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实验室分离到1株含油量高并且生长迅速的微茫藻18A8(Micractinium sp.)藻株,将其培养在高碳培养基TAP上,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2,4-二氯苯氧乙酸(2,4-D)和赤霉素(GA3)对其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添加2,4-D(2 μmol/L)和GA3(1 μmol/L)对藻株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分别增加75.26%和47.41%,但其油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却有所降低,分别降低了23.49%和29.89%;而当增加2,4-D和GA3浓度为10和5 μmol/L时,对藻株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减少了72.83%和60.70%,但其油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分别增加149.45%和95.75%。同时,分别添加2,4-D(10 μmol/L)和GA3(5 μmol/L)的实验藻种的蛋白质和总糖含量较对照组有所降低,此外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也降低。  相似文献   

2.
营养元素限制对微芒藻Y-002油脂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1株由海南本地分离的微芒藻(Micractinium pusillum)Y-002,在氮、硫、磷、铁营养限制条件下藻细胞光合效率以及油脂积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氮、硫缺乏条件下,细胞生长减缓、光合效率下降、细胞油脂积累增加。细胞组分分析显示,在氮、硫缺乏条件下,总糖和总蛋白含量下降;油脂含量增加。NaAc能促进细胞光合效率,提高细胞生长速率和油脂积累。在SE缺氮培养时,外加15 mmol/L NaAc比未添加NaAc的培养生物量提高51%,油脂含量提高10倍。  相似文献   

3.
从海南本地水域分离得到一株高含油藻,通过18S rDNA鉴定其为Chlorella sp KMMCC FC-21。将其培养在高碳培养基HSM和低碳培养基BG11和SE以及它们相应氮元素、硫元素和磷元素缺乏的培养基中,研究上述三种元素缺乏对其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元素和硫元素缺乏使其生物量大幅减少,但却能促进其油脂的积累,在高碳情况下其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而磷元素的缺乏只能小幅增加其含油量。在低碳硫元素缺乏的SE培养基中分别添加30 mmol/L乙酸钠和25 mmol/L葡萄糖时,其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00%和160%,其油脂含量分别提高了120%和72.7%。在HSM、HSM-N、HSM-P和HSM-S培养基中细胞组分分析表明:氮元素、硫元素和磷元素缺乏促进其细胞内油脂积累的同时却使总糖和总蛋白的含量减少,此外也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不同供镁浓度对芝麻生长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芝麻高产营养与栽培,探讨不同镁浓度对芝麻生长和养分累积的影响。以品种中芝13为材料,设置5个供镁浓度处理(0、50、100、500和1 000μmol/L),30d后测定不同处理芝麻生物量、根系形态参数、氮磷钾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供镁浓度对芝麻生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镁在100μmol/L及以下时,芝麻出现缺素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小、老叶失绿黄化,根系生长受阻。芝麻植株生物量随着供镁浓度增加而增加,根系生长对镁浓度的变化尤为敏感,缺镁抑制根系生长。与1 000μmol/L相比,3个缺镁浓度(0、50和100μmol/L)处理下根系干重分别减少97.83%、93.88%和86.65%,且侧根长、侧根数、根表面积、根体积以及根平均直径显著降低。同时,随着镁浓度增加,芝麻叶片和根系中氮、磷、钾累积量显著上升,说明适宜供镁有利于芝麻生长和养分累积。此外,与供镁浓度500μmol/L相比,1 000μmol/L处理下的芝麻植株,叶片与根系中钙的积累量均显著降低,暗示芝麻在钙和镁吸收方面可能存在拮抗关系  相似文献   

5.
盐度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角褐指藻为材料,探究盐度对该藻生长、总脂等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探讨有利于油脂生产的盐度条件。结果显示,盐度变化对三角褐指藻生物量和有机质积累均有显著影响。在盐度70‰的海水中培养的细胞,其比生长速率比正常海水盐度(35‰)培养组降低了22.6%。正常海水盐度下,生物量及总脂含量最高,分别达1.92g/L和29.98%,且总脂单位体积产量极显著(p<0.01)地高于其他各组,藻油产量高达47.67mg•L-1•d-1。在盐度17‰时,多糖含量最高,达5.5%。在盐度70‰时,蛋白质含量最高,达17.82%。    相似文献   

6.
茶树生育与内源生长素和脱落酸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潘根生 《茶叶科学》1991,11(1):25-28
用 HPLC 分析了茶树细根和新梢中的内源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结果表明,茶树细根中的 IAA 和 ABA 在休眠期均处于高峰,进入生长期后其含量明显下降,IAA/ABA 的比值愈小,细根的生长强度愈大,新梢伸育过程中,IAA 和 ABA 的含量以茶芽萌动期达到最高值,并随新梢伸育而降低。新梢生育受 IAA 和 ABA 含量水平的影响,更受 IAA/ABA 的比值所支配,比值大,生长强度也大。  相似文献   

7.
棉花(陆地棉)生长势、开花量和成铃率的降低是衰老的特征。缺氮促进衰老,据报道缺氮还会引起生长抑制激素脱落酸(ABA)浓度的增大。“岱字棉61”的田间试验表明缺氮影响果枝中ABA和IAA的浓度,这两种激素与棉花的生长势、开花量和成铃率有关。据1987年铃期获得的3组数据可见:随着生长势的减弱,果枝中ABA和IAA的浓度的变化。从1988年获得的3组数据亦确定了蕾和花中ABA和IAA的浓度的变化。低N株的果枝总是比高N株的短,且后期生长的果枝比早期生长的短的多。7月9日以后,果枝中ABA的浓度下降,并且低N株果枝中ABA浓度总是比高N株的低。因此,这一结果并不符合ABA在缺N棉花果枝中积累并抑制生长的假设。而IAA含量降低会减弱果枝的生长势。在铃期果枝中IAA浓度在下降,且低N株中比高N株中要低得多(除最后一组数据外),随着成铃率降低,3天的幼铃中ABA增加、IAA减少;蕾、花中ABA的浓度相对稳定,且不受缺N的影响;同样,蕾、花中IAA的浓度也不受N的影响,但铃期蕾中IAA的浓度逐渐降低。总的结论是:缺N影响着果枝中IAA的浓度,结铃期IAA浓度降低,并可能是致使生长势、开花量和成铃率降低(通常称作衰老)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和吲哚乙酸(IAA)对丸粒化披碱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0mg/LGA3和100mg/LIAA对丸粒化披碱草种子萌发、株高、生物量均表现为促进作用,并且GA3对丸粒化披碱草种子发芽率的促进作用较IAA明显,而IAA对丸粒化披碱草幼苗株高、生物量的促进作用较GA3明显。当GA3浓度大于50mg/L时,对丸粒化披碱草种子萌发表现出抑制作用,而IAA各浓度均未对种子萌发表现出抑制作用。GA3和IAA处理对丸粒化披碱草幼苗根冠比均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源ABA和BR在提高油菜幼苗耐渍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为植物材料,应用外源ABA和BR处理渍水胁迫的油菜幼苗,研究其在缓解油菜幼苗渍水伤害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短期(0~12d)渍水处理可促进油菜生长,长期(18d)渍水处理则抑制油菜生长,尤其是BR;外源ABA(75.67µmol/L)和BR(0.21µmol/L)可有效缓解长期渍水胁迫对油菜幼苗的伤害作用,干物质积累量较单纯渍水处理增加19.52%和26.22%;外源ABA和BR处理还可延缓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提高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MDA含量降低);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说明外源ABA和BR处理通过促进渍水胁迫下油菜幼苗光合作用,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增强植株抗渍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外源激素和蔗糖调控冬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机理,以冬小麦农大211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蔗糖和激素,通过离体穗培养及盆栽不同水分条件下喷施激素处理,考察了冬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以及穗部糖含量对外源蔗糖和激素的响应。离体穗培养试验表明,蔗糖浓度为40 g·L-1,IAA、GA、6-BA和ABA浓度分别为10-4 mol·L-1、10-5 mol·L-1、10-5 mol·L-1和10-6 mol·L-1时取得了较高的穗粒数,且穗粒数以穗上部强势粒数与穗中部弱势粒数增幅较大;适当增加培养基GA和ABA浓度也能提高粒重,从而提升穗粒重。盆栽试验表明,与水分适宜处理相比,干旱使成熟期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显著下降,千粒重无显著变化,干旱处理的幼穗中CTK和ABA含量显著增加。干旱条件下,喷施IA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以及幼穗中可溶性糖和IAA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ABA含量;喷施G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单株生物量和幼穗GA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ABA含量;喷施6-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单株生物量和幼穗CTK含量,显著降低了幼穗可溶性糖和ABA含量;喷施A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显著降低了幼穗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水分适宜条件下,喷施IAA较其对照显著降低了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生物量,但显著增加了千粒重和幼穗可溶性糖、CTK和ABA含量;喷施G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GA、CTK和ABA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幼穗蔗糖含量;喷施6-BA较其对照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CTK和ABA含量;喷施ABA较其对照显著降低了穗粒数,显著增加了幼穗可溶性糖、IAA、CTK和ABA含量。总之,外源蔗糖与激素对冬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蔗糖和激素处理提高穗粒数,主要由于增加了穗上部强势粒和穗中部弱势粒数。外源喷施激素可缓解干旱胁迫对冬小麦穗粒数和穗粒重的影响,以喷施IAA效果最好,主要通过调控幼穗糖含量和激素含量来调控穗粒数和粒重。  相似文献   

11.
以旱稻 297 和水稻越富幼苗为材料,在 20% PEG 模拟干旱条件下,研究了植物生长物质冠菌素处理对叶片水分状况、质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及内源激素(ABA、IAA 和GA3)含量的影响。干旱胁迫下,冠菌素处理可以维持旱稻 297(0.01 μmol/L)和越富(0.1 μmol/L)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促进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降低质膜透性,维持细胞质膜的完整性;同时,冠菌素(0.01 和0.1 μmol/L)处理明显促进旱稻 297 和越富幼苗叶片中ABA的积累,并改变了 IAA 和GA3 的浓度及比例。冠菌素处理能改善旱稻和水稻幼苗耐干旱胁迫的能力,最适浓度分别为0.01 μmol/L和0.1 μmol/L。  相似文献   

12.
低磷胁迫下水稻根系的发生及生长素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5个磷浓度下(0,10,50,100,300 μmol/L)水稻植株的生物量以及水稻根系发生和伸长,并测定正常供P(300 μmol/L)与低磷(10 μmol/L)条件下水稻不同部位生长素浓度以及生长素外流蛋白OsPIN家族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供P处理相比,随着供P浓度的降低,水稻地上部的干质量降幅显著,进而导致根冠比显著增加;与正常供P处理相比,低P处理的水稻根冠比增幅约为100%。水稻种子根、不定根和侧根的长度随供P浓度降低而显著增加,而不定根数及侧根密度随着供P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与正常供P处理相比,低P处理的水稻倒1叶、根茎结合处和根系的生长素浓度显著上升,增幅分别为85%、161%和86%,差异达显著水平。RT PCR结果表明,与正常供P相比,低P处理24 h和96 h的水稻根系OsPIN5a表达上调。低P胁迫下水稻生长素合成和从地上部到根系极性运输的增强是水稻根系发生对低P胁迫响应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水稻根负向光性形成与钙信号传导的关系,以水稻种子根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钙信号试剂\[氯化钙、钙通道有机阻断剂异搏定、钙通道无机阻断剂氯化镧、钙调素抑制剂氯丙嗪(CPZ)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处理水稻种子根,以1/10 Hoagland培养液为对照,并用100~200 μmol/(m2·s)单侧光照射24 h。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CaCl2使水稻种子根负向光性增强并使其生长加快,负向光性增强是由于外源Ca2+进一步促进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引起的,与生长速率加快无关;同时,随着钙通道有机阻断剂、无机阻断剂、钙调素抑制剂以及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浓度的上升,水稻根的负向光性及生长均受显著抑制,当异搏定的浓度大于100 μmol/L,LaCl3的浓度大于12.5 μmol/L,负向光性消失,种子根的生长也受到严重的影响;而60 μmol/L钙调素抑制剂氯丙嗪、6 μmol/L 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NPA也使得根负向光性消失,根的生长几乎停止;向LaCl3溶液、异搏定溶液以及NPA溶液中添加100 μmol/L CaCl2可使负向光性及生长速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表明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系统,与生长素相互作用,参与光信号调控水稻根生长和负向光性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咖啡嫁接苗应对干旱胁迫其内源激素变化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布置了盆栽试验.接穗为中粒种咖啡'大丰1号',砧木分别为大粒种咖啡'查理种16号'(种间嫁接)和中粒种咖啡'热研2号'(种内嫁接),3种水分处理:(1)正常淋水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18%≤SMC≤25%,(2)轻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蓖麻花序特征、顶芽分化及内源IAA和ABA含量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雌花率及雌花密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蓖麻雌花并非完全单性花,各品种(系)雌花均存在退化雄蕊痕迹,但其发生率不同,单雌后代品系明显高于品种材料。单雌花序与两性花序的雌花中均存在退化雄蕊,且无显著差异,但花序中下部与上部之间差异显著。顶芽石蜡切片观察表明:蓖麻在5叶期以前,其顶芽基本处于叶芽生长阶段;在6-9叶期,顶芽逐渐进入花芽分化、生长阶段,而此阶段,顶芽内源IAA、ABA含量变化也十分明显。不同性别花序和花的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IAA含量,单雌花序>雌花>两性花序>雄花;ABA含量,雄花显著高于雌花,但两性花序却明显低于单雌花序;IAA/ABA值,雌花>单雌花序>两性花序>雄花;说明IAA含量和IAA/ABA相对含量可能在花性分化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究茶树不同嫩度的嫩枝插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适宜的生根剂处理时间及内源激素水平,本试验以3年生台茶12号嫩枝为试验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析了嫩梢不同部位IAA、ZR、GA3和ABA含量,同时研究了生根剂处理时间对插穗茎基部激素含量和茶苗扦插快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树嫩枝顶部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梢(BL1)、半功能叶(L2)、第1片功能叶(L3)及其茎段(S1)、第2片功能叶(L4)及其茎段(S2)、第3片功能叶(L5)及其茎段(S3)、第4片功能叶茎段(S4)中,叶片内IAA和ABA以第2片功能叶含量最高,ZR以第3片功能叶含量最高,GA3含量则随叶片成熟度增加而增大。茎段S1—S3中IAA含量显著高于S4,而ABA含量则为S1显著高于S2—S4。浸泡100βmg·L-1 ABT-1号生根剂会显著提高插穗茎基部IAA含量,并使IAA/ABA和(IAA+ZR+GA3)/ABA值增至1.0左右,从而有利于生根。其中,保留顶梢带1片和2片功能叶的插穗(F1-1、F2-1)在浸泡生根剂前期1βh内IAA含量快速增加,且IAA/ABA和(IAA+ZR+GA3)/ABA值可增至1.0以上,其他插穗则在浸泡生根剂4βh后上述3个指标达到最大值。F1-1、F2-1浸泡生根剂0.5~1βh,摘除顶梢带1片功能叶的插穗(F1-2)浸泡生根剂4βh,F2-2、F3-1、F3-2浸泡生根剂3~4βh,IAA含量达到较高水平,而且IAA/ABA和 (IAA+ZR+GA3) /ABA值可增至1.0左右。出苗时,平均根系活力、平均生根条数和平均茎粗增加值的最大值出现在浸泡生根剂0~2βh内,其他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情况以浸泡生根剂4βh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7.
探讨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油棕幼苗ABA合成酶基因NCED3表达特性及不同浓度ABA对其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为提高不同品种油棕幼苗抗寒能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油棕新品种Ni、C×N、B×E、D×N为材料,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处理(15、10、5 ℃,5 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4种油棕幼苗的NCED3基因表达特性;然后,10 ℃低温胁迫下对4种油棕幼苗外施不同浓度ABA(50~300 μmol/L ABA),测定其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可触发4种油棕幼苗ABA合成酶基因NCED3的过量表达,外施50~300 μmol/L ABA均降低幼苗质膜透性和SOD酶活性,抑制MDA和H2O2含量上升,缓解低温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提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进而提高油棕幼苗抗寒性。4个品种中,B×E材料的耐寒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