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普通野生稻抗旱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以普通野生稻六个居群(海南琼海居群,万宁居群,儋州居群,文昌居群,乐东居群,长雄野生稻)为材料,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三个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各居群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不同;叶绿素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综合三项生理指标及干旱条件下对各居群的实际观察情况,初步认为它们的抗旱性大小顺序如下:琼海居群>长雄野生稻>万宁居群>儋州居群>乐东居群>文昌居群。  相似文献   

2.
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石漠化生态恢复的机制,作者选择不同植被恢复的广西典型石漠化样地,以没有植被覆盖的裸地(光板地)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因子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及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大小排序为:侧柏>见夕森林>青檀+羊蹄甲>青檀,阴香>青冈>桉树>枫香,湿地松>任豆>湿地松+桉树>剑麻,狗牙根>吊丝竹>类芦;②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差异,不仅与植被类型有关,而且与植被恢复年限有密切的关系;③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蛋白酶、脲酶及蔗糖酶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水分、全氮、全磷等土壤肥力因子也有一定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因此,可将之作土壤肥力监测和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烤烟细胞壁物质对烟叶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烤烟细胞壁物质与烟叶质量的相关,测定了“金攀西”优质烟开发区攀枝花和凉山州烤烟B2F、C3F、X2F三个等级烟叶细胞壁成分;并对四川烤烟细胞壁成分和烟叶质量的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烤烟B2F、C3F、X2F三个等级间烟叶细胞壁成分含量差异较小,烟叶的总细胞壁物质、全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半纤维素、a纤维素含量分别集中在24%~35%、10%~16%、 0.5%~4%、5%~9%、2%~5%、5%~9% 之间。(2)四川烤烟烟叶总细胞壁物质含量与身份、抗张力、香气质得分显著负相关,与平衡含水率显著正相关。烟叶全纤维素含量与身份、厚度显著正相关。烟叶半纤维素含量与身份显著正相关。烟叶a纤维素含量与结构显著正相关,与身份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的方法,对典型区域的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团聚体与SOC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退化过程中,>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减少;土地恢复过程中,>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增多;(2)SOC含量随土壤开垦/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增大;(3)>0.2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与SOC的关系符合方程:y=22.321x+3.541,R2=0.932;(4)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与退耕年限符合方程:y=1.984e-0.126x,R2=0.875,与>0.2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符合方程:y=0.098x+0.123,R2=0.981。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不同贮藏温度(4℃和25℃)对黄秋葵采后营养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贮藏前后黄秋葵果肉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0~12 d,在25℃贮藏条件下黄秋葵果实失水较严重,蛋白质和VC损失较快,木质素和纤维素大量积累并在贮藏9 d时达到峰值,果肉严重木质化,失去食用价值。而4℃贮藏能有效减缓黄秋葵果实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损失,抑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延缓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的积累,保持较高水平的抗氧化酶活性,有效延缓了果实木质化和衰老的进程,可将贮藏期延长至23 d。由此表明,4℃低温贮藏能有效延缓黄秋葵果实木质化进程,提高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6.
水杨酸诱导辣椒抗疫病生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对水杨酸(SA)处理及其挑战接种辣椒疫霉菌的4个抗性不同的辣椒品系体内木质素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SA诱导的供试品系与未经诱导的相同品系相比,木质素含量增高,PPO、POD、PAL活性增强,其中木质素的含量与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挑战接种后两者相比,SA处理的供试材料的木质素含量和PPO、POD、PAL活性的增强幅度更大,其中抗、耐病品系的增加早且增加幅度高于感病、高感品系。值得注意的是,经SA诱导的各供试品系接种后木质素含量与抗病性也呈显著相关。木质素含量与相关酶活性的上述变化趋势与SA对各品系的诱抗效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7.
以采自湖南衡阳的三个槭属树种五裂槭(A. oliverianum)、中华槭(A. sinense)、长柄槭(A. longipes)的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干旱胁迫,以正常浇水处理为对照,对不同干旱胁迫下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3种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程度因树种而异。运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3个树种幼苗抗旱能力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长柄槭幼苗的综合抗旱能力最强,中华槭次之,五裂槭较差。从而为北方地区引进园林绿化树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大豆节间木质素积累规律,深入理解木质素积累与大豆植株抗倒伏间的关系,进而为调控大豆植株表型和抗倒伏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有限生长习性品种Charleston,按照20,35株/m2 的2种密度种植桶栽大豆,在2种不同密度下测定主茎的木质素含量,分析Charleston主茎第3节间的细胞伸长区(EZ)和次生细胞壁成熟区(MZ)木质素含量、在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的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肉桂酸脱氢酶(CAD)等关键酶活性以及对应基因的表达量。手工切片及分光光度计测定的结果表明,大豆主茎木质素含量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逐渐增加。低密度处理主茎中的木质素含量高于高密度。无论是高密度还是低密度处理,单一节间(茎3)木质素含量均为MZ>EZ;低密度处理茎中4CL、PAL、CAD的活性高于高密度处理。2个密度处理下茎中4CL、PAL、CAD活性变化规律较为一致,与基因表达结果相符合。大豆植株主茎中木质素含量受到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多种酶调控。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多以基因家族形式存在,同一基因家族中的酶基因在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9.
颜衡祁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180-184
探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演替初期(Ⅰ),演替中期(Ⅱ)和演替后期(Ⅲ)3个恢复阶段,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分析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1)从Ⅰ、Ⅱ到Ⅲ,植物地上生物总量与中旱生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中生植物生物量与旱生物植物生物量先升后降,呈现出“n”型变化规律(P<0.05);(2)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优势种群即狗尾草种群和须芒草种群的重要值显著下降(P<0.05);(3)Patrick丰富度指数(R)的大小顺序为:Ⅱ>Ⅰ>Ⅲ(P<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D)的大小顺序为:Ⅲ>Ⅰ>Ⅱ(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大小顺序为:Ⅰ>Ⅱ>Ⅲ (P<0.05)。研究结果将丰富该地区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理化与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土壤理化与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先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择3类典型样地,分别代表群落演替进程中3个不同的阶段,再用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主要植物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根系空间变化和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特征为阴坡优于阳坡,下坡优于中坡,中坡优于上坡;(2)在阴坡与阳坡的上坡、中坡与下坡每一生境对应不同的群落类型,且植被盖度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阴坡下坡>阳坡下坡>阴坡中坡>阳坡中坡>阴坡上坡>阳坡上坡;(3)不同生境条件与植被盖度关系符合方程Y=10.234X-4.5867(R2=0.8932);(4)各生境的物种丰富度(S)、Simpson指数(D)与Shannon-wiener指数(H)三者的关系符合方程:S=-0.0579+0.2367D+0.3579H,r=0.9147(P<0.01);(5)不同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上下波动,变化趋势符合方程Y=0.1268X+0.087(R2=0.8699)。这将丰富该地区植被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为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植被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小麦秸秆成分近红外光谱快速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传友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133-140
农作物秸秆可作为清洁的燃料使用,其燃料特性的快速检测对于秸秆的能源转换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秸秆样品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和热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判断秸秆发热量的主要能量指标为木质素和半纤维素2种成分;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的各成分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秸秆中的灰分、N、P、Na和Mg的含量显著性高于小麦秸秆(P<0.01);而热值、挥发分、固定碳、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C和H的含量显著性低于麦秸(P<0.01);2种秸秆的水分、K、Ca和Fe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利用秸秆中C、H、N的含量建立多元线性模型预测样品的热值,预测值和真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决定系数R2达到0.9273,均方根误差为224 J/g。  相似文献   

12.
烟叶品质与生产环境的关系是烟叶标准化生产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为探明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对湖南主产烟区62份烤烟样品主要化学成分与对应的土壤样品养分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烤烟品种G80总糖、还原糖、钾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品种;烟碱与总氮含量在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湖南烟区烤烟化学成分含量适中,糖含量以衡阳最高,张家界最低;烟碱含量以怀化最高,邵阳最低;总氮含量以永州最高,邵阳最低;钾含量以长沙最高,张家界最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全磷含量偏低,有效磷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全钾与速效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土壤全磷和全氮含量对各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均较强。湖南省在烤烟标准体系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已有的定量认识,并综合运用经济因素,制订科学、成本节约的标准。可以按区域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烟叶内控和工商交接质量标准,特别是在制定种植技术规程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烤烟上部叶片中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及其与烟叶质量指标间相关关系,以武陵山区7个县2011—2012年的48个B2F烤烟样品为材料,测定了烟叶中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年份及品种间的差异。同时,对烟叶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与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在年份、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纤维素含量与外观质量、物理指标、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中部分指标的相关性呈显著水平;木质素含量与灰色、油分间相关性显著,与其他烟叶质量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可见,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在不同年份及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纤维素含量与烟叶质量指标间关系密切,木质素含量对烟叶质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建立芦竹(Arundo donax)高效组培快繁体系,为其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应用及再生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以芦竹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分别用不同激素进行正交实验,对芦竹的腋芽萌发、增殖及生根培养基进行筛选和优化。实验发现,MS+ 4.00 mg/L 6-BA+ 1.00 mg/L IBA为芦竹腋芽萌发最佳培养基配方,萌发率为96.7%;MS+ 7.50 mg/L 6-BA+ 1.00 mg/L IBA为最佳增殖培养基配方,增殖系数可达13.5,单株增殖系数可达16,其增殖系数较之前的研究提高了1倍多;1/2MS+ 1.00 mg/L IBA,为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生根率最高,为93.8%,平均根数6.33条;移栽培养选择高7 cm以上,根长1~3 cm的健壮组培苗进行驯化移栽效果最好。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芦竹完善的高效组培快繁体系,有效提高了芦竹的繁殖系数,同时为芦竹的再生及分子水平的育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无机营养元素对小麦秸秆降解菌降解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无机营养元素对秸秆降解菌株降解效果的影响,对8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无机盐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组合摇瓶试验,以确定2种降解菌降解小麦秸秆的最佳无机营养条件,并进一步对其在不同pH和时间内的降解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菌株DG75B的最佳无机营养元素及用量为Ca 0.005%、Mg 0.015%、Mn 0.0005%、Fe 0.0005%、Mo 0.0005%,在最佳无机营养条件培养下,接种处理5天小麦秸秆失重率达到40.59%,比对照CK高10.29%,最适降解秸秆的pH 6~7左右。菌株LYZ22的最佳无机营养及用量为Ca 0.01%、Mg 0.03%,最适pH 6左右,摇瓶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均为先缓慢后加速,在40天内处理TEstrain全秸秆失重率达到43.19%,比Tstrain提高了16.07%,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是43.18%、54.77%、22.96%,与Tstrain相比分别提高了17.29%、15.36%、11.28%。盆钵条件下,秸秆失重率及其各组分变化为先快后慢,60天内TEstrain全秸秆失重率为48.48%,比Tstrain提高21.88%,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是48.27%、51.41%、13.83%,与Tstrain相比分别提高了17.95%、26.52%、15.81%。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湘南稻作烟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主要养分的关系,于2017年在湖南长沙、衡阳和郴州3个稻作烟区采集150个土壤样本,研究了有机质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速效养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湘南稻作烟区0~5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5.80g/kg,处于适宜水平,变异系数为58.98%。有机质呈表面富集化现象,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0~20cm土层有机质含量以郴州烟区最高,长沙烟区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均最低。有机质含量与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速效磷含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长沙烟区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都最低,应当增施有机肥来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同时要通过深耕等措施来促进表层有机质矿化;衡阳和郴州表层有机质含量偏高,要通过深耕、高起垄等措施促进有机质矿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理论的湖南粮食生产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了解“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态势,促进湖南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灰色理论,建立了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模型,对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主要因素影响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0年间,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7个主要因素对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用电量、农业劳动力、成灾面积;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粮食生产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因此,应结合湖南实际,综合考虑各因素作用,确保湖南省粮食生产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育期光合叶面积对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茎叶数人参在不同生育期人参皂苷含量变化规律,以三年生、四年生三茎、二茎和单茎人参为研究对象,以人参皂苷为检测指标,采集集安不同茎叶数和不同生育期的人参,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总皂苷含量,并用HPLC法测定7种单体皂苷的含量,比较其变化规律。①人参皂苷的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的生育期内,三年生、四年生人参在红果期人参总皂苷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为4.46%、4.94%、4.97%、6.69%、5.00%。②不同茎数人参、双茎叶人参总皂苷含量高于单茎叶人参和三茎叶人参的总皂苷含量。③不同时期参根中单体皂苷含量不同。总体而言,其不同生育期单体皂苷红果期Rb1含量最高,其四年双茎Rb1含量最高为1.035 mg/g;而枯萎期时Rd含量最低,三年单茎Rd含量最低为0.105 mg/g。且不同茎叶数人参,双茎叶人参的单体皂苷高于三茎叶和单茎叶的人参的单体皂苷。人参皂苷的含量与生育期和茎数有密切的关系,建议栽培时做双茎化处理,并在红果期末期采收。  相似文献   

19.
麦穗鱼不同组织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鱼类各组织DNA含量和细胞周期情况,同时丰富鱼类活体测定基因组大小的检测材料。以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实验材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7种不同组织的DNA含量并对其细胞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麦穗鱼的血液、肌肉、鳍条、鳃、肝脏、肾脏和性腺7种组织的DNA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几种组织DNA含量大小排序依次为:肌肉>血液>鳍条>肝脏>性腺>肾脏=鳃,肌肉的DNA含量最高,达到3.20×10-6 μg,肾脏和鳃组织DNA含量最低,仅为3.05×10-6 μg,鳍条组织DNA含量与血液DNA含量相近,可以作为活体测定基因组大小的材料;血液和其他几种组织一样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细胞周期现象,其中性腺和肝脏组织的G0/G1期时相的比例较低,并且这2种组织的细胞增殖指数比较高,分别为17.81%和13.19%,而鳃组织的细胞增殖指数最低,仅为6.54%,同时几种组织的细胞周期时相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