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成功解决,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更新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农民,其现代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生产方式现代化是基础和前提。本文试图从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来寻求农民现代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在农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当今中国农民思想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并论证只有构建在广大农民参与下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体系,把农民培养成现代经济人、现代政治人和现代文化人,才能全面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80%以上人口为农民,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国整体上的现代化。真正的农民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指数,更是一个精神指数;不仅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蜕变与超越。农民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即指农民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农民的现代化,即培育新型农民。现阶段新媒体已经深度介入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并在农民思想观念、农业技能、经济活动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新农民的培育。当然,在新型农民的培养中,新媒体还有更多的发展和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9,(18)
<正>过去,人们常常将农民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画上等号。如今,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方兴未艾,农民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状态也是日新月异,他们盯市场、追技术、职业化……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成为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的生力军。盂县建明农场:卖粮服务两不误,收完自家助别家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城镇化的本质来看,城镇化是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农民可以通过进入城市,融入城市而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忽视转变农民思想观念的问题。而如果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彻底向现代化转变,则所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都将成为空谈,甚至会造成像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思想观念混乱、经济发展偏颇的现代性危机。文章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从理论、历史、现状3个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思想观念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中国在近代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正是由于在不同的阶段都程度不同地忽视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才造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危机;同时从农民现状来看,思想观念更是滞后于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从伦理的规范、道德的重建、传统的继承等方面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就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成为关乎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7):238-241
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其现代化程度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程度。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先导。从农民的男女平等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教育和职业的期望、效能感、进取精神和风险意识、时间观念和计划性、道德意识等多个方面对其现代化程度进行分析,总结了其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以使其思想观念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影响扶贫成效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十分关键。扶贫视域下探讨农民思想观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扶贫成效的提升、培育新型农民以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含义,认为农民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战略和主导力量,并从生产方式、农民增收、农民素质、村镇建设、村民自治方面,提出了以农民现代化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宅基地置换”对农业与农民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宅基地置换"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宅基地置换"对农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影响因素,指出"宅基地置换"是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新举措,但并不是解决农村现代化问题的完美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03-204
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以来有三次农民现代化的实践,以第三次最为深刻。新型农民社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理想平台。它承载着生产方式、居住方式的巨大变化,消解传统的熟人社会,塑造着农民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一、农民组织化的重大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生产方式的封闭性、组织程度的松散性、社会交往与联系的局限性、思想观念上的保守性,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使农民在走向市场过程中,表现出无奈和困惑,习惯于充当社会利益分配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而要解决  相似文献   

14.
张琴  陈熙 《中国农资》2014,(19):21-21
<正>水肥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水肥一体化为农民省工省力、省时省事、省肥省钱、增产增收。没有管道化就没有自动化,没有自动化就没有现代化。现代农业需要大力发展机械化、自动化施肥,施肥自动化更离不开管道化和水肥一体化,水溶肥发展将迎来新机遇。过去,在一家一户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条件下,要想实现水肥一体化是不现实的,农民种地仅为了养家糊口,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投入也就相对少,一些  相似文献   

15.
转移农民的思想观念状况,反映了转移农民角色转换的程度,而这个程度又极大地影响着城镇化和解决”转移农民”问题的进程。解决转移农民问题,除了要解决一些客观的外在的问题如转移农民的转移、吸纳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还有转移农民自身内在的素质问题,即他们的文化知识技能、思想意识观念。应当重视和加快转移农民思想观念意识向现代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和谐生活,就没有全社会的生活和谐。当前,党中央明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进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三大产业中的基础,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没有持续稳定的农业,中国的发展必将受制于人。因此,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业推广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农业推广中,有技术、资金、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可推广的内容。但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角——农民,其思想观念的转变应是所有农业推广的核心内容。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而农民是农业的推动者。没有农民的自主,中国农业的发展将始终没有根本的动力,也将缺乏活力。活跃创新的思想观念是农民自主的保证。因此,向农民传输新思想新观念,改变农民的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18.
农民职业化是指"农民"由一种身份象征向职业标识的转化,它不同于农民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职业化的农民将专职从事农业生产,其来源不再受行业限制,既可源自传统农民,也可源自非农产业中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农民职业化的实质,是传统农民的终结和职业农民的生成.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大部分将逐渐离开土地和农业,转变为工人和城市非农劳动者,其余的小部分则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样的职业农民将保持较低的数量规模,并逐步脱离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转而构建现代化、产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方式和城市化、时代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带领下,我国的农村正在进行着必要的改革,道路桥梁的建设改变了老人农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享受现代文化所带来的便捷,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融洽与进步,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感。更好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从而扩大内需,达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顺应现代化建设。所以农村道路桥梁建设的作用非同小可。本研究将会讨论农村道路桥梁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相应的提出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立足新发展阶段,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内在机理,分析实现路径,为新发展阶段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治理、提升农民获得感的研究提供了发力点。最后,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加强农业资源要素的外部输入、内部整合和双向交换,不断改造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