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木质量评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林业苗木质量评定原则苗木生长发育一方面受苗木本身生物学特性影响,另一方面受外部环境条件的控制。因此,科学地评定苗木质量,必须同时注重这两个因素。为了保证造林的质量,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既要做到适时适地适树、适种源适宜苗,同时要保持较高的存活力。因此,在进行苗木等级地确定时,需要坚持采用多指标、动态的方法进行苗木质量评定的原则,科学地评定苗木质量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2.
造林树种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解决苗木培育的技术难题 ,作者提出了苗木定向培育的概念 .苗木定向培育 ,是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主要限制因子对苗木的要求 ,在苗木培育过程中采取相应调控技术措施 ,使苗木在形态、生理及活力等方面满足造林需要 ,做到适地适树造林 .我们以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用苗为目标 ,阐述了苗木定向培育技术体系 ,通过不同的育苗技术措施 ,如抗性基因与种源选择、林木种子处理技术、苗木抗逆性调控技术、苗木活力保护技术与管理技术等措施 ,为做到适地适苗造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苏南地区红豆树苗木培育技术,包括圃地选择与准备、苗木选择、苗木种植、培育方式与株行距调控、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提高苗木培育质量和圃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苗木地径1.0、1.5 cm,定干高度分别为30、50、70、90 cm的处理,观察其对灵武长枣新栽植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木根系完整一致的情况下,从苗木成活率、当年枣头枝的生长量及二次枝的数量、长度、粗度等指标考察,以苗木地径1 cm、定干高度50 cm,地径1.5 cm、定干高度70 cm效果最好。由此表明,灵武长枣适度低定干,可以确保苗木栽植后水分和养分的供应,协调根冠的生长,使地上部分的茎叶和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保持平衡,从而保证苗木成活率和植株健壮生长。苗木地径粗度与定干高度达到1∶50时,苗木栽植成活率最高,生长量也最佳,园貌整齐,可为今后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白蜡苗木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国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274-8277
对河北沧州、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石家庄、衡水7市的苗圃进行了抽样调查,测定了6个类型苗木的地径、苗高、密度及各径级苗木的根系数量,计算了各类型苗木地径、苗高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平均值加0.5倍标准差为Ⅰ级苗木下限、平均值减1倍标准差为Ⅱ级苗木下限确定了合格苗木的质量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6.
苗木出圃法     
苗木出圃前,做好苗木调查,掌握苗木种类、数量、规格和质量等,以便做出合格苗木的出圃计划. 出圃过程应适时适地,满足苗木生长需要,确保各个环节技术措施的落实,以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 一、出圃标准 苗木应达到地上部枝条健壮、成熟度好、芽饱满、根系健全、须根多和无病虫等条件才可出圃.  相似文献   

7.
从圃地选择与整理、种植密度确定、起苗、苗木运输、苗木栽植、田间管理等方面详细总结了景观绿化苗木的种植技术,以期为园林绿化中苗木的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沙地云杉育苗技术及苗木年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不同做床方式、不同播种密度 ,夏季苗床不同遮荫方式等方法研究了沙地云杉育苗技术及其年生长规律 .结果表明 :适时早播有利于苗木地径、苗高、苗木质量的提高 ;单层和双层遮荫对幼苗生长影响不大 ,但适当遮荫有利于幼苗生长 ;条播、使用菌根粉的苗木明显优于撒播、不使用菌根粉的苗木 .而苗木年生长规律研究表明 :苗木地径和苗高的年生长规律基本相似 .从 6月下旬开始随着气温的增高 ,高生长呈直线稳步上升 ,地径的生长也不断加快 ,在 7月中旬达到苗高生长的最高峰 ,而地径的生长期比高生长期长 ,在 8月中旬才达到最大值 ,尔后进入硬化期 ,苗木地上部分逐渐木质化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 ,影响地径和苗木生长的主要因子分别为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1 5cm土壤温度和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以及 2 0cm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轻基质和常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培育核桃嫁接苗木,重点调查对比试验的嫁接苗木的地径、苗高、根系发达程度和造林后的造林成活率、耐旱性能和造林后的苗木生长情况。通过试验发现轻基质培育的苗木无论是苗高、地径、根系都要优于常规方法培育的苗木,重要的是轻基质培育的核桃苗木造林成活率、耐旱能力和生长量都要高于常规培育的苗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苗木出圃前,做好苗木调查,掌握苗木种类、数量、规格和质量等,以便做出合格苗木的出圃计划。出圃过程应适时适地,满足苗木生长需要,确保各个环节技术措施的落实,以提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构成因素,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和生物量进行了测定,运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探讨了二者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地上部分明显高于地下部分,总生物量与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数、侧根长、针叶长等性状均呈正相关。通径分析可知,地径(0.620)对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而侧根数(0.009)的直接作用最小,侧根数是通过地径、苗高、主根长、侧根长和针叶长间接影响总生物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地径(63.75%)对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综合作用最大,其次是苗高(36.52%),说明地径和苗高是影响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建立的云南松苗木总生物量与生长性状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估测。  相似文献   

12.
当前,乌鲁木齐市苗木产业有了很好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技术薄弱、苗农专业素质低下、经营管理不善、苗木产业市场不规范等原因,苗木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采取培育龙头企业、建设苗木交易市场、提高苗木质量、加强政府引导等措施,更好地发展苗木产业。  相似文献   

13.
吴珍 《现代农业科技》2014,(14):149-150
介绍城市绿化苗木培育技术,包括圃地选择、播种前准备、出苗期管理、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苗木秋冬季管理、苗木出圃、留床苗木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供绿化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浅议苗木规格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苗木规格与苗木成活率的关系、苗木规格与植物种植形式的关系、苗木规格与绿化投入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说明了在城市绿化中,科学合理的选用苗木规格不仅可极大地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形成有效地绿色积累,使有限的绿化资金得到合理地分配,同时还可促进苗圃基地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吴群芳 《北京农业》2011,(6):177-178
绿化苗木移植及修剪管理逐渐成为林业工作者春秋季绿化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成功地移栽好园林苗木要做好苗木移植和苗木的整形修剪技术2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对套种在铁观音茶园内的绿化苗木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情况及套种后茶叶产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套种在铁观音茶园中的6种绿化苗木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情况良好;与绿化苗木纯林比较,地径、树高生长量略低,冠幅生长量差异则不明显;套种后,茶叶产量能够保持原有水平;通过茶园套种绿化苗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林农收入。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规律,促进山桐子繁育进程,对来自12个不同产地的山桐子苗木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各产地山桐子苗木苗高生长趋势基本一致,均在7月1日至9月19日增长迅速,平均增长1.04cm/d,而地径生长期限较长,在9月19日至10月30日仍有明显增长;利用苗木苗高、地径年生长量2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按种源划分,以分宜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最快,其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分别达到140.53cm、13.82mm,朝天、元坝和仙居种源其次,而奉化、上犹、黄山种源山桐子苗木生长较慢,其中以黄山种源最慢,苗高、地径年生长量仅为103.25cm、10.02mm;12个产地间苗木苗高生长差异显著,而区组间苗高、产地间和区组间地径生长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总体分析表明,不同产地间山桐子苗木生长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樟子松苗木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培育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樟子松苗木提供依据和参考,在陕北毛乌素沙地对樟子松苗木地上、地下生长规律及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苗圃中1-5 a生樟子松苗木高度、生物量、地径和主根长度生长都呈现明显的节律性,苗木高度、地径随苗龄呈Logistic增长,苗木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主根长度与苗龄呈指数函数关系;苗木地上部与地下部相比,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随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由第1年的50.0%逐渐上升到第5年的80.0%。西北林学院学报24卷  相似文献   

19.
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常绿苗木实施扦插能稳定地获得无变异特性的苗木,为了提高常绿苗木的扦插成活率,介绍了苗床消毒、插穗消毒等关键技术,旨在提高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常绿苗木扦插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确保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要从土壤的改良,苗木选择、处理和运输,土地的平整,苗木栽植前处理,苗木栽植和后期的养护管理人手,科学合理地完善施工过程,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