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虎  董晓勇 《中国茶叶》2013,(11):12-13
为加大陕西宁强县产业扶贫力度,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全县茶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富民战略和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根据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茶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相似文献   

2.
敖存  龚淑英 《茶叶》2009,35(4):224-226,230
信阳毛尖作为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信阳毛尖茶产业的发展,对于绿茶产业乃至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了信阳毛尖茶的发展,本文在对信阳市浉河区茶农、茶企等的状况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查的基础上,对信阳市浉河区的茶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方玲  吕立哲  金开关  赵丰华  郑杰 《茶叶》2011,37(3):133-136
茶产业是信阳的优势和支柱产业,对当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信阳茶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产业聚集。本文根据GEM模型从基础、主体、市场三个方面对信阳茶产业竞争力做出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其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开美  郑杰  任红楼 《茶叶》2013,39(2):81-82
信阳红茶诞生以来迅速在大江南北引起广泛关注,产业化开局良好。为保证信阳红茶产业长盛不衰,本文结合信阳红的由来、产业的现状调查和信阳红茶发展机遇分析,提出该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智  张大明  李书魁 《中国茶叶》2019,(7):57-59,64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茶产业作为改善县域经济的富民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介绍沅陵县茶叶产业现状,分析沅陵县茶产业与农户的不同利益联结机制,提出新形势下沅陵县茶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以期对茶区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孝感是湖北大别山区名优绿茶重点产区,自1993年孝感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把茶叶作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新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以"大别山悟道茶"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龙头、建设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取得了孝感茶产业较快的发展,茶农增收的效果显著。一、孝感茶产业取得显著成效1.产业规模增长显著一是面积快速扩大。  相似文献   

7.
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对于区域茶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信阳市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状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信阳茶产业和旅游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且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二者的发展速度差异较大;信阳茶产业与旅游业的协调程度近年来在逐渐提高,相互影响程度逐步加深并呈现越来越协调的态势,耦合协调度近十年间呈逐渐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也从中度失调上升到良好协调,并呈现出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态势。根据研究结论,从产业发展基础、政府发展政策、现代营销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2020年是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如何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动茶产业扶贫,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其中,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科技特派员发挥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本文总结茶产业的旧景与现状,茶产业科技扶贫的模式与经验,以期为今后欠发达地区依靠科技推进茶产业扶贫工作、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茶叶产业开发是实现脱贫攻坚、产业兴旺的重要路径,其兴盛繁荣,须有茶农参与。本文基于黄金茶产业开发的971份茶农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茶叶市场价值认知和产业扶贫项目特征4个维度探讨茶农参与茶产业扶贫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茶农所处地区、受教育程度、从业时间、贫困程度、独特品质认知、市场需求认知、技术难度认知、劳动力数量、打工收入占比、产业扶贫项目自由度及补贴强度等因素是茶农参与茶产业扶贫的参与意愿和参与方式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部门需要加强茶独特品质宣传、降低茶产业开发技术难度和提升茶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0.
信阳市无性系良种茶树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部,年平均气温15.2~15.5℃,年平均降水量1120mm,常年相对湿度75%左右,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pH值4.5~6.5,具有茶树生长的优越生态条件。信阳茶园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海拔200-800m的低山丘陵地带,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造就了信阳茶叶优异的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茶产业已逐渐成为信阳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也是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十九大报告也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基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战略推动造血式扶贫,产业扶贫的方式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汉中市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优越的茶叶生长自然条件,建设发展茶产业,依托茶产业进行扶贫是汉中市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因地制宜所选择的独特脱贫方式。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许多出色的成果,但是在茶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境。本文将简要介绍汉中市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茶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与思路,以期推动汉中市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以茶产业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愿景。  相似文献   

12.
浉河区茶产业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开美  吕立哲  方玲  杨丽丽 《茶叶》2010,36(4):199-202
河南省浉河区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原产地、核心主产区,为促进其茶产业进一步发展,我们利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等方法,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运用战略分析模式SWOT法,从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四个方面对该区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广普及新技术、综合利用茶资源、落实信阳毛尖原产地保护政策、深度开发后续产业等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茶叶》2020,(2)
茶产业是我国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振兴区域经济和助力精准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省庆元县产茶历史悠久,秀美的生态环境十分有利于高山茶的发展,有望成为精准扶贫中的"造血"产业。本文分析庆元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以茶叶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茶区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信阳位于我国江北茶区的北缘,是传统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和红茶新贵"信阳红"的故乡;由于冬春气温较低、多为高山茶园、茶农习惯只采制春茶一季,历史上信阳茶的安全不容置疑。随着近年信阳茶产业的发展,茶园面积迅速扩大,夏秋茶利用率提升,信阳茶出口内销均迅速增长,茶产业成为信阳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但茶叶作为一种食品饮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茶产业是景东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景东广大人民的增收,是实现"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依托。在产业扶贫中,浙江大学充分结合景东县情和自身优势,转变扶贫方式,以"立足实情,发挥优势,提高实效,提升品质"为原则,探索出一条发挥人才、推动技术、发展产业的开发式扶贫新路子,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10,(10)
信阳红,信阳人的又一张新名片。信阳红的诞生,对于盛产绿茶的信阳来说,生产红茶是一场观念的嬗变。教科书上说,信阳的地理环境,不适合生产红茶。这仿佛是个魔咒,禁锢了信阳茶产业创新的脚步。这一魔咒的打开,让信阳茶界多姿多彩起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家正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三产融合,茶产业作为横跨一二三产业的特殊产业迎来大好的转型升级机遇,使得全国各地的茶产业获得良好的发展,产业延伸拓展趋势日益显著,出现茶和旅游的融合。在十四五规划以后的新时期,茶产业发展应明确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关系,着重从政府统筹规划、市场消费引导、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不断融合,走好茶旅融合发展道路,提高产业发展效益。  相似文献   

18.
《茶世界》2017,(5)
<正>在信阳举办的2017中国国际茶商大会上,围绕会议主题"调结构、助脱贫、促发展",按照协会的整体布局与工作安排,结合在工作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受协会指派,梅宇副秘书长与在场嘉宾分享了题为《发展现代茶产业助力宜茶区扶贫》的有关内容,本期刊物以扶贫为主题,精编相关内容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9.
茶产业扶贫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产业扶贫是我国现阶段扶贫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做好茶产业扶贫对于提高当地茶农收入,提高我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开展茶产业扶贫的重大意义出发,结合目前茶产业扶贫模式在构建中面临的问题,探究茶产业模式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茶产业精准扶贫具体情况,明确指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提出了茶产业扶贫现实情况与普遍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互联网+提出了背景为我国茶产业精准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