称。它是将直播变为插秧,将湿润育苗为旱育苗,将密植为稀植。其原则主要是以优良品种为前提,旱育壮秧为基础,早插稀植为中心,足肥浅灌为保证的新型栽培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主要环节和要求,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一项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它大大的提高了玉米的质量和产量,现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高产原因一是旱育苗较湿润,育苗和直播的播种期分别提早10天和20天,从而延长了生育期,多争得200~400℃有效积温,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黑龙江省生育期短、积温少的劣势,又充分利用了黑龙江省昼夜温差大这一自然优势。  相似文献   

9.
稻鱼耳共育立体栽培技术是伴随我省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产生的营养、高效有机稻生态栽培的方式,它集水稻栽培、稻田养鱼、稻田寄养木耳于一体,实现有机物质分层次利用、物种互惠共育,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稻鱼耳共育绿色水稻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水稻栽培1.1大棚育苗机插时间3月下旬扣棚暖床。苗床达到旱育标准。1.2种子处理晒种:品种可选龙粳21,在4月1~3日(浸种前2天)进行晒种,增强种皮的适性和酶的活性。选种:用盐水比重达到11.3(50公斤水+12公斤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育稀植是一项旱育秧、本田稀植及对稻田水层管理有一定要求的水稻栽培新技术。该技术增产效果明显,节省投入,经济效益高。文章从苗床准备、整地作畦、播种、苗期管理、大田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适期收获等环节介绍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为水稻种植户增产增收和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我市属北方一季粳稻区,早春育苗插秧季节干旱,降水偏少.现有稻田面积60余万亩,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及水稻覆膜湿种技术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平罗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06年播种面积8333.3hm^2,其中,水稻旱育稀植面积3800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5.6茗,平均单产665kg/667m^2,总产3790.5万公斤,占水稻总产的54.2名,但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过程中还存在着施肥种类和数量不合理的问题。为了使施肥更加经济合理,我们设计了高产稻田施肥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得出适合平罗县高产稻田相应的施肥量。  相似文献   

13.
正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最早来源于日本,由日本著名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等一批农学家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而提出的。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江省稻作技术上的重大改革,将直播转变为插秧,湿润育苗转变为旱育苗,密植转变为稀值,引用的大量科学技术使全省水稻生产都有了巨大的发展。1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发展黑龙江省的水稻旱育栽培技术最早研究于上个世纪50年代,采取温床育苗的方式。最开始采用的是油纸、草帘等覆盖  相似文献   

14.
方锦宏 《农技服务》2014,31(7):202-202
<正>稻田养鱼足他养殖业和种植业在人为条件下科学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一体开发利用的养殖技术。一、稻田养鱼的生态作用稻田养鱼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种养殖方式,它发扬了湖泊养鱼和池塘养鱼的优点,克服这两种方式的不足,具有稻鱼互利的生态意义。在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水稻和鱼之问是共生关系。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大量的稻田杂草和水稻争夺肥料,若消灭了田间杂草,稻谷将增产10%以上,稻阳养鱼减少了杂草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黑龙江省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粮食作物、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旱育稀植技术为主导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由直播向育苗、由湿润育秧向旱育秧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6.
我省里下河地区,是水稻产区,发展稻田养鱼的条件优越,近年来稻田养鱼已成为该区农民的一项家庭副业。为了挖掘稻田养鱼的生产潜力,增加水稻和鱼类产量,提高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1985年我们在兴化县大邹乡新南村进行了稻田养鱼高产试验,平均亩产稻谷490.8公斤,鱼种49.4公斤,每亩净收入比1984年单种水稻增加1.15倍。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一项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它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秧田、节本、增产、增收等优点。它大大提高了水稻的质量和产量,现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高产原因旱育苗较湿润育苗和直播的播种期分别提早10天和20天,从而延长了生育期,多争得200~400℃有效积温,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黑龙江省生育期短、积温少的劣势,又充分利用了黑龙江省昼夜温差大这一自然优势。选用较晚熟品种,发挥品种增产潜力。旱育稀植可以早插,能够提前预防霜害,并且能按计划规格插秧,可以保证计划保苗株数。稀植可生出较多的分蘖,适应水稻的分蘖特性,从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黑龙江省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粮食作物、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旱育稀植技术为主导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由直播向育苗、由湿润育秧向旱育秧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我省稻作技术上的重大改革,它变直播为插秧,变湿润育苗为旱育苗,变密植为稀植的科技进步,使我省水稻在生产上有了新的突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栽培技术1、苗床准备旱育秧是在旱土状态下进行育秧,必须选择适宜地块作苗床,并加以培肥,培肥以农家肥为主。标准  相似文献   

20.
我省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常常受到早春温度低、回暖慢及倒春寒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水稻生产安全系数低,而且由于生育日数有限,一些优质中晚熟水稻品种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质量效益农业的发展。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矛盾,它是综合现代水稻栽培理论与高产栽培技术的新体系,是我省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以来的又一次技术跨越,也是实现我省水稻再高产的一项突破性技术措施。此项技术是以应用中早熟优质品种,稀播旱育壮秧,通过合理超稀植培育并形成以健壮个体为基础的高产群体,以促进穗大粒多和增加粒重,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型水稻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优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